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淮南矿区地下水对现今地温场的控制

发布时间:2019-12-05 15:55
【摘要】:在收集和汇总淮南矿区测温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淮南矿区现今地温梯度分布图,分析其现今地温场特征;并从层间流动和穿层流动2方面分析地下水对地温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受高温灰岩水层间流动的控制,地温梯度3℃/hm的高温区沿陈桥-潘集背斜轴线走向分布,并形成该区地温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在潘二和杨村等矿井内存在深部高温岩溶水或浅层冷水沿张性断裂的流动,导致局部地区地温异常的现象。
【图文】:

灰岩水,背斜轴,地温梯度


部埋藏较深的高温灰岩承压水,沿着灰岩裂隙及溶隙上升至中部岩层隆起的背斜部位排泄,在排泄通道及其周围形成高温异常区,使背斜轴部及其附近岩层出露的地方形成地温梯度较高的异常区。在陈桥-潘集背斜轴部附近,距离石炭奥陶纪灰岩较近的煤层露头附近的钻孔,测得的地温梯度偏高,但随着煤层埋藏的加深,深部煤田地温梯度趋于正常,达2.5~3.0℃/hm[5]。因此,判断高温灰岩水由深部向浅部的涌流是该区地温梯度>3℃/hm区域的分布与陈桥-潘集背斜走向一致的原因之一。陈桥潘集背斜轴部灰岩水流动示意图如图1。图1陈桥潘集背斜轴部灰岩水流动示意图·194·第46卷第7期2015年7月SafetyinCoalMinesVol.46No.7Jul.20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苏永荣,张启国;淮南煤田潘谢矿区地温状况初步分析[J];安徽地质;2000年02期

2 谭静强;琚宜文;侯泉林;张文永;谭永杰;;淮北煤田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3 周昀涵;罗新荣;谷丽朋;;淮南矿井地温异常成因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4期

4 李红阳;朱耀武;易继承;;淮南矿区地温变化规律及其异常因素分析[J];煤矿安全;2007年11期

5 王伟宁;许光泉;李佩全;黄向菁;刘泽功;张海涛;;丁集矿区地温变化规律及深部热害预测[J];煤矿安全;2010年06期

6 许光泉;王伟宁;张海涛;;淮南矿区深部热害分析及热水资源化研究[J];中国煤炭;2009年10期

7 雒毅;琚宜文;谭静强;;孙疃-赵集勘探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其高温热害预测[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吴素珍;彭涛;郭艳;;皖北钱营孜煤矿地温分布规律及其异常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静强;琚宜文;侯泉林;张文永;谭永杰;;淮北煤田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2 何争光;刘池洋;赵俊峰;刘永涛;;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9年03期

3 牟尧;牟新之;;地壳隔热密封破坏——近100a气候变化的“发病机制”[J];干旱气象;2009年04期

4 牟尧;牟新之;;地壳隔热密封破坏——近百年气候与环境变化“发病机制”的数学验证[J];干旱气象;2011年03期

5 刘彩波;胡安焱;黄景锐;李霞;;西安市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下水;2013年02期

6 喻希乐;王毅;;潘北矿灰岩地下水温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下水;2013年05期

7 彭涛;张海潮;任自强;沈书豪;徐胜平;;两淮煤田煤系地层岩石热导率特征[J];高校地质学报;2014年03期

8 包乃利;苏媛媛;马磊;赵金凤;张赞萍;;芒砀山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条件分析[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1期

