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5 23:51
四大核心技术深化金融发展,科技与金融交叉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需从动态层面研究其互动机制。基于1998—2016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采用PVAR动态模型对全流域、分区域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变量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互动关系显著,但互动机制在各流域有所差别,且均未形成长效机制。从控制变量贡献看,下游地区金融和科技具有较强的惯性效应;中游地区二者受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作用较为显著;上游地区科技与金融发展部分得益于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持续性投入。进一步指出,科技赋能金融,金融服务科技是长江经济带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普惠的关键。
【文章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37(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互动机理
从图2可以看出,在全流域范围内,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冲击,说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对金融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有限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两者尚未建立良性共生关系。从分流域层面看,除中游地区不明显外,上述情况同样出现在上游和下游地区,说明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金融发展。尤其在下游地区,金融发展在受到科技创新冲击后,在预期1期内达到最大值后虽逐期下降,但相比其它区域具有较好的正向冲击持续性,这与下游地区发展模式不无关系。其中,上海属于典型外向型经济,从2008年之后就不断降低二产比例,金融业在经历危机之后迎来了高速发展,同时其科技创新能力也在全流域高水平,上述因素保证了上海科技与金融良性融合。浙江和江苏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促进金融技术迭代,数字金融与支付手段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发展质量。同时,下游地区注重提升工业科技含量,仅2016年江浙沪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就占全流域的76.7%,是中上游总收入的3倍,给金融以大量的资金回馈,故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产生了积极正向影响。同时,上游地区也在发力,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更多人才和相关战略资源向西部倾斜,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四川为例,2015年和2016年专利申请授权总量达12.74万件,是2013年和2014年总量的1.37倍。2016年,其金融业增加值为2 729.45亿元,同比增长23.94%,近5年平均增幅为26.54%。2018年10月,该省首次发布《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规划(2018-2020年)》,提出“科金融合,深度互联”的发展理念,实现科技与金融深层次发展。可见,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对金融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中游地区较为特殊,即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创新能力后劲略显不足。以湖北为例,虽然高校与科研机构众多,但2016年其专利申请授权量为41 822件,远落后于同一起跑线的四川,与重庆基本持平。但2016年武汉研发经费内部支出600多亿元,是重庆的两倍,还略高于四川,反映出湖北创新效率偏低的现实。第二是长江中游地区承接了下游地区二产转移,工业水平得以提升,但金融发展水平不高。2016年,4省金融业增加值平均为1 815.48亿元,远低于下游地区。综上所述,中游地区科技创新对于金融发展的带动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协调。从全流域和分区域层面比较看,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在全流域和分流域基本一致,科技创新在受到金融发展一个标准正交冲击后,由期初的负值转为正值,并在预期1期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渐收敛,说明科技创新受融资约束的影响,在期初发展并不理想,但借助金融支持,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并进一步反哺金融。与之有一定区别的是上游川渝云贵地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期初产生微弱的正向影响后随即趋近于0,可能存在两个原因:一是上述部分地区科技金融投入本身就小,纵观1998—2016年各地区科技投入强度,上游地区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上游地区平均科技投入强度为1.23%,尤其是云贵地区,尚不足0.9%,远低于下游地区的2.91%,说明科技创新本身所占的金融资源偏少,金融发展尚不能对科技创新产生较强的影响力;二是上游地区科技资金投入基本以政府为主导。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与资本的增值性是相悖的,在创新成果市场化效率偏低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只能依靠政府政策支持推动,市场化金融资本囿于合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度较低。中游地区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同样不显著。首先,皖赣鄂湘地处内陆,经济外向程度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近5年数据显示,作为金融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金融相关比率FIR,上述4省均在2.95以下,而上游和下游地区均在3.0以上,总体金融发展水平偏低;其次,中游地区承接了下游地区产业布局带来的负面效应,大量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产业转移到中游地区,占用了大量金融资金。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与科技良性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 谢绚丽,沈艳,张皓星,郭峰. 经济学(季刊). 2018(04)
[2]电力消耗、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面板数据[J]. 潘伟,熊建武. 中国管理科学. 2018(03)
[3]金融发展、不完全契约与经济增长[J]. 吕朝凤. 经济学(季刊). 2018(01)
[4]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创新能力-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严翔,成长春,周亮基. 科技管理研究. 2017(19)
[5]我国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模型的分析[J]. 芦锋,韩尚容. 中国软科学. 2015(06)
[6]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 张玉喜,赵丽丽. 科学学研究. 2015(02)
[7]中国金融体系效率与金融规模[J]. 沈军,白钦先.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 (08)
