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
本文关键词:海洋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
【摘要】:在海洋条件下,非能动安全系统受船舶运动的影响,将产生随时空动态变化的附加惯性力,进而导致系统的运行特性发生变化。基于自编译系统程序,建立适用于海洋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分析的数学模型,分别对海洋条件下六自由度运动状态的系统运行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摇摆运动会导致系统运行参数发生周期性的波动,并削弱系统的自然循环能力,其中横摇对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最为突出;而在横荡与垂荡工况下,尽管海洋条件引入的附加力会引起系统流量波动,但对系统流量的平均值并不会产生影响。此外,研究还表明,在所分析的运动参数谱的范围内,提出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能正常导出堆芯余热。
【作者单位】: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海洋条件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自然循环
【分类号】:U664.15
【正文快照】: 0引言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在核反应堆停堆后,依靠自然循环导出堆芯余热,提高核动力装置的可靠性和固有安全性,从而达到保护反应堆安全的目的。而核动力船舶在航行中,船体受到风、浪、流等影响以及自身机动动作,产生的一系列运动会使流体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福明;王畅;;摇摆运动对过冷沸腾传热特性影响的机理分析[J];中国舰船研究;2015年01期
2 谭思超;庞凤阁;高璞珍;;摇摆对自然循环传热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6年05期
3 高璞珍,庞凤阁,王兆祥;核动力装置一回路冷却剂受海洋条件影响的数学模型[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4 苏光辉,张金玲,郭玉君秋穗正,喻真烷,,贾斗南;海洋条件对船用核动力堆余热排出系统特性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晋;储玺;;海洋条件下U型管内倒流特征压降数值模拟[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6年11期
2 李小辉;王畅;谭思超;;海洋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J];中国舰船研究;2016年06期
3 李志威;张小英;陈焕栋;白宁;历井钢;;海洋条件下反应堆热工水力参数的子通道计算[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5年10期
4 杨帆;张丹;谭长禄;冉旭;余红星;;海洋条件对浮动式核电厂事故后自然循环特性影响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5年03期
5 陈冲;高璞珍;余志庭;陈先兵;;摇摆工况下窄矩形通道内两相沸腾摩擦压降特性[J];化工学报;2015年10期
6 李少丹;谭思超;高璞珍;许超;;摇摆运动对窄通道内汽液界面参数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15年02期
7 李兆俊;王鑫;王元;;核动力装置非能动技术特点[J];核动力工程;2015年01期
8 封贝贝;杨星团;刘志勇;姜胜耀;;零功率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试验回路中流动规律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4年12期
9 袁红胜;谭思超;庄乃亮;唐凌虹;张川;张虹;;矩形通道内加减速条件下流态转捩特性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4年06期
10 黄莹;高璞珍;;水平分布两气泡之间相互作用及摇摆对其影响的数值模拟[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4年S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畅;高璞珍;谭思超;黄彦平;;摇摆条件下强迫循环流量脉动特性分析[J];核动力工程;2012年03期
2 魏敬华;潘良明;徐建军;黄彦平;;附加惯性力作用下竖直矩形流道内过冷流动沸腾的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11年05期
3 鄢炳火;顾汉洋;杨燕华;于雷;;摇摆条件下矩形管内湍流流动特性的LES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1年01期
4 幸奠川;阎昌琪;刘洋;高璞珍;;摇摆条件下矩形通道内单相水强制循环流动特性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1年01期
5 秦胜杰;高璞珍;;摇摆运动对过冷沸腾流体中汽泡受力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08年02期
6 杨珏,贾宝山,俞冀阳;简谐海洋条件下堆芯冷却剂系统自然循环能力分析[J];核科学与工程;2002年03期
7 高璞珍,刘顺隆,王兆祥;纵摇和横摇对自然循环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1999年03期
8 高璞珍,庞凤阁,王兆祥;核动力装置一回路冷却剂受海洋条件影响的数学模型[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9 苏光辉,张金玲,郭玉君秋穗正,喻真烷,贾斗南;海洋条件对船用核动力堆余热排出系统特性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6年06期
10 庞凤阁,高璞珍,王兆祥,刘殊一,丁洪河;海洋条件对自然循环影响的理论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义香,秋穗正,郭玉君,贾斗南;200MW核供热堆余热排出系统排热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1年05期
2 卓文彬;黄彦平;肖泽军;刘军;卢姗姗;荚川;;先进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综合试验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5年02期
3 鄢炳火;李勇全;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S1期
4 李勇全;鄢炳火;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的试验与理论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05期
5 李勇全;鄢炳火;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的试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S1期
6 李晓伟;吴莘馨;张丽;何树延;;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分析与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07期
7 陈薇;严春;阎昌琪;谷海峰;;基于密度锁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及验证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10期
8 武玉增;李常伟;;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模化及验证分析[J];船舶;2014年04期
9 卓文彬,黄彦平;先进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冷热芯位差阈值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2年S1期
10 周文俊,贾宝山,俞冀阳;压力管式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方案研究[J];核技术;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鄢炳火;李勇全;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建伟;范遂;;余热排出系统控制改进设计[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于雷;鄢炳火;李勇全;;船用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4 周丹;;核电站余热排出系统换热器管板的有限元计算方法[A];2010中国核电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严春;阎昌琪;;用RELAP5程序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瞬态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6 邵世威;张志俭;;浅谈潜通路分析技术在余热排出系统的应用[A];中国核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于雷;鄢炳火;傅晟威;;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8 钱鸿涛;;INPRO IND5国际合作研究总结[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9 杨军;杨明;;基于GO-FLOW的余热排出系统共因失效分析[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谷海峰;密度锁内水力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田锃;核动力船舶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建模与仿真[D];东南大学;2015年
2 严春;先进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往锁;先进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岳芷廷;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孙晓龙;钠冷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代守宝;IPWRs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热工水力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钱晓明;AP1000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可靠性分析及地震安全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罗汉炎;百万千瓦级压水堆二次侧PRHR系统设计及热工计算[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33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73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