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NiCo-LDH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吸附和超电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22:25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不断加剧,人类对环境友好型的吸附材料和高效储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称LDH),是一种由不同金属基氢氧化物组成的具有层状微观结构的粘土类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层板金属离子可调和层间阴离子可交换的特性,使LDH在催化、药物传载、污染物吸附、电化学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鉴于NiCo-LDH易于制备、比表面积较大、氧化还原活性高、稳定性强等优点,本文以NiCo-LDH为研究对象,通过水热法制备了NiCo-LDH三维花状微球及NiCo-LDH/Ag纳米线、NiCo-LDH/石墨烯(Gr)两类复合材料,采用多种微观分析与检测手段,对样品的结构、表面形貌、成分、比表面积、孔径等进行了表征,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吸附有机染料甲基橙(MO)及电化学性能,并将纳米复合电极组装为非对称超级电容器(ASC),研究其电化学性能与实际应用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简便环保的水热法,利用六次甲基四胺(HMT)的水解作用,合成了不同Ni/Co比例的三维花状NiCo-NO_3-LDH微球。发现:花状NiCo-LDH微球的直和纳米片厚度分别为5-6μm和~25 nm。(2)研究了Ni/Co比、pH、温度及溶液浓度对NiCo-LDH花状微球MO吸附性能的影响,对吸附等温线、热力学、动力学模型和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在Ni/Co=1:1、pH~7和高温(15-55℃)环境下,NiCo-LDH吸附MO的性能最佳。Ni_1Co_1-LDH微球的花状多孔的结构,使其吸附平衡时间缩短至5-50 min,最大MO理论吸附量高达497 mg g~(-1),明显高于传统吸附剂和块状LDH材料。其中,吸附过程主要是受化学反应控制的单层吸附;吸附主要来源于LDH的表面吸附和阴离子交换的协同作用。(3)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高长径比的Ag纳米线(长几微米,直径约100 nm);并用浸渍提拉法将其附着于泡沫镍(NF)基底上;最后通过水热法在其表面生长NiCo-Br-LDH纳米片,制得NiCo-LDH/Ag/NF电极。发现:Ag纳米线的掺入,使LDH纳米片的厚度减薄(~30 nm减小至~15 nm),电荷传输速率加快和电化学反应活性位点增加,从而使NiCo-LDH/Ag/NF复合电极的比电容(5 A g~(-1)时,高达2920.6F g~(-1),约为NiCo-LDH电极的1.4倍)、倍率特性和循环稳定性(2000次循环后,保持率89.8%)得到明显改善。此外,以NiCo-LDH/Ag/NF为正极和活性炭(AC)为负极材料构建的非对称电容器,具有高功率密度、能量密度(800 W kg~(-1)时,42.9 Wh kg~(-1))及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用此电容器充电1 min可将绿光LED点亮超过3 min,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4)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泡沫镍基底上,生长了不同形貌的Gr(薄膜GF和纳米墙GW)。采用水热法分别在NF、GF/NF和GW/NF基底上生长NiCo-LDH纳米片阵列,获得了三维多孔的NiCo-LDH/NF,NiCo-LDH/GF/NF和NiCo-LDH/GW/NF复合电极。(5)由于导电性、孔隙、比表面积的改善,NiCo-LDH/GF/NF复合电极展现出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其最大比电容高达2690 F g~(-1)(5 A g~(-1)),约是NiCo-LDH/NF(2116.7 F g~(-1))的1.3倍和NiCo-LDH/GW/NF(2236.9 F g~(-1))的1.2倍,且其倍率特性(30 A g~(-1),比电容仍为1584 F g~(-1))和循环稳定性较高。此外,以NiCo-LDH/GF/NF为正极,活性炭(AC)为负极材料制得的NiCo-LDH/GF//AC非对称电容器,具有高的功率密度、能量密度(800 W kg~(-1)时,50.2 Wh kg~(-1))及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本文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NiCo-LDH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并初步探讨了其在污染物吸附及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这些研究结果为制备LDH基的高效吸附剂和新型高性能储能器件及拓宽LDH的应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53;TB33;O647.33
【图文】:

