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
本文关键词: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在不同阶段各个产业在增长率上的差别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化,产业结构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升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也是如此。但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伴随着转轨进程发生的,又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后期。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将替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具体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将高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超过第二产业并且开始迅速提升,并由此带动就业结构的升级。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仍然会保持较快的发展,而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则在出现回落后则不会再回到原先的速度,由此将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回落。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趋势,也是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根据这一发展调整和改善我们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工业化进程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新常态
【分类号】:F121.3;F124.1
【正文快照】: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通常是以工业化带动的。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体现这种技术进步的现代装备应用于生产领域尤其是制造业中,导致劳动生产率及其整个生产效率得到全面和迅速的提升,带动了整个经济迅速现代化。而随着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伟;张辉;;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2 刘伟;张辉;黄泽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08年11期
3 刘伟;杨云龙;;工业化与市场化:中国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J];经济研究;1992年12期
4 刘伟;;我国经济增长及失衡的新变化和新特征[J];经济学动态;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2期
2 刘伟;蔡志洲;;Turn regional divide into sustained growth potential—Taking advantage of regional gaps in fighting crisis and maintaining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9年05期
3 朱英明,李玉见;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市场化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4 史东辉;关于加速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J];财经研究;1993年07期
5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6 赵永亮;张捷;;工业与服务业非均衡发展研究——服务业会走向Baumol陷阱吗?[J];财贸经济;2011年06期
7 胡援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及途径[J];当代财经;1993年12期
8 赵一平;我国铁路长期规划的理论(实证)基础[J];系统工程;1995年03期
9 戴枫;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3期
10 程大中;陈福炯;;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对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有旺;曹焕俊;;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帆;;体制转型—结构转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及其引申含义[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3 谢琛;;中学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推广初探[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苏梁波;;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同昌;;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探析[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董德福;史云波;;基于层次性分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4卷第2辑[C];2014年
7 代金平;谢敏;魏钢;;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共识构建机制[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4卷第3辑[C];2014年
8 李书领;边林;谢军;柳云;刘源;;加强研究生的生态文明教育[A];弘扬科学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戴安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及原则措施探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3年
10 沈跃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理论探索[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徐永利;“金砖四国”产业结构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黄寰;论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四川大学;2006年
7 马晓国;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杨lm;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河北省经济结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9 辛宝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关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铭洁;增长路径选择及产业结构调整[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花;广东省产业结构分析及其优化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菲;基于空港物流的广州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春玲;长吉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探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亮;石门县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黄晶;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刘晓萍;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焦明瑞;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河南省产业结构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9 魏作磊;分工,交易与第三产业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孙凤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世纪潮流中的中国发展路径创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昌林;魏建良;;产业结构水平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以上海、深圳、宁波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2 刘伟;张辉;黄泽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08年11期
3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4 周林;杨云龙;刘伟;;用产业政策推进发展与改革——关于设计现阶段我国产业政策的研究报告[J];经济研究;1987年03期
5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6 薛俊波;王铮;;中国17部门资本存量的核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7年07期
7 刘伟;;促进经济增长均衡与转变发展方式[J];学术月刊;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朝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产业研究[J];经济问题;2000年10期
2 河北省工业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及思考[J];价值工程;2000年01期
3 王关义;广东工业化水平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0年Z1期
4 陈清仙;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02期
5 胡军,向吉英;论局域工业化的跨越模式──以深圳为例[J];学术研究;2002年03期
6 刁成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大连干部学刊;2002年06期
7 金伟,杨明,曹峰军;关于哈尔滨市工业化水平的分析[J];北方经贸;2002年04期
8 陈禹;信息化和工业化双重时代[J];科学决策;2002年06期
9 李志良;工业化仍在挑战贵州“爬坡过坎”[J];理论与当代;2002年08期
10 陈淮;工业化仍在挑战中国[J];北方经济;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淑琴;赵娜;;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3 曾国强;;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分析[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泓;;论新型工业化的定位及路径选择[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陈渝中;施庆华;栾玉琴;;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清明;欧绍华;刘善球;;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株洲“两型”产业发展[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余华银;毛瑞丰;;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10 傅建平;;我市工业化现状及产业发展战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福功;深入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河南日报;2001年
2 鄢来雄;工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惠贞 林X;聆听工业化的足音[N];闽南日报;2013年
5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罗润东;走“新型工业化”之路[N];中国财经报;2002年
6 肖金成 黄征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管理有三个关系需要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跨越[N];中国信息报;2002年
8 新疆纺织工业行业办公室 尹晓勤;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历史的选择[N];中国纺织报;2003年
9 刘平量;海南加快工业化的几个认识问题[N];海南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吴秀生;西部呼唤工业化市场化思维[N];人民政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杨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宋帕婉;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郜筱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资义平;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2 汪长柳;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3 万文娟;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胡秀玉;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及空间态势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制度保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姜红;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孙同德;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维龙;云南省文山州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刘 ;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定量评价及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韩琳;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500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