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关于“六大内需”的扩大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08:00

  本文关键词:关于“六大内需”的扩大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历史时期,针对现有发展格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聚焦生态环境污染严格治理、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大力发展、产业层次全面提升、农业农村面貌大为改善、民众收入持续提高和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等“环、能、产、农、收、文”“六大内需”的扩大机理进行研究。这“六大内需”都是关系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的,但问题积淀很深。而发展就是要解决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意味着强大的内生动力,解决好意义非凡。本文全面剖析“六大内需”的特点、问题及成因,问题的基本根源在于经济运行中片面追求个体利益、局部利益以及眼前利益,缺乏克服问题的社会必要劳动的配置机制。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笔者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论,据此将克服问题的劳动看作社会必要劳动;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据此将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运用激励相容理论,将解决问题看作市场需求容量的扩大。另外,运用笔者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民宽裕论》一书中提出的“全民宽裕”新的民生发展目标以及共益机制等理论,深入探讨如何有效扩充“六大内需”的基本路径和机制,推进经济社会整体统筹协调发展。全民宽裕是在全面小康之后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左右的目标。共益机制就是运用市场以外的力量,包括文化、法律、规制、行政、政策、社会等力量,维护和推动经济社会有效运行的机制统称,目的是使民众普遍受益、长远受益。所有对民众有益的文化理念、法律规章、政策措施、行政管理、民间善举等,都属共益机制范畴。经过深入研究,主要结论是:解决现存问题的基本原理在于将社会必要劳动力资源由市场机制和“共益机制”的融合方式配置到所需克服的难题中去,既保证“微观正效”(本文新研究的一个现象,指将克服负面影响的劳动融入到具体生产环节,从而使微观劳动生产环节为正效用),又促进宏观协调,从而造就未来中国全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格局。尽管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机制,但仅靠市场机制必然产生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还要依靠共益机制的作用,使两者有机耦合,形成双轮驱动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两种机制运用的逻辑顺序是,针对每一事物发展需要,首先充分考虑运用市场机制,因为这是基本的力量,自主作为的力量,然后鉴于市场机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或作为不到的问题,在实事求是研究分析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法律规制、政府作为、社会力量动员等办法,努力消除市场机制的不足。总的看,“六大内需”的潜力是巨大无边的,富有很大的弹性,难以做准确测算,并且问题解决的过程复杂艰巨,但应当相信,只要完善经济管理理念,建立适当的管理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一定能够有效扩大“六大内需”。
【关键词】:“六大内需” 扩大机理 共益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
【目录】: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4-5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7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7-18
  • 1.3.1 研究内容17-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4 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8-20
  • 1.4.1 主要的创新之处18
  • 1.4.2 不足之处18-20
  • 第2章“六大内需”的特点、现状及成因20-27
  • 2.1 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20-21
  • 2.2 关于能源问题的分析21-22
  • 2.3 关于产业层次问题的分析22
  • 2.4 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分析22-23
  • 2.5 关于民众收入问题的分析23-24
  • 2.6 关于文化内需问题的分析24-27
  • 第3章 有关内需扩大的理论依据及其机理衍生27-35
  • 3.1 马克思主义社会必要劳动理论及其衍生27-28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28
  • 3.3 激励相容及产权安排28-29
  • 3.4 全民宽裕的探索29-31
  • 3.5 共益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对立统一31-32
  • 3.6 社会引导力探讨32-35
  • 第4章“六大内需”的总体把握与实践探索35-42
  • 4.1“六大内需”扩大的总体把握35
  • 4.2 环境格局变革的机制探索35-36
  • 4.3 新能源格局变革的机制探索36-37
  • 4.4 产业低层次格局变革的机制探索37-38
  • 4.5 农业农村面貌改善推进机制探索38-39
  • 4.6 民众收入和消费水平改善机制探索39-40
  • 4.7 社会文化消费水平改善机制探索40-42
  • 第5章 结论42-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市场机制[J];新东方;2006年07期

2 黄燕峰;;市场机制发育程度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选择[J];才智;2009年27期

3 ;什么是市场机制?[J];上海金融研究;1980年03期

4 赵人伟;;什么是市场机制?[J];经济管理;1980年08期

5 杨瑞龙;;试论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机制[J];改革;1986年03期

6 陈及;试论市场机制的本质及其表现形态[J];江淮论坛;1986年02期

7 池本正纯;市场机制与企业家的作用[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03期

8 张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J];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9 魏杰;;浅论完善市场机制[J];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06期

10 陈水秘;;试论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市场机制[J];赣江经济;198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文平;李义平;;价格、产权与市场机制[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2 续安东;;完善市场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途[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学杰;;论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4 张阳升;;市场机制的人学意义辨析[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冯家臻;何泽彪;;陕西企业家市场机制的培育和构建[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冯家臻;何泽彪;;论陕西企业家市场机制的培育和构建[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3优秀论文集[C];2003年

7 孙明达;;市场机制在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A];全国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汪明亮;;提倡在犯罪治理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9 李智慧;;官场机制、市场机制与改革[A];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01:城镇水务发展与监督管理[C];2012年

10 李靖;;基于市场机制缺陷的政府经济干预分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文龙;健全市场机制重在明确市场和政府边界[N];金融时报;2014年

2 本报通讯员 文萍 记者 刘立平;聚焦大气治理 建立市场机制[N];中国环境报;2014年

3 陈明德;灾后恢复重建——用好市场机制这只“手”[N];四川日报;2008年

4 陈明德;灾后重建要用好市场机制这只“手”[N];中国社会报;2008年

5 胡颖廉;维护食品安全应从源头优化市场机制[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许志峰 张W,

本文编号:437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437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d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