结构示意图,同晶取代,单元层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于 LDH 的形成机理,一般认为是同晶取代后,晶体结构不发生变化,形成与水镁石 Mg(OH)2类似的单元层,而不同单元层通过氢键连接形成层状结构。其中,同晶取代是指层中羟基八面体中心配位的部分二价阳离子被三价阳离子同晶取代。一般认为,二价与三价金属阳离子的半径越相近,越易发生同晶取代,形成稳定的层板结构。为了维持电中性,阴离子位于层与层的通道中,并与层板间通过静电引力与氢键的作用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类水滑石结构。

机理


1.3.2 LDH 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研究现状LDH 因其比表面积大、阴离子交换性、“记忆”效应、结构可控等特性,在染物的吸附方面展现出极大的潜力,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高效环保的吸附剂。前,LDH 作为吸附剂可以被用于去除阴离子型有机染料、含氧阴离子(如 PO4-)重金属离子[9](如 Pb、As、Cr)等。一般来说,LDH 从水溶液中去除污染物的机制可分为三种:(1)表面吸附:及污染物对 LDH 表面的粘附,可能形成分子或原子膜;(2)层间阴离子交换:离子交换过程主要受层间阴离子和层电荷密度的影响。如图 1.2,Ling 等[10]报道CoFe-LDH 吸附甲基橙(MO)的过程主要是 CoFe-LDH 的外表面吸附和层间阴离交换协同作用的结果。Darmograi[8]等用 MgAl-LDH 吸附偶氮结构的 MO、橙黄和橙黄 G 染料,也报道了相应协同作用的吸附机理。(3)“记忆”效应重建焙烧LDH 前体:如图 1.3,Ni 等[11]报道了煅烧得到的 ZnAl-LDO 不仅有大的比表面增强表面吸附,还拥有层状结构记忆效应,在水溶液中重组层状 LDO 结构再通阴离子污染物的插层恢复 LDH 前驱体,吸附废水中的 MO 染料。

化学吸附,吸附作用,层状结构,层状


在过去的几年中,有许多文献报道了各种提高 LDH 吸附性能的方法。Zaghouane-Boudiaf 等[12]提出 Ni 掺入到 MgAl-LDH 中组成三元的 MgNiAl-LDH,可以增强 MO 的吸附性能;Li 等[13]发现了不同阴离子插层的 MgAl-LDH 吸附能力不同,其中阴离子吸附性能强弱顺序为 Cl->NO3->CO32-。也有通过优化 LDH 的微观形貌来提高吸附性能的。如 Li 等[7]合成了类球状的 ZnAl-LDO,它对 MO 染料的吸附量达 248.34 mg g-1。Zheng 等[14]报道的三元 ZnMgAl-LDH 微球的 MO 吸附量可高达 883.24 mg g-1;Lv 等[15]合成的 LDH 纳米管不仅有好的 MO 吸附效果(当MO 浓度为 900 mg L-1时,吸附量高达 1130 mg g-1)还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循环三次后,吸附率仍能达到 90.02%)。另外,氧化石墨烯(GO)与 NiAl-LDO 复合材料[16]由于 GO 可防止 LDO 团聚使 MO 的吸附量也有所增加。Chen 等[17]合成Fe3O4/LDH 复合材料不仅可增强刚果红吸附量至 505 mg g-1,还可利用磁性作用将吸附剂分离。因此综上,可通过优化金属离子的种类或含量、层间插层阴离子、形貌和互补材料复合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 LDH 吸附有机染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摆玉龙;;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新疆化工;2011年03期

2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研制成功[J];中国建材资讯;2017年04期

3 ;超级电容器技术及产业国际论坛暨2018产业年会召开[J];科学中国人;2019年03期

4 林旷野;刘文;陈雪峰;;超级电容器隔膜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造纸;2018年12期

5 程锦;;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极材料研究进展[J];电池工业;2018年05期