[8]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之谜[J]. 张成思,朱越腾,芦哲. 金融研究. 2013(06)
[9]金融发展与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J]. 李青原,李江冰,江春,Kevin X.D.Huang. 经济学(季刊). 2013(02)
[10]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谢平,邹传伟. 金融研究. 2012(12)
本文编号:3438832
【文章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37(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互动机理
从图2可以看出,在全流域范围内,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冲击,说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对金融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有限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两者尚未建立良性共生关系。从分流域层面看,除中游地区不明显外,上述情况同样出现在上游和下游地区,说明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金融发展。尤其在下游地区,金融发展在受到科技创新冲击后,在预期1期内达到最大值后虽逐期下降,但相比其它区域具有较好的正向冲击持续性,这与下游地区发展模式不无关系。其中,上海属于典型外向型经济,从2008年之后就不断降低二产比例,金融业在经历危机之后迎来了高速发展,同时其科技创新能力也在全流域高水平,上述因素保证了上海科技与金融良性融合。浙江和江苏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促进金融技术迭代,数字金融与支付手段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发展质量。同时,下游地区注重提升工业科技含量,仅2016年江浙沪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就占全流域的76.7%,是中上游总收入的3倍,给金融以大量的资金回馈,故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产生了积极正向影响。同时,上游地区也在发力,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更多人才和相关战略资源向西部倾斜,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四川为例,2015年和2016年专利申请授权总量达12.74万件,是2013年和2014年总量的1.37倍。2016年,其金融业增加值为2 729.45亿元,同比增长23.94%,近5年平均增幅为26.54%。2018年10月,该省首次发布《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规划(2018-2020年)》,提出“科金融合,深度互联”的发展理念,实现科技与金融深层次发展。可见,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对金融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中游地区较为特殊,即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创新能力后劲略显不足。以湖北为例,虽然高校与科研机构众多,但2016年其专利申请授权量为41 822件,远落后于同一起跑线的四川,与重庆基本持平。但2016年武汉研发经费内部支出600多亿元,是重庆的两倍,还略高于四川,反映出湖北创新效率偏低的现实。第二是长江中游地区承接了下游地区二产转移,工业水平得以提升,但金融发展水平不高。2016年,4省金融业增加值平均为1 815.48亿元,远低于下游地区。综上所述,中游地区科技创新对于金融发展的带动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协调。从全流域和分区域层面比较看,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在全流域和分流域基本一致,科技创新在受到金融发展一个标准正交冲击后,由期初的负值转为正值,并在预期1期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渐收敛,说明科技创新受融资约束的影响,在期初发展并不理想,但借助金融支持,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并进一步反哺金融。与之有一定区别的是上游川渝云贵地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期初产生微弱的正向影响后随即趋近于0,可能存在两个原因:一是上述部分地区科技金融投入本身就小,纵观1998—2016年各地区科技投入强度,上游地区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上游地区平均科技投入强度为1.23%,尤其是云贵地区,尚不足0.9%,远低于下游地区的2.91%,说明科技创新本身所占的金融资源偏少,金融发展尚不能对科技创新产生较强的影响力;二是上游地区科技资金投入基本以政府为主导。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与资本的增值性是相悖的,在创新成果市场化效率偏低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只能依靠政府政策支持推动,市场化金融资本囿于合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度较低。中游地区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同样不显著。首先,皖赣鄂湘地处内陆,经济外向程度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近5年数据显示,作为金融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金融相关比率FIR,上述4省均在2.95以下,而上游和下游地区均在3.0以上,总体金融发展水平偏低;其次,中游地区承接了下游地区产业布局带来的负面效应,大量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产业转移到中游地区,占用了大量金融资金。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与科技良性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 谢绚丽,沈艳,张皓星,郭峰. 经济学(季刊). 2018(04)
[2]电力消耗、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面板数据[J]. 潘伟,熊建武. 中国管理科学. 2018(03)
[3]金融发展、不完全契约与经济增长[J]. 吕朝凤. 经济学(季刊). 2018(01)
[4]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创新能力-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严翔,成长春,周亮基. 科技管理研究. 2017(19)
[5]我国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模型的分析[J]. 芦锋,韩尚容. 中国软科学. 2015(06)
[6]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 张玉喜,赵丽丽. 科学学研究. 2015(02)
[7]中国金融体系效率与金融规模[J]. 沈军,白钦先.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 (08)
[8]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之谜[J]. 张成思,朱越腾,芦哲. 金融研究. 2013(06)
[9]金融发展与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J]. 李青原,李江冰,江春,Kevin X.D.Huang. 经济学(季刊). 2013(02)
[10]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谢平,邹传伟. 金融研究. 2012(12)
本文编号:3438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438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