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理论的底板破坏深度预测
本文选题:灰色关联度 切入点:顶板管理 出处:《煤炭学报》2015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对影响底板破坏因素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理论对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求解,得出各因素与底板破坏深度关联度排序,各因素对底板破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工作面斜长倾角底板抗破坏能力埋深采厚。基于各因素与底板破坏的关系选定线性与非线性2种基函数类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拟合得出新型底板破坏深度公式;分析构造因素、工作面推进速度、特殊顶板管理方式对底板破坏的影响,考虑到预测结果的离散性以及特殊顶板管理方式对底板破坏的影响机制较为明确,选取特殊顶板管理方式因素对底板破坏深度公式进行修正,得出修正公式。研究成果补充与完善了现行的经验公式体系,工程实例验算表明公式预测精度较高。
[Abstract]:Based on the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ailure of the bottom plate,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ory is used to solv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ranking of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factors and the failure depth of the bottom plate is obtained. The order of the influence of each factor on the floor failure is as follows: the depth mining depth of the inclined long inclined angle floor plate is buried thick.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factor and the floor failure, two kinds of basis function types, linear and nonlinear, are selected. Matlab software is used to fit the new formula of floor failure depth, and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factors, working face advancing speed and special roof management mode on floor failure is analyzed. Considering the discreteness of prediction results 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pecial roof management mode on floor failure, the formula of floor failure depth is modified by selecting special roof management mode factors. The modified formula is obtained. The research results complement and perfect the existing empirical formula system. The checking calculation of engineering example shows that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formula is high.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72281)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3718110015) 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YC140304)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单智勇;苏勇松;;膏体充填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曾德建;刘长武;陈云波;张斗龙;;承压含水层上部工作面底板临界厚度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年04期
3 蒋勤明;;大采深工作面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测试[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4期
4 赵连涛;岳尊彩;于旭磊;张光明;张蕊;;兴隆庄煤矿煤层底板破坏特征研究[J];煤矿安全;2012年07期
5 施龙青;徐东晶;邱梅;景行;孙红华;;采场底板破坏深度计算公式的改进[J];煤炭学报;2013年S2期
6 王兆会;杨胜利;孔德中;白亚光;;承压水上采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J];煤矿安全;2014年01期
7 杨平;张超;;埠村矿条带开采底板破坏规律分析[J];煤矿安全;2012年01期
8 郭文兵,邹友峰,邓喀中;煤层底板采动导水破坏深度计算的神经网络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9 杨平;朱卫兵;陈梦;;埠村矿承压水上充填复采条带煤柱试验研究[J];中国煤炭;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昂;带压开采下底板渗流与应力耦合破坏突水机理及其工程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开云;冯卫;王亮;朱峰;;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在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2 王贵权;朱云鹃;;企业债券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杜淑辉;臧德奎;孙居文;;木瓜属观赏品种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4 丁霁明;王家庆;;基于灰关联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吴艳蕾;;基于灰理论的居民生活电力消费预测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6 程晋石;裴九芳;;3PL企业物流能力灰色评价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廉同辉;;基于灰色层次决策理论的合芜蚌试验区产业效应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侯晓亮;;建筑物地基沉降的灰色模型GM(1,1)预测法[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9 陈小霞;黄桐城;;舟山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10 姚翠友;;基于灰色关联的北京市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羽;马凤山;魏爱华;赵海军;郭捷;;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在地下水水位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黄碧春;;灰色系统理论在建筑物变形分析中的应用[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首彬;李娜;龚威;;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天津市人口与环境分析[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荣成;戴文战;;一种基于残差模型的自调整灰色模糊预测控制器的设计[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戴文战;李燕;杨爱萍;;基于遗传算法的灰色Verhulst模型的改进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6 廉同辉;王金叶;;基于灰色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家辉;李振兴;解仑;孙铁;;基于灰色滑模变结构速度环的轧机扭振抑制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启义;卞世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工程装备保障性评价研究[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正新;党耀国;刘思峰;;幂强化缓冲算子及其在小样本预测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沙尼娅;阿不都热依木;;新疆牛奶企业发展趋势预测[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辉;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洪斌;节能减排政府责任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非;基于过程信息融合的旋转机械信息(火用)故障诊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唐丽;湖南南天竹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建军;广东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义;对抗条件下被动雷达制导技术及效能评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方平;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翔;文本挖掘技术研究及其在综合风险信息网络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1年