6 曾进辉;段斌;刘秋宏;蔡希晨;吴费祥;赵盼瑶;;超级电容器参数测试与特性研究[J];电子产品世界;2018年12期

7 刘永坤;姚菊明;卢秋玲;黄铮;江国华;;碳纤维基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应用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年01期

8 季辰辰;米红宇;杨生春;;超级电容器在器件设计以及材料合成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9年01期

9 余凡;熊芯;李艾华;胡思前;朱天容;刘芸;;金属-有机框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的综合性实验设计[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年02期

10 王蕾;;伊朗让纸变成“超级电容器” 可快速充放电[J];新能源经贸观察;201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代杰;汪汇源;谭X>予;隋刚;杨小平;;二硫化钼/中空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I:能源高分子[C];2017年

2 时志强;;开启电力能量储存与利用的新时代?——超级电容器技术与应用进展[A];2018电力电工装备暨新能源应用技术发展论坛报告集[C];2018年

3 马衍伟;张熊;孙现众;王凯;;高性能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极材料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6年

4 邱介山;于畅;杨卷;;超级电容器用功能二维纳米碳材料的合成及功能化[A];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6年

5 孟月娜;武四新;;高倍率性的碳纳米管基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九分会:电化学材料[C];2016年

6 潘伟;薛冬峰;;铁基超级电容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二分会:能源纳米材料物理化学[C];2016年

7 王凯;张熊;孙现众;马衍伟;;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从材料设计到器件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一分会:纳米材料与器件[C];2016年

8 娄正;沈国震;;柔性芯片超级电容器的设计及其在传感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一分会:纳米材料与器件[C];2016年

9 高书燕;万岁阁;魏先军;;自组装法制备超亲水氮掺杂碳凝胶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10 张晓芳;张伟;卢灿辉;;基于纳米纤维素的N-掺杂碳质气凝胶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应用研究[A];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科;煤基电容炭有望规模化生产[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实习生 邱锐;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器问世[N];中国科学报;2012年

3 记者 来莅;中国超级电容器技术及产业国际论坛在北海举行[N];北海日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李东慧;我市将建超级电容器研发中心 多个住宅项目坚持新中式风貌[N];洛阳日报;2018年

5 湖北 朱少华 编译;一款双向DC/DC稳压器和超级电容器充电器电路[N];电子报;2017年

6 记者 杨红卫;河南瑞贝卡集团与天一航天科技公司超级电容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举行[N];许昌日报;2017年

7 记者 夏文燕 通讯员 代成;超级电容器有望得到广泛应用[N];江苏科技报;2016年

8 见习记者 白明琴;超级电容器市场趋热[N];中国电力报;2016年

9 杨德印 摘编;超级电容器简介[N];电子报;2016年

10 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实习生 赖映平;超级电容器1分钟可完成充电[N];西江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禹亮;多级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与硫化物超级电容器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王浩翔;氢氧化钴电极的复合、改性及新型超级电容器的构筑[D];吉林大学;2018年

3 李艳虹;过渡金属基(Fe、Co、Ni)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8年

4 刘利;钴基化合物的设计构筑及其在电化学储能和电催化转化中的高效应用[D];重庆大学;2018年

5 王广宁;多酸基配位聚合物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6 马丽娜;细菌纤维素基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欧阳田;碳材料的盐辅助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8 许峰;溶胶法制备新型三维碳材料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9 王志奎;基于聚乙烯醇的自修复超级电容器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李湾湾;高强度聚苯胺导电水凝胶的设计及其在柔性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丰;镍钴基过渡金属复合物的制备、掺杂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2 王姣霞;高容量碳二氧化锰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3 张娜;生物质制备三维石墨烯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D];海南大学;2016年

4 王福蕾;锰、钴氧化物基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5 何为东;Mn基和Ni基三维微纳材料的构建及其超级电容器的组装[D];济南大学;2018年

6 曹菲菲;MOF及其衍生的金属氢氧化物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8年

7 李光胤;超级电容器用二氧化锰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3年

8 姚许;V_2O_5/CNT自支撑薄膜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9 崔梦雅;超级电容器3D-Mn/MnO_x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10 杨秀芳;基于芳香四羧酸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4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04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0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