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条塔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柠条塔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柠条塔矿井 水文地质特征 充水因素 Visual MODFLOW 大井法
【摘要】:柠条塔煤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西北部,距神木县城约30km。矿井于2005年开始建设,2009年开始试生产。矿井北翼已回采1~、2-煤多个工作面,矿井南翼首采的2-煤S1210工作面因2011年5月发生突水导致停产,迫使南翼生产区域移到北部。 本文通过对柠条塔矿井大量地质勘查和生产期问获取资料的分析和研究,认为本区地下水的径流循环条件好,地下水总体流向为由西向东北、东及东南方向;井田地质构造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无断层发育;本矿井的充水水源多,地下水联通条件好。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地表水体有庙沟、考考乌素沟、肯铁岭河和芦草沟及部分季节性沟流,地表水体和含水层水通过岩石裂隙存在直接的补排关系,在沟谷区可通过采动裂隙进入矿井;矿井充水含水层有煤层上覆砂岩和松散层含水层。直罗组风化基岩裂隙承压含水层和延安组砂岩承压含水层是矿井充水主要水源,尤其在矿井南翼,成为开采2-煤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沿考考乌素沟两侧分布的小煤窑在2-和3-煤层中留下采空区,采空区积水对矿井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在井田东部进行采掘活动时还将受到烧变岩水的影响。矿井主要充水通道为采矿形成的冒裂带,在井田中部原计划露天开采的区域存在较多未封闭钻孔,这些钻孔也成为矿井充水通道。 矿井地貌类型南北翼差异性明显,北翼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大气降水入渗率小,南翼主要为风沙覆盖区,利于大气降水入渗;北翼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涌水量一般在200m3/h左右;南翼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含水层补给及富水性较好,涌水量一般在400m3/h左右。 南翼S1210工作面推采至距切眼61m处时,发生了水量最大达1157.Om3/h的突水。突水原因是初次来压后顶板冒落、导水裂隙带沟通了上部风化基岩裂隙承压含水层等水源;本文利用Visual Modflow和“大井法”对S1210工作面涌水量进行了分段模拟预算,建议在S1210工作面向北1700m处重开切眼,预计S1210工作面1700-6000m段正常涌水量为862m3/h,最大涌水量为1293m3/h;针对矿井实际,本文提出了避开大水区域、先在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南翼北部进行生产的建议。
【关键词】:柠条塔矿井 水文地质特征 充水因素 Visual MODFLOW 大井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641.4;TD745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8
- 1.绪论8-18
- 1.1 背景和研究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2.1 矿井充水水源判别方法的研究现状10-11
- 1.2.2 导水通道的研究现状11-12
- 1.2.3 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12-14
- 1.2.4 矿井防治水技术14-15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5-18
- 1.3.1 研究内容15
- 1.3.2 研究方法15-17
- 1.3.3 技术路线17-18
- 2.研究区概况18-30
- 2.2 矿井位置、范围及建设和生产情况18-21
- 2.2.1 位置、范围18-19
- 2.2.2 矿井建设和生产情况19
- 2.2.3 交通19-21
- 2.3 自然地理21-22
- 2.3.1 地形地貌21
- 2.3.2 地表水系21
- 2.3.3 气象21-22
- 2.3.4 地震22
- 2.4 矿井地质22-26
- 2.4.1 地层23-26
- 2.4.2 构造26
- 2.5 含煤地层26-30
- 3.矿井水文地质条件30-40
- 3.1 区域水文地质30-31
- 3.2 矿井水文地质31-37
- 3.2.1 地貌及地表水系31-32
- 3.2.2 含水层32-36
- 3.2.3 隔水层36-37
- 3.2.4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37
- 3.3 矿井充水状况37-40
- 3.3.1 矿井涌水现状37-38
- 3.3.2 矿井突水及治理情况38-40
- 4.矿井充水因素分析40-55
- 4.1 疏放水实验40-43
- 4.1.1 试验过程40-41
- 4.1.2 放水试验成果分析41-42
- 4.1.3 水化学成果分析42-43
- 4.1.4 成果小结43
- 4.2 矿井充水条件43-49
- 4.2.1 充水水源43-45
- 4.2.2 充水通道45-49
- 4.2.3 充水强度49
- 4.3 水文地质特征49-51
- 4.3.1 北翼水文地质特征49-50
- 4.3.2 南翼水文地质特征50-51
- 4.4 S1210工作面突水原因分析51-55
- 4.4.1 突水特征51-52
- 4.4.2 突水原因分析52-55
- 5.矿井涌水量预测计算及矿井防治水建议55-75
- 5.1 数值模拟与涌水量计算56-69
- 5.1.1 Visual Modflow简介56
- 5.1.2 含水层地下水系统与概念模型56
- 5.1.3 数学模型与数值方法56-59
- 5.1.4 地下水流动三维有限差分模拟59-64
- 5.1.5 地下水模型的运行与校正64-66
- 5.1.6 三维有限差分流场模拟及涌水量计算66-69
- 5.2 解析法水量计算69-72
- 5.2.1 解析法原理概述69-70
- 5.2.2 涌水量计算70-72
- 5.3 小结72-73
- 5.4 矿井防治水建议73-75
- 5.4.1 重新选择切眼位置73
- 5.4.2 新切眼工作面防治水措施73
- 5.4.3 涌水点处理措施73-74
- 5.4.4 矿井防治水建议74-75
- 6.结论75-77
- 致谢77-78
- 参考文献78-8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文杰;张瑶;孙钦昂;;有限元极限分析法探讨裂隙拱形成机理[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2 吕祥锋;潘一山;李忠华;;多孔金属材料刚柔吸能结构及其在冲击地压巷道支护中的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3 朱术云;姜振泉;侯宏亮;;相对固定位置采动煤层底板应变的解析法及其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1期
