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乏风瓦斯预热催化氧化装置数学模型
本文选题:煤矿乏风 + 预热催化氧化装置 ; 参考:《陶瓷学报》2015年03期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低浓度瓦斯预热催化氧化特性,基于自主研发的预热催化氧化装置,建立甲烷预热催化氧化反应一维数学模型。利用一维非均质连续数学模型建立蜂窝陶瓷氧化床模型,该模型包括四个守恒方程:气相质量守恒方程、固相质量守恒方程、气相能量守恒方程、固相能量守恒方程;利用集总参数法建立预热器模型。通过Flex PDE软件数值计算蜂窝陶瓷氧化床温度分布规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学模型基本符合甲烷催化氧化的反应特性,所得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蜂窝陶瓷氧化床轴向温度呈先显著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随着甲烷浓度的增大,氧化床轴向温度升高;随着甲烷风量的增大,氧化床轴向温度升高。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catalytic oxi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w concentration gas preheating, a one-dimension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methane preheating catalytic oxidation reaction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preheating catalytic oxidation device developed by ourselves. The model of honeycomb ceramic oxidation bed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one-dimensional heterogeneous continuous mathematical model. The model includes four conservation equations: gas phase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 solid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 gas phase energy conservation equation and solid energy conservation equation. The preheater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lumped parameter method.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honeycomb ceramic oxidation bed was numerically calculated by Flex PDE software,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ed mathematical model basically accords with th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thane catalytic oxidation, and the simulated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axial temperature of honeycomb ceramic oxidation bed increases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slowly. With the increase of methane concentration, the axial temperature of the oxidation bed increases, and the axial temperature of the oxidation be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ethane air volume.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2GGX10417)
【分类号】:TD712;TQ17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鹏飞;冯涛;陈丽娟;郝小礼;;煤矿乏风低浓度甲烷催化氧化数值模拟[J];环境工程;2012年03期
2 王鑫阳;杜金;;浓度低于1%的矿井瓦斯氧化技术现状及前景[J];煤炭技术;2008年09期
3 韩金辉;刘永启;尤彦彦;高振强;;煤矿乏风瓦斯逆流氧化反应技术研究与进展[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1年02期
4 刘永启;杜德娟;毛明明;陈帅;郑斌;孟建;;预热催化氧化反应器导流系统的数值模拟与优化[J];煤炭学报;2013年10期
5 郑斌;刘永启;刘瑞祥;陈帅;毛明明;孟建;;煤矿乏风预热催化氧化装置的起动性能[J];煤炭学报;2014年06期
6 和蒙蒙;刘瑞祥;刘永启;高振强;郑斌;;蜂窝陶瓷蓄热体中的辐射传热[J];陶瓷学报;2012年03期
7 杜德娟;刘永启;毛明明;陈帅;郑斌;孟建;;预热催化氧化反应器的变参数模拟计算[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8 骆祥磊;刘永启;高振强;刘瑞祥;郑斌;;蜂窝陶瓷有效导热系数的试验研究[J];陶瓷学报;2013年03期
9 高振强;刘瑞祥;和蒙蒙;刘永启;骆祥磊;;通风故障条件下水平蜂窝陶瓷床传热规律[J];陶瓷学报;2013年03期
10 孙金宇;刘永启;郑斌;刘瑞祥;毛明明;刘泽砚;;煤矿乏风预热催化氧化装置的阻力特性试验[J];中国煤炭;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佐进;张炜玮;孙寰勇;;瓦斯发电技术的应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龙伍见;;我国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4期
3 康建东;高鹏飞;龙伍见;兰波;逄锦伦;;乏风瓦斯蓄热氧化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2期
4 马熹焱;齐庆杰;;燃用超低浓度瓦斯燃气轮机的热力特性研究[J];能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5 毛明明;刘永启;高振强;刘瑞祥;;煤矿瓦斯旋流混合器定工况下混合均匀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马恒;徐超;李宗翔;刘剑;;矿井通风井巷摩擦风阻的计算与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年05期
7 李隆键;陶冶;逄锦伦;龙伍见;;金属纤维燃烧器在低浓度煤层气利用中的应用进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年09期
8 贾剑;;乏风氧化及余热利用技术在山西潞安高河煤矿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6期
9 解安昌;李传兵;;风排瓦斯回收利用发电系统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年07期
