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区域发展评价
本文关键词: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区域发展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DMSP-OLS 灯光指数 生态足迹 区域发展评价
【摘要】:结合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生态足迹理论,基于投入产出法提出了一种评价中国区域发展的方法。首先用灯光指数表征区域发展水平,将其作为产出因子;用改进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区域生态足迹,将其作为投入因子;以此来构建区域发展指数。然后进行区域发展健康程度排名,灯光指数与生态足迹增长率对比分析,及区域发展指数变化规律聚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上海和北京在区域发展健康程度排名中占据前两位,远高于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发展方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各省区市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除内蒙古和陕西外,生态足迹的增长率均低于灯光指数的增长率;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区域发展类型可以分为进步型、稳定型和退步型三类。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州分行;
【关键词】: DMSP-OLS 灯光指数 生态足迹 区域发展评价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滨海景观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景观多功能性——以深圳市为例研究”(41271101)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区域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衡量和评价区域发展质量的相关指标体系不断被建立起来。在区域发展评价方面,目前已形成四大学科研究方向,即生态学方向、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和系统学方向[1],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方面对理论与方法体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常用指标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2 李通;何春阳;杨洋;刘志锋;;1995-2008年中国大陆电力消费量时空动态[J];地理学报;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洪;曾敬;李景国;;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0期
2 张雁;杨存典;刘建林;左长清;;商洛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3 甄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度量方法比较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4 李成砚;廖允成;;杨凌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5 杨宇;董雯;刘毅;张小雷;雷军;;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乌昌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冰川冻土;2011年03期
6 胡鸿兴;何伟;沈虹;王钰;;湖北“两圈”区域发展可持续性评价与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7 ;Review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年03期
8 吴未;黄贤金;刘坚;林炳耀;;江苏省十三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9 王宪恩,董德明,赵文晋,李杰,张海亮,王国华,杨文新,杜尧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糊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李志强;周丽琴;;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财经;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新华;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史光华;北京郊区集约化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李红;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冯年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邓宏兵;江汉湖群演化与湖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丽波;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邓波;草原区域草业生态系统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8 冯菁;丰裕中的贫困[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郑建瑜;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昕;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和发展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万婧璐;南昌市可持续发展状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小宁;微咸水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的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艳;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可持续发展评价[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余振文;武夷山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谢明华;江西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7 弋鹏飞;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8 马合木江·艾合买提;不同年限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黎明;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张超;山东省CO_2净排放时空差异及低碳路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东辉,窦贻俭;仪征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1期
2 郑度;面向建设实践,促进地理学的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3 吴玉鸣;李建霞;;省域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1期
4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5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6 卓莉;李强;史培军;陈晋;郑t,
本文编号:893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89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