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扰流柱结构对阻燃式防爆阀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18:29
【摘要】: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船舶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船级社最新颁布的船舶行业标准UR M66明确规定,船舶柴油机曲轴箱必须安装具有阻燃结构的防爆阀,以减少因柴油机曲轴箱爆炸而导致的船舶火灾。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有限元仿真技术和试验验证,对防爆阀阻燃、降压的主要功能部件阻燃片上的扰流柱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阻燃片上扰流柱的形状和尺寸参数对阻燃通道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首先设计了矩形、圆形、菱形和六边形4种典型的扰流柱形状,和纵横比为1:1、1:1.5、1:2的3种不同的扰流柱尺寸参数。然后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二维稳态矩形阻燃通道仿真分析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不同形状和尺寸参数的扰流柱形成的阻燃通道的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总结出了最优的扰流柱形状和尺寸参数设计,并归纳出了设计规律。(2)扰流柱迷宫式布局的排列间隙对阻燃通道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针对纵横比为1:2的矩形扰流柱在阻燃片上的迷宫式布局,分别设计了4种不同的纵向间隙和横向间隙,对16个间隙设计方案进行仿真计算,总结出了最优的扰流柱间隙设置方案,并归纳出了设计规律。(3)扰流柱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面形设计对阻燃通道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扰流柱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内凹式设计。以纵横比为1:2的矩形扰流柱为基础,设计了6种典型形状的迎风面内凹式设计和3种典型形状的背风面内凹式设计,并相应设计了相同形状外凸式的迎风面和背风面设计。然后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三维稳态矩形阻燃通道仿真分析模型,对这18种方案进行仿真分析,总结出了最优的扰流柱迎风面/背风面形状设计方案,并归纳出了设计规律。(4)成果应用及爆炸试验验证。将扰流柱的形状、尺寸参数、排列间隙和迎风面、背风面的研究成果应用到FB87型防爆阀阻燃片上,设计出了3种新的阻燃片上扰流柱的结构设计。再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三维稳态阻燃式防爆阀湍流燃烧仿真分析模型,对FB87型防爆阀阻燃片的扰流柱结构和3种新的扰流柱结构设计进行仿真分析和对比分析。最后对FB87型防爆阀进行爆炸试验,验证仿真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新型扰流柱结构设计的有效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种内凹式的扰流柱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阻燃式防爆阀的阻燃和降压性能。由于时间关系,及一些试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本文在某些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些许局限,例如阻燃片的材料、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对防爆阀性能的影响,防爆阀的爆炸试验过程难以追踪记录等问题,都是值得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661
【图文】:

轮船,船舶,海洋经济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型)第 1 章 绪 论题背景与意义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致力于开发海上丝绸运贸易量大大增加[1]。而船舶作为海洋经济的主要载体,我国船舶行业的到重视,其中船舶安全受到的关注度最高。船舶在作业、停泊、航行过程或自然的因素导致船舶失火甚至引发爆炸,从而造成船舶火灾事故。中新网消息,2013 年 9 月 1 日,舟山六横水域一艘万吨轮船失火,如图 1、消防、海监、渔政、船级社和港航六个部门,出动 11 艘救援船只和 5彻夜奋力救援,大火才被成功扑灭,仅船舶及货物的经济损失就达几百万

游轮,爆炸现场,泰国,化工轻油


) 救援现场 (b) 烧毁后的机图 1-1 万吨轮船烧毁后的现场[2],2016 年 10 月 20 日,一艘广东籍“丰盛油头装载化工轻油过程中,发动机舱突发爆炸年 4 月 8 日,一艘游轮在泰国西南部海域起其中中国游客 16 人。大火从引擎室开始燃客们被迫穿上救生衣后跳海逃生[4]。