9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贺利坚;多Agent系统中信任和信誉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浩锋;新疆包尔图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乐志军;新朝川矿矿井水分布规律研究与防治对策[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段守军;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汪国华;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及临界层间距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彦军;复杂围岩条件极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相关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孟宪宇;我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捷;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的若干改进与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顺岩;灰色系统理论在间歇式染色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乔小琴;基于灰理论的土石坝安全监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张姝慧;我国石油行业供求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启言;杨天鸿;于庆磊;唐春安;冷雪峰;;基于渗流-损伤耦合分析的煤层底板突水过程的数值模拟[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2 尹尚先;武强;;陷落柱概化模式及突水力学判据[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3 高卫东,渠立权;基于GIS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J];测绘通报;2003年12期
4 段小宁,李鉴初,刘继山;应力场与渗流场相互作用下裂隙岩体水流运动的数值模拟[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5 董平川,徐小荷,何顺利;流固耦合问题及研究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1期
6 李宏武;;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应变法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6期
7 徐瑞朋;姜振泉;段宏飞;张蕊;;承压水上开采煤层底板破坏深度数值模拟及实测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3期
8 谭志祥;断层突水的力学机制浅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1999年03期
9 王亚妮;高功强;蔡明科;;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宝鸡市区地下水位动态预报[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10 梁冰,孙可明,薛强;地下工程中的流─固耦合问题的探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文泉;矿井(底板)突水灾害的动态机理及综合判测和预报软件开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2 李子林;大采深条件下徐、奥灰突水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3 牛建立;煤层底板采动岩水耦合作用与高承压水体上安全开采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茂流;朱庄煤矿六煤层底板突水防治技术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彩,张义顺,王洪志;松软底板条件下柱鞋的设计[J];煤矿设计;1992年10期
2 王希良,梁建民,王进学;不同开采条件下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测试研究[J];煤;2000年03期
3 李宏武;;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应变法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6期
4 李慎举;王新;;辛置煤矿10409工作面底板破坏特征[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单智勇;苏勇松;;膏体充填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王海平;崔芳鹏;仝亚男;崔芳静;;水力测试法在煤层底板破坏探测试验中的应用[J];中州煤炭;2012年06期
7 刘宗才;;用钻孔声波法观测采后底板破坏深度[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8 刘宗才;;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综合测试方法[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9 付国彬,洪允和;缓倾斜工作面的底板破坏区[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2年01期
10 冯启言,陈启辉;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的动态模拟[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玉海;;底板破坏深度动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永杰;李增力;;煤层开采后底板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3 李晓斌;何有巨;;复杂区深部A组煤底板岩溶及其防治[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4 王健;;综采面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5 关英斌;李海梅;杨彦利;;承压水上近距煤层开采的底板破坏深度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6 张文泉;李加祥;温兴林;;回采参数与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关系的研究[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7 许延春;姚依林;陈胜然;柳昭星;;深部承压水上大采高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理论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8 翟晓荣;吴基文;;煤层底板注浆前后采动效应数值模拟分析[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作宇;;顶底板岩体移动的理论与实践[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10 孟祥瑞;徐铖辉;高召宁;王向前;;采场底板应力分布及破坏机理[A];全国大型煤炭企业综采技术发展成果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2 付宝杰;水—岩耦合作用下采场底板综合分区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3 徐德金;高承压含水层上煤层开采底板断裂活化致灾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梁盛开;黔北矿区承压水分布特征与安全开采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陈新明;大埋深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工作面防治水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胜;显德汪矿9~#煤层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2 李冲;邯邢地区煤层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3 李锋;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特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4 吴涛;潘二矿A组煤开采底板破坏规律并行电法测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5 杨彦利;陶二煤矿2~#煤层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9年
6 彭永贵;承压水体上厚煤层开采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7 安康;陈四楼煤矿底板破坏及突水预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8 武龙飞;朱村矿承压水上膏体充填开采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苏明金;A组煤层底板破坏规律及灰岩含水层疏放性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郑新旺;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底板破坏特征及影响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88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588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