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及安全管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6-10-20 09:28

  本文关键词: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及安全管理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论文发表 > 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及安全管理方法

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及安全管理方法

发布日期: 2012-05-25 发布:  

  2011年第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1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118-02
中国论文网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转运及安全管理方法。方法2009年11月―2010年3月450例心脑血管和严重创伤危重患者实施院前与院内转运。结果450例危重患者均得到安全转运,无患者在转运过程发生意外及医患纷纠。结论加强护士急救技能和专业培训,掌握救护及转运管理原则,加强转运安全管理,可确保患者安全转运。
  【关键词】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管理
  
  急诊承担着运送患者的重要任务,分为院前急救转运与院内转运。院前急救转运的意义在于能迅速把急救医疗送到事故的现场,送到急危重患者的身边,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无治疗期(从患者发病至获得治疗的时间),使患者在第一时段内就能获得高质高效的专业化医疗急救。院内转运是指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经过急诊初步处理,,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转入专科病区进行进一步治疗。院前与院内转运均可能导致急诊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轻度至重度的改变,且可能造成不同程度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和严重创伤疾病是急诊近年来抢救最多的疾病,本院2009年11月―2010年3月对心血管、脑血管、创伤性疾病共450例危重症患者实施院前或院内转运,成功率为100%,现将实施转运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科2009年11月―2010年3月实施院前与院内转运的心血管、脑血管、创伤性疾病、急性中毒共450例,968例次的转运,其中男235人,女215人,年龄最大95岁,最小的3岁;出诊最远的距离是130公里,最近500米,转运时间最长2小时,最短5min。
  1.2转运情况
  (1)院前出诊转运情况:通过120或患者家属呼叫院前出诊的有158例次。(2)院内检查转运情况:需仪器急诊作检查的有359例次。(3)院内住院转运情况:经过紧急初步处理或检查后病情允许下送住院部各科室的有327例次。
  1.3 病种分类情况
  本组450病例中:心血管疾病169例,脑血管疾病131例,创伤性疾病118例,急性中毒42例。其加上心血管病例中呼吸心跳停止46例、心功能不全、心衰40例、各类心律失常28例、各类心梗30例、各类心脏病15例、心肌炎10例;脑血管疾病中脑血管意外108例、高血压危象18例、其他5例;创伤性疾病中重度脑外伤并脑疝20例、多发损伤50例、胸外伤22例、四肢脊术骨折12例、内脏破裂5例、刀伤9例。有机磷中毒20例,一氧化碳12例,其它中毒10例。
  2 实施方法
  2.1院前转运
  (1)评估由急诊科派2名医护人员,其中1名是有重症监护室经验的医师,另1名是熟悉重症监护工作程序和院前急救的护士或救护员。医护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强调现场急救处理,积极抢救后转运。转运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是否实施转运,确定转运后向患者家属说明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征得同意。(2)转运仪器设备准备转运时急救车需各除颤/心电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便携式血氧饱和度计、便携式负压吸引器、微量注射泵、便携血糖仪、喉镜、氧气筒、夹板、颈围、腰围及各种急救药物等。(3)转运实施过程决定实施转运后首先根据病情进行一些必要的预处理措施如呼吸道护理、面罩给氧、气管插管,增加静脉通道、深静脉穿刺、以及适当的镇静镇痛药。转运途中按重症监护病房的要求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必要的治疗措施及专科特殊处理。
  2.2院内转运
  (1)转运前准备及护理急诊重症患者病情有复杂、凶险、变化快,转运途中可能发生脑神经、呼吸、心血管及胃肠系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以及输液管脱落、药物给予延迟等。因此,对于重症患者的转运应由主管医生经过全面评估和讨论后作出决定。(2)转运过程护理转运途中,护士位于患者旁,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等。(3)交接管理到达接收病区或检查科室的交接工作,患者被安全转入院后,交接双方护士应认真做好交接工作,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皮肤状况、管道、抢救措施等。
  2.33种疾病的转运方法
  2.3.1心血管疾病的转运 (1)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呼吸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患者需经急诊初期急救,呼吸循环相对稳定才可转运。(2)转运准备如为院内转运,首先急诊护士通知相应科室做好接诊准备;其次急诊护士准备好急救药品、吸氧袋、除颤器;检查静脉通路及呼吸道通畅情况,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转运时直接用抢救床转运患者,避免搬动患者;患者平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头部在后,下肢在前,以保证在途中能随时观察病情变化[1]。(3)实施转运转运途中护士在患者头部保护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无躁动,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连接,各项指标的变化,避免脱管堵管;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做好转运记录;保证静脉通路畅通及急救药物的应用。
  2.3.2 脑血管疾病的转运 (1)风险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呼吸节律、有无影响的潜在危险因素、血氧饱和度、途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性安全隐患等。为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昏迷者要注意呕吐、误吸、痰堵窒息情况,必须先行吸痰、给氧,防止加重脑缺氧[2],病情急定才可实施转运。(2)转运准备及时通知检查和相关科室做好接诊准备,护士备好相应的抢救设备和物品,并再次检查患者呼吸道及供氧情况,患者头偏向一侧,减少搬动,并确保呼吸道通畅。(3)实施转运 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神志、血压、呼吸及颅内压等情况,并掌握降低颅内压药物的滴数,监护血氧饱和度,做好转运记录和交接班,并随时做好吸痰和其他抢救准备。
  2.3.3创伤性疾病的转运(1)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创伤的部位、出血及用药情况等。患者创伤部位止血并经过包扎、固定,生命体征稳定才可实施转运措施。(2)转运准备:此类患者经过初步急救之后大部份需急诊影像检查和手术,联系检查和手术科室,做好准备,并准备好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物品。(3)实施转运:在转运此类患者时必须医护配合下小心搬运,将患者的头、背保持平直,特别对颈椎、腰椎骨折患者,必要时用硬板担架,避免拖、拉、抱,以免加得损伤,途中确保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及血压呼吸的变化,注意出血情况,做好转运记录和与相关科室的交接班工作。
  2.3.4急性中毒的转运
  (1)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理变化、中毒的程度类型及加重的症状,用药情况,此类病人要尽快明确毒物的种类和进入体的途径、时间、剂量,才能及时对症救治。立即将病人撤离有毒环境,更换有毒衣物、清洁皮肤、吐、洗胃等泻泄除毒物,待病情稳定后方可转运。(2)转运准备;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接诊准备,再次检查病人的呼吸道畅通及管道通畅、用氧情况。患者应偏一侧,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3)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用药后反应,躁动者要加强安全护理,做好转运记录与交接班,并准备好抢救准备。 3结果
  450例心脑血管、创伤性和中毒危重症患者得到安全转运,为患者进一步救治提供了良好的保证,无患者在转运边程发生意外及医患纠纷。

