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氧化特性的煤自燃阻化剂机理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7 06:46
【摘要】: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自燃倾向性不同,但都具有氧化放热性。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氧化特性及其主要官能团在升温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惰化煤中活性官能团和吸收煤氧化放热量的角度,探索了能够抑制煤氧化放热过程的高效阻化剂及其性能。研究结果对煤自燃阻化技术具有重要科学和实践意义。(1)采用STA-FTIR技术,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氧化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变质程度降低,煤中挥发分含量增高,煤氧化过程特征温度点逐渐减小,各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逐渐降低,热释放速率和放热量增大;变质程度越低的煤,燃烧越充分,生成CO2越多,CO越少,逸出气体的初始温度和峰值温度越低。(2)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技术(DRIFTS),研究了煤样所含官能团特征,及其在整个升温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任一变质程度的煤中,主要官能团所占比例大小为:含氧官能团芳香烃脂肪烃。随着煤变质程度增高,煤中脂肪烃-CH2-/-CH3和芳香烃含量逐渐增加,含氧官能团逐渐减少。脂肪烃-CH2-/-CH3、含氧官能团-OH和-COOH是煤在升温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的主要活性官能团;变质程度越低的煤中,这些官能团的活性越大。(3)基于对煤中活性官能团-COOH的惰化原理和煤氧化放热量抑制机制,制备了锌镁铝类水滑石固体阻化剂(Zn/Mg/Al-CO3-LDHs),并采用原位共沉淀法将LDHs与6种煤样复合,形成煤基矿物复合材料(CLCs)。采用FT-IR、XRD、SEM/EXD等技术对LDHs和CLCs进行表征,并借助DRIFTS和STA-FTIR技术,探讨了水滑石的物理、化学阻化机理。研究发现,LDHs层板-OH能够与煤中活性官能团-COOH产生弱氢键作用,且Zn2+、Mg2+、Al3+与煤表面存在吸附和络合平衡,在升温过程中能够不同程度地延缓煤中主要官能团的氧化分解反应,降低煤氧化反应速率;在升温过程中LDHs发生多级热分解吸热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煤氧化反应所放出的热量,降低煤体温度,从而预防和控制煤自燃。(4)基于物理吸热冷却阻化机理,合成了一种具有温度敏感特性的液体阻化剂P(NIPAm-co-SA)水凝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聚合条件,并采用FT-IR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分别从温敏性能、流变性能、热性能等角度分析了P(NIPAm-co-SA)相转变机理和煤自燃防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NIPAm-co-SA)水凝胶具有温度敏感特性,其体积相转变温度(LCST)为59℃,且热稳定性较好。低温下,该水凝胶可溶于水,流动性较好,可渗透于煤体内部,形成均匀包裹覆盖;温度达到LCST后,发生吸热的体积相转变行为,排出水分形成凝胶,其浊度、黏度、流变性均发生明显变化,能够粘附于煤体表面,阻隔煤、氧进一步接触,同时水分大量蒸发可对煤表面降温,具有良好阻燃作用,也是一种高效的水系灭火剂。(5)采用STA-FTIR技术,从特征温度点、放热量、逸出气体、活化能等角度,对比分析了自行研制的锌镁铝水滑石、温敏性水凝胶与3种市售阻化剂(磷酸氢二铵、磷酸钠、氯化镁)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的阻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制的锌镁铝水滑石阻化剂和温敏性水凝胶阻化液,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其阻化效果明显优于市售阻化剂,绿色环保,应用领域广泛,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图文】:

联用,热分析,实验系统,红外


2.2 实验仪器与方法2.2.1 实验系统实验系统装置见图2.1。采用德国NETZSCH公司的STA-449-F3同步热分析仪(STA)及德国 BLUKE 公司 VERTEX70v 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样品坩埚及参比坩埚均为 10mL 氧化铝敞口坩埚,,采用 N2保护气以及 O2、N2两路反应吹扫气,STA 测量温度范围为-150~1550℃,采用水循环冷却天平和炉体,STA 通过保温管路与 FT-IR连接,控制管路温度和 FT-IR 气体腔内温度恒温在 220℃,防止气体冷凝以尽可能完全流入 FT-IR 中测试,FT-IR 中检测器部位采用液氮冷却保护。图 2.1 同步热分析-红外联用(STA-FTIR)实验系统装置2.2.2 测试条件将不同变质程度的 6 种煤样筛分出 140~200 目

曲线图,不同变质程度,曲线图,特征温度


(f)宏测 HM图 2.2 六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 TG-DTG 曲线图通过分析不同煤样的热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发现,煤在程序升温过程中热失重和吸放热曲线趋势基本一致,根据文献[131]结合 TG-DTG 曲线,煤在程序控温条件下,从起始温度 T0升温至燃尽温度 T8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特征温度点划分定义如下,由此得到不同实验煤样的各个特征温度点及其热失重参数(见表 2.1)。表 2.1 各煤样在空气气氛下 10K/min 升温过程中特征温度点样品 WY PM JM QM BN HMT0/℃ 28.834 28.401 28.465 27.947 27.040 27.569T1/℃ 45.904 43.775 44.415 41.743 64.032 57.319Mass1/% 98.642 98.647 98.647 98.924 97.308 95.248DTG1/(%/min) -1.217 -1.352 -1.511 -1.108 -1.226 -2.699T2/℃ 91.120 86.827 85.365 97.294 106.116 133.369Mass2/% 96.553 96.567 96.489 96.681 95.264 89.065DTG2/(%/min)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87T3/℃ 173.653 272.838 223.315 171.858 191.500 —Mass3/% 97.236 96.803 97.589 96.896 95.305 —DTG3/(%/min) 0.000 0.000 0.000 0.000 -0.009 —T4/℃ 294.548 327.116 318.565 255.801 247.466 —Mass4/% 98.190 97.627 100.587 98.296 96.256 —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752.2


本文编号:2580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80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4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