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亚波长结构局域效应的吸波材料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亚波长结构局域效应的吸波材料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亚波长金属材料 吸波器 高吸收 低频 四峰 宽带 微波段
【摘要】:随着电磁学研究的日益发展,电磁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何消除它对我们的危害成为当今社会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吸波材料被广泛研究,目前对于吸波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低频、多频、宽频等方面。本文主要针对在微波段的亚波长结构吸波材料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我们从设计、分析和仿真三个方面介绍了一个在微波段的四峰超材料吸波器。该吸波器由一个微小的周期性结构和金属底板构成,介质基底从中间将它们隔开。通过调节该结构的参数,可获得四峰高吸收。此外,我们还阐明了入射角和TE、TM极化条件对该结构吸收率的影响。解释了其吸收机理,分析了该结构的电场和磁场分布及阻抗匹配原理。更重要的是,该设计理念已经拓展到了太赫兹、红外和光波段等其他频段。(2)我们从设计、分析和仿真三个方面介绍了一个基于褶皱表面的微小结构单元的在低频段完美吸收的超材料吸波器。该吸波器由褶皱表面和金属底板构成,之间填充介质基底。通过优化参数,于单元结构与共振波长比之为1/15时实现完美吸收,1/21时实现高吸收。为了解释该结构的吸收机理,分析了表面电流和电磁场分布。此外,大角度入射条件下吸收率依旧很高,使该吸波器对斜入射电磁波能更为有效的吸收。(3)我们从设计、分析和仿真三个方面介绍了一个在微波段实现宽带吸收的超材料吸波器。该吸波器由基本的吸波结构层叠而成。通过参数调节,可实现宽带的高吸收。为了解释其吸波原理,给出了表面电流和电磁场分布。
【关键词】:亚波长金属材料 吸波器 高吸收 低频 四峰 宽带 微波段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10-11
- 1.2 亚波长金属结构及吸波材料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11-17
- 1.2.1 亚波长周期结构对金属结构表面波的影响11-12
- 1.2.2 吸波材料的分类12-14
- 1.2.3 吸波材料的发展和现状14-17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17-18
- 1.3.1 在多频带、高效局域金属结构及相关吸波材料构建方面17-18
- 1.3.2 在超低频波段高效局域金属结构及相关吸波材料构建方面18
- 1.3.3 在宽带金属局域结构设计及吸波材料构建方面18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18-20
- 第二章 金属的电磁性质及电磁吸波的基本理论20-36
- 2.1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理论20-21
- 2.2 金属材料的介电常数模型21-25
- 2.2.1 Drude模型21-23
- 2.2.2 Debye模型23-24
- 2.2.3 Lorentz模型24-25
- 2.3 电磁吸波的基本理论25-35
- 2.3.1 吸收率25-26
- 2.3.2 传输线理论26-35
- 2.4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多频带、高效局域金属结构及相关吸波材料结构构建方面36-45
- 3.1 亚波长金属结构设计36-37
- 3.2 亚波长金属结构仿真37-41
- 3.3 基于结构仿真的讨论41-43
- 3.4 本章小结43-45
- 第四章 超低频、高效局域金属结构及相关吸波材料结构构建方面45-59
- 4.1 亚波长金属结构设计45-46
- 4.2 亚波长金属结构仿真46-48
- 4.3 基于结构仿真的讨论48-54
- 4.4 基于该设计的进一步设计54-57
- 4.5 本章小结57-59
- 第五章 宽带金属局域结构设计及吸波材料结构构建方面59-65
- 5.1 亚波长金属结构设计59-60
- 5.2 亚波长金属结构仿真60-64
- 5.3 本章小结64-65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65-67
- 6.1 全文总结65
- 6.2 后续工作展望65-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吸波材料及测量技术[J];材料工程;2003年09期
2 王海泉,陈秀琴;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3 徐国亮,蒋刚,朱正和;吸波材料研究现状及碳团簇型吸波材料设计[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4 王磊,张玉军,张伟儒,邱子凤,周长灵;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技术陶瓷;2004年04期
5 邓秀文;;吸波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7年08期
6 郭小芳;王长征;吴世洋;;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甘肃冶金;2010年04期
7 崔玉理;贺鸿珠;;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上海建材;2011年01期
8 朱冠芳;;吸波材料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7期
9 李娅;;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J];价值工程;2012年21期
10 范夕萍;窦建芝;李静;郭瑞萍;;国外军用新型吸波材料专利技术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2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显运;张兴华;周彦豪;;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周忠振;马磊;许国栋;;金属、介质和吸波材料覆盖体的散射[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Ⅲ)[C];2006年
3 ;大连东信微波吸波材料[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Ⅲ)[C];2006年
4 石南南;高培伟;董波;;电磁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特性及其建筑上应用[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8)[C];2007年
5 聂彦;冯则坤;龚荣洲;何华辉;;贴片型磁性吸波材料的吸收特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6 廖绍彬;尹光俊;董晓武;;一种新的吸波材料—手性材料[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7 王茜;;新型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航空发展——2013首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玉江;魏世丞;梁秀兵;刘毅;徐滨士;;新型吸波材料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五)[C];2010年
9 于晓凌;张秀成;李海华;何华辉;;铁纤维层状吸波材料吸收特性[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刘海韬;程海峰;周永江;张德勇;楚增勇;;容性频率选择表面在单层吸波材料中的应用[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Ⅲ)[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础德;奇妙的吸波材料[N];河北日报;2001年
2 毛卫民;新型宽频纳米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3 天津工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北杰豪集团公司销售助理 李福 指导老师 庄旭品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部教授;吸波材料“不可比拟”[N];中国纺织报;2014年
4 南京大学张明雪;新型吸波材料: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N];中国化工报;2002年
5 潘辉;张平余;纳米微粒吸波材料问世[N];中国化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硌;介电型吸波材料微结构设计及电磁性能优化[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谢炜;中空多孔炭纤维轻质吸波材料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熊国宣;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4 李宝毅;水泥基平板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管洪涛;石英和水泥基体平板吸波材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景红霞;低频段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7 刘立东;铁磁性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晓宁;Fe-Ni软磁合金吸波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9 王雯;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魏薇;聚芳醚酮基杂化吸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虹曲;纳米金属钴基/碳复合吸波材料的设计合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罗俊;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杨敏;田口算法在电磁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黄腾龙;宽入射角电磁超介质吸波材料吸波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吕志蕊;FSS对复合吸波材料吸收特性的影响及优化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6 常霞;蜂窝吸波材料等效电磁参数及反射系数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周传凯;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国栋;基于阻抗匹配原理的水泥基吸波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9 付艳宏;磁性空心Fe_3O_4基纳米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10 李庆;石墨烯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和性能[D];中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69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86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