4 宋广朋;张开智;;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4期
5 于正兴;姜福兴;桂兵;;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宏观评价方法在“孤岛”工作面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5期
6 张玉东;许进鹏;;不同采留比条带开采底板应力特征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2期
7 陈榕;;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支柱承载不均衡的影响因素及改善途径[J];能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8 司荣军;汪华君;岳强;;采场围岩控制理论与实践综述及展望[J];矿业工程;2006年04期
9 刘国磊;樊克恭;肖同强;;山地浅埋煤层工作面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10 侯玮;霍海鹰;田端信;李智慧;;三面采空综放采场采动阶段动力灾害机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懿;闫志青;;极近距离煤层巷道掘进支护技术研究[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2 张保法;周勇;;低透气松软突出煤层快速揭煤技术[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3 庞继禄;;破碎带软岩地下硐室支护技术[A];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理论技术与实践[C];2010年
4 桂兵;;复杂条件下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A];第四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9年
5 樊克恭;肖同强;;深部矿井综放开采矿压显现特征及其控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彭林军;宋振骐;;煤矿顶板透水事故预测控制技术研究与实践[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邓宇静;韦方景;;铜坑矿地压及地压监控[A];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建华;;孤岛工作面下分层顶板灾害防治理论研究与实践[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明;姜福兴;任艳芳;;厚表土深井大采高综放开采新技术研究应用[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10 马元磊;吴卓栋;陈海远;;业庄铁矿回采边角矿经验总结[A];鲁冀晋琼粤川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九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采矿技术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磊;应力场和瓦斯场采动耦合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伟;基于流固耦合动力学的矿压显现与瓦斯涌出相关性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黄启翔;卸围压条件下含瓦斯煤岩力学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尹立明;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机理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尹增德;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6 陆有忠;益新矿混合竖井井筒垮塌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7 杨科;围岩宏观应力壳和采动裂隙演化特征及其动态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8 张壮路;工作面顶板涌水量预测的渗流与应力耦合方法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9年
9 张勇;顶板动态监测集成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建忠;综采工作面场景及覆岩垮落的动态虚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文宾;冲击地压的非线性岩梁混沌动力学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武麟;临近断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国磊;山地浅埋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与结构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彦军;复杂围岩条件极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相关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朱永鹏;不同围岩条件下沿空留巷技术研究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郑茂兴;薄层灰岩顶板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继华;急倾斜中厚煤层软底综采采场矿压规律及其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杨友伟;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分布及保留巷道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晶;两巷矸石回填后的影响及作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张学峰;地表0沉降的采空区充填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7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60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