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统计能量方法的海洋平台噪声控制

发布时间:2019-07-26 16:25
【摘要】:应用声振VA ONE软件建立海洋平台的统计能量分析模型,对海洋平台进行舱室噪声预报分析,求解出平台生活及工作舱室的噪音值;依据噪声控制理论,从接受者、传播途径以及噪声源等方面对典型超标舱室提出降噪措施;通过对比隔振降噪措施得出,对主要噪声源和目标舱室实施隔音降噪处理,降噪效果明显,同时在实际建造过程中有较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图文】:

基于统计能量方法的海洋平台噪声控制


2海洋平台噪声分析模型化笔者严格按照目标平台结构图、总布置图及舾装图等资料,依据统计能量理论将平台分解成不同动力学子系统,施加声振边界条件[8],估算并添加激励源,声振分析频谱范围选择倍频程,以此形成模型。模型中以软件加筋板模块来模拟甲板,模块中添加加筋板声学阻尼损耗因子,相应剪切,拉伸,屈曲阻尼损耗因子参数等。舱室内和封闭空间的声腔内流体为空气,求解频段设为31.5~8000Hz。舱室结构中所采用的防火材料和吸声隔声材料都严格按照平台防火等级标准和结构设计要求添加到模型当中,如图1。图1海洋平台统计能量分析子系统模型Fig.1SEAmodelofplatform3海洋平台声振结果分析及优化降噪3.1海洋平台舱室声振预报结果分析海洋平台上居住工作舱室较多,从控制空船重量的角度,生活楼区域90%以上的居住舱室内均铺设了隔音材料和防火材料,这进一步降低了各舱室的噪声水平。依据计算得出的舱室噪音值,通过对比国际海事组织噪声限值和船级社入级规范噪声限值,可得出噪声水平要求较高舱室和超标舱室的噪音值,并依据降噪理论设计有效方案,从而实现缩短设计周期、降低建造成本的声振预报分析目的。表1简要列举了典型舱室噪声计算结果。表1生活工作舱室噪音数值Table1Cabinnoiselevel典型舱室模拟计算结果总声压级/dB(A)典型舱室模拟计算结果总声压级/dB(A)主控室56.3盥洗室55.7应急发电机室55.3应急开关室91.0储藏室42.3洗衣房65.5电池控制室65.8中央控制室51.0工作室56.7实验室43.0衣帽间55.2压缩机控制室39.6主变压器室72.5娱乐室55.33.2海洋平台生活工作舱室降噪优化分析在此次海洋平台舱室噪声预报分析过程中,各生活工作舱室噪声水平虽都未超过IMO规范和船

基于统计能量方法的海洋平台噪声控制


表2隔振弹簧特性Table2Characteristiceofspringisolator参量特性特性值kx(x轴向)刚度1.00E+07阻尼系数3.00E+05ky(y轴向)刚度1.00E+07阻尼系数3.00E+05kz(z轴向)刚度9.00E+08阻尼系数3.10E+07kxx(x轴向)转动惯量刚度1.00E+05转动惯量阻尼3.00E+03通过安置隔振弹簧来模拟实现降噪,并结合分析表3和图2可看到,A315声振结果降低明显,噪声值下降3.7dB(A)。此方案不但在隔振降噪处理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此种降噪方法既经济又可行。因此,这也是目前在实际工程应用上较为广泛的一种降噪措施,而隔振弹簧和隔振橡胶在船舶和海洋结构物隔振降噪方面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隔振器材。图2舱室噪声水平降噪后对比Fig.2Comparisonofnoisebeforeandafterdenoise表3实施降噪前后舱室声振对比结果Table3Cabinnoiselevelbeforeandafterdenoise/dB(A)频率谱/Hz31.563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降噪前A3152743474746453522-1降噪后A3152135394245443420-3方案2:在传播路径上进行控制降噪,依据能量流动和输入输出二者结合的方法来得出子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路径,即可获取噪声激励源声振能量流动流向路径。降噪方案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是在声振传播路径上的结构甲板上铺设高阻尼耗能材料,在数值模拟过程中是以在子系统构件上添加NCT(NoiseControlTreatment)来实现的,使声振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由于阻尼材料的作用以热能的形式而耗散,从而降低到达舱室的声能。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本次研究平台的声能量大部分是由发电机组产生的,结合降噪控制理论,设计其降噪措施:对传播路径上的子系统设置NCT,,所选的阻尼材料为工程应用中常用的玻璃棉(glassfiber),添加厚度为8mm。其具体参数如表4。?
【作者单位】: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重庆交通大学航海学院;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4年度钦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4XJKY-09B) 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桂教高教〔2011〕66号) 轮机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桂财教[2013]169号)
【分类号】:TB5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治;唐曾艳;胡玉超;;测量船水下噪声预报及减振降噪技术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林松;张鲲;孙磊;;泵类设备支承结构的传递导纳计算[J];核动力工程;2011年S1期