  4体会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民众对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急诊患者情况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急诊患者的院前和院内转运工作量不断增加,患者在转运中的风险及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由于急诊危重病人突出了急危的特殊性,随时随病恶化和生命危险的存在,急诊能否安全转运到目的地是急救工作的重点,是关系到抢救成功的关键,应该重视转运中的危险因素。我们对发生危险事件危重患者进行病种分类,根据院前与院外的转运安全程序,经过有效的计划、组织、准备及针对各病种的转运前评估情况,采取相应的转运措施,使转运危险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顺利完成患者的安全转运工作。我们要从搬运患者转变到监护转运,形成一个移动ICU,重症患者的转运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同时体会到要顺利实施安全的移动ICU,对护士的急救能力和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加强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以下素质:(1)熟练掌握危重症患者急救流程,按照流程对患者实施救护。(2)掌握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原则,严格遵循危重患者抢救原则。(3)熟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潜在病变先兆,在转运前更好地评估病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4)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吸痰供氧、各种穿刺法及套管针、留置针的使用。(5)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心电图机、洗胃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器。(6)熟练掌握各种监护技术,正确调试各种监护参数,如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等,认真做好各种记录。(7)熟练掌握各种止血、包扎、固定技术较好地对各种外伤进行救护。(8)熟练掌握危重患者的体位摆放和搬运方法,确保患者不再受到二次损伤和病情加重。(9)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做好各种管道护理,首先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气管导管脱落,及时吸痰供氯,保持胸腔引流管、尿管、胃管、静脉通道的通畅,确保抢救及时用药。(10)严密观察病情,在转运途中如能善于和及早发现病变先兆极其重要,尤其是患者的神智、瞳孔、生命体征、缺氧、出血、疼痛、和药物反应等的早期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防止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医学发展的今天,“移动ICU”早已不是多年前的一个梦想,已经成为重症医学专业人员应该认真组织、建设和落实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
  [2]周红惠。重症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J]。当代护士,2005,4:63~65。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及安全管理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46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b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