10 王鹏飞;冯涛;陈丽娟;郝小礼;;煤矿乏风低浓度甲烷催化氧化数值模拟[J];环境工程;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鹏飞;煤矿乏风低浓度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及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刘文革;煤矿乏风瓦斯催化氧化高效催化剂的制备与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3 邓浩鑫;煤矿通风瓦斯蓄热氧化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袁隆基;低浓度瓦斯脉动燃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张俊春;多孔介质燃烧处理低热值气体及燃烧不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欧阳少波;煤矿瓦斯真空变压吸附分离与富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帅;氧化装置进出口乏风分配系统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香春;氧化床气流通道热态阻力特性数值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志诚;蜂窝陶瓷蓄热体综合性能实验台监控系统开发与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牟宝杰;蜂窝陶瓷蓄热体阻力特性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晓艳;水平蛇形管内传热特性实验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马熹焱;燃用超低浓度瓦斯的燃气轮机热力特性研究与仿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7 雷利春;煤矿乏风中低浓度甲烷的变压吸附提纯[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振兴;基于均匀多孔介质模型的氧化床阻力特性数值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9 申培培;含氧煤层气真空变压吸附脱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刘钊;煤矿乏风逆流式催化氧化蓄热装置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盈;朱吉钦;李成岳;;低浓度甲烷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取热技术[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唐铁驯,孙龙;蜂窝体中对流、辐射复合换热效应[J];东北工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3 宛良德;;导热系数测定中的数值计算[J];电瓷避雷器;1992年03期
4 杜礼明;解茂昭;;往复式多孔介质超绝热燃烧中辐射传热有限体积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徐烈;周淑亮;;低温导热系数测量的影响因素[J];低温与特气;1993年01期
6 张福凯,徐龙君;甲烷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减排措施[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05期
7 蒲舸;李文俊;闫云飞;;超低浓度甲烷气体催化燃烧数值模拟[J];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唐铁驯;孙龙;;蜂窝体辐射、对流复合换热效应的研究[J];钢铁;1991年12期
9 钟北京,洪泽恺;甲烷微尺度催化燃烧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10 王唯威;淮秀兰;;分形多孔介质导热数值模拟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文;催化燃烧的数值模拟及其在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中应用的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阳;蜂窝陶瓷蓄热体传热与阻力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周娴;煤矿乏风低浓度甲烷氧化处理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3 李文俊;矿井通风瓦斯催化燃烧的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孟林;宿程远;王全喜;何星存;黄智;;吸附-催化氧化再生法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0年09期
2 夏光祥,涂桃枝;催化氧化酸浸法预处理团结沟金精矿的扩大实验研究[J];黄金;1989年12期
3 夏巨松;淀粉催化氧化制备草酸条件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4 钱承之;氨的催化氧化实验的新方法[J];化学教育;1995年01期
5 ;清洁生产技术 绿色化学与催化氧化[J];化工中间体;2003年01期
6 卜龙利;全燮;陈硕;赵慧敏;赵雅芝;;微波辅助催化氧化高浓度含醛废水应用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王世琴;刘宝生;陈小平;杨武;;印染废水催化氧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西纺织科技;2009年02期
8 卜龙利;张爱涛;廖建波;胡亚飞;;微波辅助催化氧化连续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周云云;陈孟林;劳静丹;宿程远;梁玉龙;;催化氧化再生法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J];化工时刊;2010年08期
10 夏青;谢卫平;刘国强;廖云燕;王斌楠;孔德洋;陆隽鹤;;漆酶催化氧化水中雌激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安宁;孙鸣;张亚婷;;光催化氧化与热催化氧化耦合转化煤制精细化学品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光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王辉;曲振平;王忠;全燮;;金属银粒子性质对氨选择催化氧化消除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李赛;吴银素;尹晓蕾;邢胜涛;马子川;;锰氧化物深度催化氧化邻二甲苯的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刘敏;吴银素;芦佳;马子川;;碱金属助剂对天然锰矿深度催化氧化邻二甲苯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江国平;;常温常压催化氧化装置介绍[A];“豫兴热风炉杯”2011曹妃甸绿色钢铁高峰论坛暨冶金设备管理经验交流会论文集会刊[C];2011年
6 孙雪,
本文编号:1786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86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