3 庞福振;康逢辉;孙龙泉;朱理;姚熊亮;;复杂锥柱结构中频水下声辐射特性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4 伍先俊,朱石坚,黄映云,何琳,程广利;统计能量优化设计法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杜奎,伍先俊,程广利,朱石坚;浮筏隔振系统隔振器最佳布置方案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程广利,伍先俊,朱石坚;基于AutoSEA的船舶噪声统计能量分析仿真[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刘小勇;李君;周云端;;液体火箭发动机声振环境试验及统计能量分析研究[J];火箭推进;2010年03期

8 张瑾;韩增尧;邹元杰;;中频力学环境下航天器结构动力学分析技术研究[J];航天器工程;2009年05期

9 谢久林;杨松;张俊刚;耿丽艳;贾雅琦;;航天器声振动力学环境响应分析[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6年02期

10 张正平;;航天运载器力学环境工程技术发展回顾及展望[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元杰;韩增尧;张瑾;;航天器全频域力学环境预示的主要方法[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道远;王其政;;蜂窝夹层板损耗因子试验与分析[A];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丁少春;朱石坚;楼京俊;;鱼雷壳体结构的统计能量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马道远;卢凤翎;;高马赫数下导弹声振环境预示[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潘凯;陈克安;陈琼;;基于混响一半消声室法的隔声测量方法[A];全国环境声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于大鹏;赵德有;黎胜;;半无限域流场和有限水深对船舶水下辐射噪声特性影响研究[A];第十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轶钢;胡士猛;吴卫国;;船舶舱室噪声预报方法研究[A];2005年船舶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丁宏;陈美霞;;基于统计能量法的双层圆柱壳振动与声性能分析[A];第十三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田静;刘克;丁辉;朱建平;吕亚东;焦风雷;刘碧龙;;环境声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报告[A];2006-2007环境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C];2006年

10 惠宁;陈欣;高鹏;马越;周全根;;海洋平台生活楼的噪声分析[A];2012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磊;车用动力总成结构振动噪声的虚拟预测与分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卢兆刚;基于混合FE-SEA方法的汽车薄壁件中频声学特性预测及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陈书明;轿车中高频噪声预测与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廖俊;基于正交分解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与随机载荷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闫俊霞;高速大型振动筛结构动态特性及可靠性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李鸿秋;板/壳—腔结构声振耦合分析及减振降噪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黄修长;舱筏隔振系统声学设计及优化、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宋海生;基于扩展OPAX传递路径方法的轻型客车振动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吕书林;半固态铝合金的超声振动制浆及其流变成形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黎胜;水下结构声辐射和声传输的数值分析及主动控制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明;船体振动噪声在声学覆盖层中传递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杨婧媛;水下结构声辐射的响应变异性分析及代理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修孝廷;双层周期加筋板声学特性数值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尹路;非线性耦合系统的稳态响应[D];浙江大学;2010年

