中国新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1-07-20 17:02
自从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概念在美国提出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民需求的转变,受信息与产业革命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开始通过发展新经济探索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再次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源泉。新经济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这"四新"特征为中国新经济的顺利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创新化经济、信息化经济、产业新模式化经济、绿色化经济四个方面构建中国新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反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加权合成的方式对2004—2018年各分项指标以及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分析,分析了制约新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加快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深层变革,培养新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加快我国新经济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6(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2004—2018年绿色化经济分项指标的发展趋势
从图5可以看出,2004—2018年中国新经济发展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近年来发展的年均增速达到27.06%,从2010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态势一片向好。但把四个模块分开来看,其发展仍存在不协调的情况,除产业新模式化经济模块外的其他三个模块在2004—2008年的评价值基本一致,从2009年之后创新化经济逐渐超越居于首位,2015年起绿色化经济逐渐落后于信息化经济和创新化经济,2009年及以后产业新模式化经济的评价值一直落后于其他三个模块。四个模块中年均增速最快的是创新化经济模块,其他依次是信息化经济、绿色化经济和产业新模式化经济。2018年创新化经济、信息化经济、产业新模式化经济、绿色化经济对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31.5%、32.1%、9.6%、26.8%,这说明创新化经济和信息化经济在中国新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贡献功不可没,同时也要加强绿色化经济和产业新模式化经济两个方面的实力,为今后新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图1可以看出,创新化经济模块中在研发成果方面成效十分显著,一直保持着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使得中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实力不断增强。三个分项指标的发展曲线中,最低的是人力资本曲线,从大趋势来看它的整体发展态势是不断向好的,但仍低于研发成果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说明中国在人才引入上面还需要加大力度,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双管齐下,激励国内外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留在国内,提高中国整体的创新水平。通过观察创新能力曲线的发展,发现其在近两年有下降趋势,说明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时需要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以掌握核心前沿技术,打好创新经济发展的基础。2. 信息化经济分项的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新经济发展测评及其耦合协调性研究[J]. 张雪玲,陆秋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J]. 李梦欣,任保平. 财经科学. 2019(05)
[3]新时代、新动能、新经济——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J]. 师博,张冰瑶. 上海经济研究. 2018(05)
[4]新经济与规制改革[J]. 戚聿东,李颖. 中国工业经济. 2018(03)
[5]“新经济”的核心内涵及其统计测度评析[J]. 陈维涛. 南京社会科学. 2017(11)
[6]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新经济发展[J]. 李文军. 经济纵横. 2017(06)
[7]加快构建我国新经济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美国新经济指数对我国的启示[J]. 陈曦,王中华.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7(03)
[8]经济新常态下对中国“新经济”的考察研究[J]. 汪连杰. 求实. 2017(05)
[9]中国开创“新经济”——从缩小“数字鸿沟”到收获“数字红利”[J]. 胡鞍钢,王蔚,周绍杰,鲁钰锋.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03)
[10]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 欧阳日辉.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10)
本文编号:3293227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6(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2004—2018年绿色化经济分项指标的发展趋势
从图5可以看出,2004—2018年中国新经济发展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近年来发展的年均增速达到27.06%,从2010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态势一片向好。但把四个模块分开来看,其发展仍存在不协调的情况,除产业新模式化经济模块外的其他三个模块在2004—2008年的评价值基本一致,从2009年之后创新化经济逐渐超越居于首位,2015年起绿色化经济逐渐落后于信息化经济和创新化经济,2009年及以后产业新模式化经济的评价值一直落后于其他三个模块。四个模块中年均增速最快的是创新化经济模块,其他依次是信息化经济、绿色化经济和产业新模式化经济。2018年创新化经济、信息化经济、产业新模式化经济、绿色化经济对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31.5%、32.1%、9.6%、26.8%,这说明创新化经济和信息化经济在中国新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贡献功不可没,同时也要加强绿色化经济和产业新模式化经济两个方面的实力,为今后新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图1可以看出,创新化经济模块中在研发成果方面成效十分显著,一直保持着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使得中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实力不断增强。三个分项指标的发展曲线中,最低的是人力资本曲线,从大趋势来看它的整体发展态势是不断向好的,但仍低于研发成果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说明中国在人才引入上面还需要加大力度,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双管齐下,激励国内外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留在国内,提高中国整体的创新水平。通过观察创新能力曲线的发展,发现其在近两年有下降趋势,说明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时需要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以掌握核心前沿技术,打好创新经济发展的基础。2. 信息化经济分项的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新经济发展测评及其耦合协调性研究[J]. 张雪玲,陆秋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J]. 李梦欣,任保平. 财经科学. 2019(05)
[3]新时代、新动能、新经济——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J]. 师博,张冰瑶. 上海经济研究. 2018(05)
[4]新经济与规制改革[J]. 戚聿东,李颖. 中国工业经济. 2018(03)
[5]“新经济”的核心内涵及其统计测度评析[J]. 陈维涛. 南京社会科学. 2017(11)
[6]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新经济发展[J]. 李文军. 经济纵横. 2017(06)
[7]加快构建我国新经济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美国新经济指数对我国的启示[J]. 陈曦,王中华.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7(03)
[8]经济新常态下对中国“新经济”的考察研究[J]. 汪连杰. 求实. 2017(05)
[9]中国开创“新经济”——从缩小“数字鸿沟”到收获“数字红利”[J]. 胡鞍钢,王蔚,周绍杰,鲁钰锋.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03)
[10]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 欧阳日辉.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10)
本文编号:3293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293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