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基双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B383.1;TM912
【部分图文】:
深化改革体制、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图1-1)。国际能源署(IEA)新近发布的《BP 世界能源展望(2018 年版)》报告透露出对新型可再生能源前景更高的期待。报告指出,在 2040 年,可再生能源的增长速率将超过 400%,电力作为终端能源需求结构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将占据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 50%以上。然而,这些新型清洁能源具有很大的空间不均匀性和时间的不确定性,难以得到高效的应用,因此,发展稳定高效的绿色能源存储系统,确保能量输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电能因具有清洁安全、输送快速高效、分配便捷等一系列的优点,成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最优质的能源,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其储存的具
利用抽水、压缩空气、飞轮等物理方法实现能量的存储;电磁储能包括超导磁能系统(SMES)和电容储能等;电化学储能包括铅酸电池、钠硫电池、镍镉池、镍氢电池、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等。以上各种储能技术在其能密度、功率密度、储能规模、使用寿命、市场价格、技术支撑、转换效率、安性能、应用场合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和优缺点[3-5]。因此,在电力系统日趋复杂和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必须兼顾差异需求,灵活地选择适合的储能方式来确保力系统的供电应用。电化学储能主要指的是二次电池储能,其特点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灵活配置能量供给,受外在环境的制约较小,具有响应速度快,电流输出平稳优势,适合大规模应用和批量化生产[6-7]。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化学储能方式一个重要的分支,因其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好等一系列优点,历了近三十年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已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各类消费型电子器和便携式电子产品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8]。此外,锂离子电池在智能电网、电汽车、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图 1-2)。
图 1-4 常见的商用锂离子电池实物图。离子电池一般由正极、负极、隔膜以及电解液这四个主要部件组成的锂离子电池可以参照实物图 1-4,主要有圆柱、方块、纽扣以及样式。这些电池虽然在外观上不尽相同,但其内部构造却别无二致集流体、正极材料、隔膜、负极材料、负极集流体、电解液和外壳的[25](如图 1-5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仝静波;日本《陶瓷》 Vol.94,№1,1986 特集:非氧化物材料[J];硅酸盐通报;1988年04期
2 史可顺;高技术陶瓷在耐火材料方面的应用[J];江苏陶瓷;1988年02期
3 ;纺织机器的烧结氧化物材料[J];上海纺织科技动态;1975年04期
4 程璐;所艳华;张微;汪颖军;;三元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7年12期
5 虞自由;侯新梅;周国治;;高温含水条件下非氧化物材料的反应行为[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年01期
6 沈容;王聪;王天民;;新型“负热膨胀”氧化物材料[J];材料导报;2001年08期
7 ;新研制氧化物材料拥有“形状记忆”[J];分析测试学报;2013年12期
8 张金星;;新研制氧化物材料拥有“形状记忆”[J];功能材料信息;2013年Z1期
9 郭小勇;;纳米涂覆钴锂氧化物材料在津实现量产[J];功能材料信息;2009年04期
10 相文峰,颜雷,谈国太,郭海中,刘丽峰,吕惠宾,周岳亮,陈正豪;硅基集成电路的发展和新一代栅极氧化物材料的研究现状[J];物理;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后小毅;钴基双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曹凯;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电极设计及其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郭建辉;低热还原主族—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及其结构与物性调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陈彬;尖晶石氧化物材料的形貌和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5 张勇;AB_2O_4、ABO_3复合氧化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D];武汉大学;2004年
6 梁家和;低维氧化物纳米结构化学湿法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7 雷丽文;钙钛矿型锰基氧化物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谢兴华;含锂纳米复合氧化物爆炸合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马雪婧;基于多氧化态金属的氧化物的赝电容及其器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10 李静;Tm~(3+)/Yb~(3+)及Ho~(3+)/Yb~(3+)共掺钪酸盐氧化物材料发光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平;磁性基三元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对水中As (Ⅴ)的吸附去除效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2 黄贤凯;不同导电助剂对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电极性能影响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9年
3 王亚男;U(Ⅵ)、Sr(Ⅱ)Co(Ⅱ)在氧化物上的吸附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李浩然;铁基氧化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5 陶梦铭;铁镁氧化物负载胡敏酸对砷镉的吸附及对其在水稻中含量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9年
6 张琦;碳酸盐合成富锂锰基梯度层状氧化物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7 覃检涛;电荷对非晶态氧化物原子及电子结构性能的影响[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8 李国华;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偏析及电导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9 涂浩;钽基氧化物立方微晶的可控合成与光催化产氢[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10 董朝阳;Mg-Al复合氧化物的结构优化及其表面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44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4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