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石墨吸附一氧化碳倾向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17:21

  本文关键词: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石墨吸附一氧化碳倾向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石墨 吸附 一氧化碳 第一性原理


【摘要】:利用基于量子力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从微观角度研究煤层对一氧化碳气体的吸附机理.根据煤层的基本成分及结构特点,用结构类似的石墨模拟复杂的煤层,建立石墨吸附一氧化碳分子的模型,讨论石墨表面的三种高对称吸附位置,分别是顶位(top位)、桥位(bridge位)、洞位(hollow位)对一氧化碳分子的吸附.结果表明:当一氧化碳分子垂直于石墨表面,且碳原子端靠近碳层时,在石墨(001)表面的桥位(bridge位)有较强的吸附能.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石墨 吸附 一氧化碳 第一性原理
【分类号】:TD712
【正文快照】: 0引言在煤矿井下,一氧化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有害气体,具有易燃、易爆、毒性强等特点,严重威胁着煤炭生产安全[1-7].煤矿井下一氧化碳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煤的自然或瓦斯爆炸引起,同时,煤层本身也会赋存一氧化碳[8].瓦斯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其危害性很大,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lison Russell;蒋学坤;;世界石墨生产和供应现状及发展趋势(续)[J];矿产保护与利用;1989年04期

2 稻垣道夫;来晓育;;石墨类导电材料[J];橡胶参考资料;1989年04期

3 周强;曹乃珍;刘英杰;温诗铸;;膨化石墨吸附特性的研究及利用[J];新型碳材料;1996年01期

4 边光明;李雪芹;;影响石墨结合力的原因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4年01期

5 苏育志,刘成波,张瑞芬,褶艳芬;氧化石墨的合成及其结构研究[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陈军刚;彭同江;孙红娟;刘波;赵二正;;还原温度对氧化石墨官能团、结构及湿敏性能的影响[J];无机化学学报;2014年04期

7 Karl F.W.Etzel;方群英;;碳与石墨:一种可满足最高标准的、连接金属和陶瓷的材料[J];国外非金属矿;1989年03期

8 邱海鹏,郭全贵,翟更太,宋永忠,刘朗;粘结剂对石墨材料的物理性能及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2001年06期

9 宋国武;石墨嵌入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J];江西化工;2002年04期

10 邹艳红,刘洪波,傅玲,陈宗璋;氧化石墨在H_2还原过程中的结构与性能变化[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辙;田连弟;;煤基石墨的高分辨电子显微象的研究[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2 康飞宇;白东军;;碳化硅分解石墨的结构与形态[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工科分册·上册)[C];1992年

3 陈卓;;基于磁性石墨纳米晶的生物检测应用[A];第七届全国仪器分析及样品预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顾则鸣;;利用分子轨道理论研究石墨的润滑机理[A];摩擦学第三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润滑材料部分[C];1982年

5 邱海鹏;刘朗;韩立军;丁海英;;单组元钛掺杂石墨的导电性能及微观结构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6 傅玲;邹艳红;刘洪波;何月德;;氧化石墨及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A];第19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04年

7 姚延立;王晓敏;郭巧梅;杜文;许并社;;石墨微球的制备及化学修饰[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0)[C];2007年

8 ,

本文编号:605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605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2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