9 肖知国;袁东升;程磊;;高校能力导向型矿井热害防治方向课程体系构建[J];安全;2015年04期

10 任自强;彭涛;沈书豪;张海潮;徐胜平;吴基文;;淮南煤田现今地温场特征[J];高校地质学报;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随峰堂;苏永荣;韩峰;;淮南煤田口孜集勘查区地温状况初步分析[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高峰;高温高压三相介质煤吸附瓦斯机理与吸附模型[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彦伟;煤粒瓦斯放散规律、机理与动力学模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戴世鑫;基于物理模型的煤田地震属性响应特征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4 刘存玉;多功能变工况热泵系统分析及其在梧桐庄矿的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黎明镜;深井巷道树脂锚固体热力耦合特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6 鲍庆国;滕南矿区高地温环境中煤自燃特性及防灭火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宏;环境温度对颗粒煤瓦斯解吸规律的影响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朱庭浩;岩巷掘进工作面热环境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伟宁;矿井水处理工艺设计及资源化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安明;济二煤矿深部开采热害调查及治理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5 何争光;周口坳陷古生界热演化史分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09年

6 左金宝;高温矿井风温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7 冯小凯;高温矿井降温技术研究及其经济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8 李慧;矿井风温预测及其在通风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东红;基于热交换理论的井巷温度分布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10 李恒乐;祁东矿瓦斯地质规律和瓦斯地质单元划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永荣,张启国;淮南煤田潘谢矿区地温状况初步分析[J];安徽地质;2000年02期

2 刘春,吕凡家;祁南井田地温特征及其规律研究[J];安徽地质;2001年01期

3 张鹏;王良书;刘绍文;李成;丁增勇;;南华北盆地群地温场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2期

4 王良书,李成,刘绍文,李华,徐鸣洁,王勤,葛锐,贾承造,魏国齐;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盆地地温梯度分布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5 龚育龄,王良书,刘绍文,郭令智,蔡进功;济阳坳陷地温场分布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6 孙占学;张文;胡宝群;潘天有;;沁水盆地大地热流与地温场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7 王良书,李成,施央申,汪屹华;下扬子区地温场和大地热流密度分布[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04期

8 王桂梁,姜波,曹代勇,邹海,金维浚;徐州—宿州弧形双冲—叠瓦扇逆冲断层系统[J];地质学报;1998年03期

9 王文,桂祥友,王国君;矿井热害的治理[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年03期

10 胡绍龙;刘庄井田地温分布规律及其因素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登;均压通风在淮南矿区的使用与经验[J];煤矿安全;1990年06期

2 楼兴永;张孟邻;;淮南矿区煤质变化规律及利用途径[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90年04期

3 沈思良;;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程实践与探索[J];矿山测量;2008年05期

4 刘琳琳;杨文旺;;淮南矿区近年来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其防范控制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5 李小龙;郭靖;胡安焱;陈剑宵;;淮南矿区塌陷情况分析及治理对策[J];资源·产业;2006年02期

6 赵一清;汪云甲;汪炜;;淮南矿区地质环境累积效应综合评价[J];煤炭工程;2011年02期

7 陈兆炎;淮南矿区岩溶地表塌陷问题的探讨[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8 彭向峰,于双忠;淮南矿区原岩应力场宏观类型工程地质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9 王锦;;淮南矿区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能源环境保护;2006年05期

10 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煤矿塌陷水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利用——以淮南矿区潘一煤矿塌陷水域为例[J];煤炭学报;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林晓波;;淮南矿区工作面无线电坑透技术的应用实践[A];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二)·地质专业[C];2010年

2 程功林;赵伟;孙茂也;;淮南矿区地质技术创新与发展[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3 沈思良;;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作实践与探索[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唐永志;;淮南矿区深部大型矿井建设关键技术[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9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9年

5 李玉林;;断裂及裂隙带的大变形转动场分析及应用[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吕游 本报记者;淮南矿区护矿斗争[N];淮南日报;2011年

2 孟建兵 安士凯;淮南矿区:动态监测沉陷区[N];中国煤炭报;2014年

3 记者 丁继民;三一重装EBZ200H掘进机创淮南矿区岩巷掘进新记录[N];中国煤炭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晓玲;InSAR技术在淮南矿区地面沉陷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刘文倩;InSAR测量技术在淮南矿区地面沉陷监测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3 李少朋;基于D_InSAR采煤塌陷区地表沉降形变动态监测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4 苏园鹏;淮南矿区无线电波坑透曲线特征与地质异常相关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70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70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1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