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高平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突水水源判别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6 13:45
  矿井水害是我国煤炭资源在开采生产中经常遇到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其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我国矿井水害的防治,一般从矿井突水水源和涌突水通道着手,因此,开展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方法和系统研究,对矿井突水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对采集水样进行水质类型判定和水化学数据分析计算,分析高平矿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主要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各含水层的特征离子分布规律;数学判别模型研究方面,在灰色关联分析、多组逐步判别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灰色关联-多组逐步联合判别分析模型,在模型判别准确性上得到了提升。在此基础上,基于C#语言,初步设计并开发了矿井突水水源判别系统。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高平矿区域地下水系统属三姑泉域,通过特征离子曲线图及Piper三线图分析研究,得到高平矿区主要含水层水质类型,通过各主要含水层主要阴阳离子与TDS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总结出各含水层主要特征离子及其变化规律特征。(2)在灰色关联、多组逐步以及系统聚类数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多组逐步判别联合分析以及系统聚类分析的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模型,通过利用MA... 

【文章来源】: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平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突水水源判别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思路

示意图,示意图,出露,奥陶系


图 2-1 交通位置示意图.2 矿区地质特征高平矿区位于山西沁水煤田的南端,自中奥陶系后期开始,一直保持上升,历经晚奥陶系、志留纪、泥盆纪以及早石炭系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直到炭系晚期才停止上升,下降接受沉积[66]。.2.1 矿区地层特征高平矿区内第四系中更新统在矿区东部和西部相对较平缓的斜坡或谷内积出露,出露的基岩有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部分出露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矿区地层如下表所示:

构造纲要图,山西,山字形构造,晋东南


第 2 章 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主要发育太行山复式背斜、晋获褶断带和晋东南山字形构造河北省获鹿,向南经长治东部到晋城市南一带,长达 250Km,宽 20°~25°。晋东南山字形构造东西长约 220Km,南北宽约阳城东北部,由一组从北向南分布的的褶皱带组成;弧顶位于间。本区位于脊柱西侧,构造相对微弱。(详见区域构造纲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0—2015年我国煤矿水害事故特征分析[J]. 孙文洁,韩权,杨恒,杨文凯,李松芡.  煤炭工程. 2017(05)
[2]地震砂土液化判别的灰色关联-逐步分析耦合模型[J]. 李波,苏经宇,马东辉,王威.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3]我国矿井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问题和展望[J]. 武强.  煤炭学报. 2014(05)
[4]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在矿井突水水源判别中的应用[J]. 刘杰刚,徐新启,时艳茹,虞青松,李磊.  中国煤炭. 2013(02)
[5]矿井涌水水源判别的GRA-SDA耦合模型[J]. 徐斌,张艳,姜凌.  岩土力学. 2012(10)
[6]基于灰色系统关联分析的矿井突水水源判别[J]. 王震,朱术云,段宏飞,宋淑光.  煤矿安全. 2012(07)
[7]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Fisher判别分析法——以开滦矿区为例[J]. 孙文洁,武强,董东林,焦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2(02)
[8]模糊评价分类模型在矿井底板突水判别中的应用[J]. 张自政,杨勇,田立娇,陈见行,李杨.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0(06)
[9]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方法概述[J]. 李燕,徐志敏,刘勇.  煤炭技术. 2010(11)
[10]影响矿井安全的多含水层矿井涌水构成分析[J]. 李燕,孙亚军,徐智敏,张国伟,刘勇,丁建础.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0(03)

硕士论文
[1]新集一矿突水水源综合判别模型研究[D]. 金洲洋.安徽理工大学 2016
[2]矿井突水水源判别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富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3]基于Matlab的潘三矿地下水水化学场分析及突水水源判别模型[D]. 潘婧.合肥工业大学 2010
[4]山西省煤炭矿区战略环评指标体系的研究[D]. 王小天.山西大学 2009
[5]基于GIS的潘一矿地下水环境特征分析及突水水源判别模型[D]. 张瑞钢.合肥工业大学 2008
[6]灰色关联分析及其应用的研究[D]. 孙玉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67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067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a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