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二矿水化学特征分析及突水水源判别
【图文】:
(2)通过 Piper 三线图及相关性分析法探讨井田内地下水的水质类型及其组分特征,同时,采用 Gibbs 图解法、离子比例系数法等方法了解含水层水化学成因。(3)基于各含水层阴阳离子组合关系,利用 CRITIC 法与物元可拓模型理论、PCA 与 Bayes 理论建立水源识别模型,然后探讨这两种模型的效果;最后运用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及水温验证突水水源。可以为潘二矿水害预防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及措施。1.3.2 技术路线通过收集潘二井田地质资料与水文地质资料,对潘二矿水文地质条件展开分析,探讨研究区的补径排特征以及充水特征;应用 Piper 三线图,Gibbs 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矿区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讨论;然后,采用 CRITIC 法与物元可拓模型理论、PCA 与 Bayes 理论对突水水源进行识别,最后通过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及水温进一步验证突水水源。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2 研究区概况1 自然地理概况1.1 井田位置及交通潘二煤矿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内,距离淮南市市区 25km,距离淮南凤台县县城 28km 左右。南部为潘一矿,西部为潘北矿。潘二煤矿井田范围:以Ⅸ线为界;东至 13-1 煤层;北从 F1及其延长线开始,途经 F66、F1-3至 13-1层;南界从 F5至东经Ⅵ线、背斜轴、Ⅳ-Ⅴ线、F2至 13-1 煤层。东西走向长一 11km 左右,南北宽至 1.3~3km,占地面积达 19.7419km2。地理坐标为:东经6°49′26″~116°51′10″,北纬 32°46′02″~32°50′21″。区内交通非常方便,矿区内公路与各矿及淮南市区相连。矿井铁路专运线与阜线和淮南站相衔接,西接京九线,通向全国各地,极为便捷。矿井向南 15km淮河相连。其交通位置图,见图 2。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745;P6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民;尹尚先;连会青;;基于MapObjects与GRNN耦合的矿井充水水源识别方法研究[J];煤炭工程;2014年08期
2 孙鹏飞;易齐涛;许光泉;;两淮采煤沉陷积水区水体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J];煤炭学报;2014年07期
3 冯欣;张亚哲;;深州地区地下水离子比例系数分析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年04期
4 宫凤强;鲁金涛;;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距离判别分析法的突水水源识别方法[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5 周孟然;聂梦雅;;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的煤矿水源水质监测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6 陈陆望;刘鑫;殷晓曦;桂和荣;;采动影响下井田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化学环境演化分析[J];煤炭学报;2012年S2期
7 鲁金涛;李夕兵;宫凤强;王希然;柳皎;;基于主成分分析与Fisher判别分析法的矿井突水水源识别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年07期
8 高卫东;;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矿井突水水源判别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2期
9 吴春勇;苏小四;郭金淼;董维红;;鄂尔多斯沙漠高原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的多元统计分析[J];世界地质;2011年02期
10 胡伟伟;马致远;曹海东;刘峰;李婷;豆惠萍;;同位素与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在矿井突水水源判别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鹏程;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的煤矿突水水源识别模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慕灯聪;矿井突水水源在线识别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2 马雷;基于GIS的矿井突水水源综合信息快速判别系统[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吕纯;谢一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突水水源判别Elman神经网络模型[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崔喜;基于GIS的淮南孔集矿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及突水水源判别模型[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99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69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