防爆阀


防爆阀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迅速,有关防爆阀的专利,层出不穷同应用场合,专家学者对不同功能的防爆阀都有一定的研究,有关火焰在防爆播与淬熄,及防爆阀降压阻燃灭焰机理方面的研究更是有很多,阻燃片是防爆工作零件,阻燃片的结构设计,是国际上专家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防爆阀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从结构、性能、入手,研究防爆阀。随着 M66 指令的颁布,从 2008 年 7 月起,所有船舶的发须要安装带阻燃结构的防爆阀,且必须能够承受一次以上的爆炸。专业生产防oerbiger 厂家,推出了一种 EVS 型防爆安全阀,其具有双层的阻火器,能够承 2 次以上的爆炸[11]。赛特公司根据国际船级社制定的 M66 防爆阀型式认可规一种 FBD 阻燃式防爆阀,并且实验成功,安装了该防爆阀的柴油机,爆炸时焰喷出[12]。Hoerbiger 公司生产了具有灭焰、泄压功能的 EVN2.0 系列防爆阀,了 EN16009、ATEX 等认证,符合 ISO9001 体系要求。其特点为:爆炸时无火爆炸后阀门快速关闭无空气进入,预防了二次爆炸、可任意方向安装且安装方维护保养等[13],如图 1-3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宇;谭晓茗;单勇;;不同形状扰流柱对溢流层板腔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年01期

2 王奉明;雷友锋;赵阳阳;;不同形状扰流柱群通道换热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3期

3 徐青;黄小新;赵广超;李军;凌长明;赵冬梅;张正国;;断裂结构扰流柱通道内的传热和阻力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4 凌长明;赵广超;黄小新;徐青;李军;赵冬梅;高学农;;束腰结构扰流柱通道的传热和阻力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5 黄小新;凌长明;赵广超;赵冬梅;;断裂结构扰流柱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数值模拟[J];科技资讯;2007年15期

6 朱惠人,许都纯;不同直径及形状的短扰流柱群的流阻及换热[J];航空动力学报;2002年02期

7 苏红桢,刘松龄,许都纯,董素艳;扰流柱排内压力场的实验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8 董素艳,刘松龄,苏红桢;扰流柱排内换热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9年01期

9 苏红桢,刘松龄,陈辅群,许都纯;扰流柱排内部流场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7年02期

10 刘长春,顾维藻,张玉明;带扰流柱多出口复杂冷却通道的流动显示与数值模拟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含笑;郦建国;姚宇平;郭峰;余顺利;陈招妹;;扰流柱不同排列方式对凝聚器扰流区流场的影响[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9分会场:火电厂烟气净化与节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张靖周;王奉明;王锁芳;;扰流柱形状对流动和换热特性影响的研究[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3 郦建国;刘含笑;姚宇平;尹得仕;何德源;杨涛;杜依倩;;电凝聚器扰流区流场及扰流柱径向受力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4 闫建坤;郭涛;朱惠人;郑杰;;微尺度阵列冲击结构换热特性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4年

5 郭峰;陈孙伟;刘含笑;余顺利;吕岱岳;;不同形状单扰流柱流场特性的数值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闫建坤;郭涛;朱惠人;郑杰;;微尺度阵列冲击结构换热特性研究[A];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5年

7 孔满昭;朱惠人;原和朋;许都纯;;带扰流柱的冲击冷却结构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杜依倩;刘含笑;郦建国;姚宇平;何德源;杨浩锋;;电凝聚器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9 魏建生;朱惠人;张丽;田宁;宋伟;;涡轮叶片尾缘叶背侧层板冷却结构内换热特性数值研究[A];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5年

10 魏建生;朱惠人;张丽;田宁;宋伟;;涡轮叶片尾缘叶背侧层板冷却结构内换热特性数值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晋声;旋转状态下涡轮动叶内冷结构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张丽;螺旋片强化的套管换热器壳侧流体流动及复合强化传热[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雅;扰流柱结构对阻燃式防爆阀传热和降压性能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蔡庆芝;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冷却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3 宋乙丹;涡轮叶片内冷通道的流动传热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4 李英东;燃气轮机叶片尾缘扰流柱换热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7年

5 董艺玮;圆柱扰流的流动稳定性和传热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7年

6 黄国联;竹节形扰流柱对换热效果的影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王奉明;水滴形扰流元的设计和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王学文;有弦向出流及扰流柱排的梯形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陈朔;层板冷却单元的流动换热计算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杨育良;大功率器件的散热系统设计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6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2756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8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