5 吴迪;基于统计能量分析方法的小混响室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秀芳;齿轮箱系统振动噪声特性的统计能量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7 徐良;高速铁路简支箱梁结构噪声的SEA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冯真真;轿车车内噪声的统计能量分析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况成玉;周期结构浮{)设计及隔振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唐曾艳;测量船水下噪声预报及减振降噪技术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才朝,秦大同,姚雪艳,秦少波,郭静波;摩托车噪声控制的试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2年04期

2 麦世基;欧洲工程机械噪声控制现状及未来发展[J];工程机械;2003年09期

3 王乐勤,何秋良,李江云;热电厂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噪声控制[J];流体机械;2003年04期

4 李岚,吕玉恒;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噪声控制[J];中国环保产业;2003年10期

5 李岚,吕玉恒;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噪声控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4年01期

6 李岚,吕玉恒;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噪声控制对策[J];声学技术;2004年01期

7 惠润堂;颜俭;杨爱勇;郭仰山;;脱硫氧化风机的噪声控制[J];电力环境保护;2007年04期

8 赵秋生;;噪声控制教材存在问题探讨[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8年06期

9 王昊涵;丁渭平;王延克;何森东;杨明亮;李波;;汽车噪声控制典型技术及其在车型设计中的系统化应用[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8年01期

10 孙元涛;;汽车噪声控制的措施[J];民营科技;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瑞祥;王世强;姚琨;;职业噪声控制计划的运行和管理[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韩明爽;李钢;张佐男;;铁道列车通行数量与铁路边界噪声控制关系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汪明清;李芳年;;怀柔电信局自备电站噪声控制[A];环境噪声控制论文集[C];1989年

4 田丽萍;孙金艳;赵昌盛;;建设项目噪声控制设计评价的实践与建议[A];第十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徐连峰;滕远东;周万联;;水泥厂噪声控制[A];全国环境声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谢钟铭;;汽车噪声控制[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冯苗锋;王庭佛;;船厂涂装工场噪声控制浅析[A];运输噪声的预测与控制——2009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汪明清;李芳年;;北京香山饭店冷却塔噪声控制[A];环境噪声控制论文集[C];1989年

9 任文堂;;噪声评价和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汪爱元;;九江市“十一五”城市噪声控制规划[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榴;汽车噪声控制不应再被忽视[N];中国汽车报;2005年

2 王保卫;噪声控制妙招多[N];健康报;2004年

3 记者 杜丹丹 通讯员 国中调;环保教育最获认可噪声控制有待改进[N];中山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文硕;履行社会责任要走在时代前面[N];国家电网报;2009年

5 吴庆伟 宣敬张 作者单位: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第六分公司;论通风空调系统噪声控制[N];建筑时报;2004年

6 记者陈光榕;高速路有了完整的噪声控制系统[N];中国交通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刘文硕 武星;政平经验构建电网噪声控制体系[N];国家电网报;2009年

8 本报见习记者 丁士能;把握趋势 淘金降噪产业[N];中国环境报;2009年

9 ;自己动手消除电脑风扇的噪音[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10 黄青山 管亚东 李健盛 曾礼文;金山银山更有大环境做靠山[N];深圳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剑;基于FXLMS算法的窄带主动噪声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黄博妍;管道宽窄带混合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的若干关键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李吉;旋转机械结构噪声及其控制机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陈源;基于声子晶体的周期结构带隙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孙少军;重型车用发动机振动与噪声控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泽峰;冷却塔的噪声控制及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2 杨晓;医院重症监护室噪声控制的初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小高;基于一维多谐频声源的主动噪声控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傅国清;基于优化算法的主动噪声控制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罗梦莹;主动噪声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李强;民用建筑空调系统噪声控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武海涛;某型高压泵电机噪声控制方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甘若冰;主动噪声控制算法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周遥;基于DSP的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研究与硬件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10 苏俊溪;中新天津生态城交通噪声控制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9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19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f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