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利用陶瓷废料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隔热性能

发布时间:2017-10-11 19:34

  本文关键词:利用陶瓷废料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隔热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陶瓷沥青混合料 路用性能试验 室内光照辐射试验 隔热性能


【摘要】:将陶瓷集料等体积替代SMA-13的粗集料(替代率分别为10%,20%,30%,40%和50%)制备陶瓷沥青混凝土;研究不同陶瓷集料掺量下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其中包括马歇尔试验研究,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抗疲劳性能研究,并与SMA-13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通过室内光照辐射试验测试了陶瓷沥青混合料的降温隔热效果。结果表明,陶瓷集料的掺量不宜超过40%;陶瓷沥青混合料有较好的隔热效果,能有效降低路面结构内部的温度,相对于SMA-13降温效果提高了140%~360%。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智能运输系统研究中心;
【关键词】道路工程 陶瓷沥青混合料 路用性能试验 室内光照辐射试验 隔热性能
【基金】:乌鲁木齐科技局项目(Y131320007)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0引言沥青路面具有行驶舒适性好、噪音低、施工及养护期短等优点,但是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大量热量在道路结构中蓄积,使得沥青路面在高温和荷载耦合作用下容易出现车辙病害。另外,我国是陶瓷生产和消费大国,陶瓷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5%~26%的废弃品,而且作为日常使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冯德成;张鑫;王广伟;;陶瓷热阻磨耗层材料开发及性能验证[J];公路;2010年11期

2 钟科;罗桑;;小粒径大空隙排水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6期

3 崔华杰;李立寒;刘栋;;高模量沥青混凝土低温抗裂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4 李江;严二虎;;荷载作用时间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12期

5 许志鸿,李淑明,高英,丰晓;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6 钱振东;江陈龙;陈春;陈磊磊;;轻质环氧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1年01期

7 王广伟;贾胜强;;陶瓷在超薄磨耗层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工程;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磊磊;钱振东;何长江;罗桑;;钢桥面沥青铺装裂缝处治技术效果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李根;李振;徐世法;季节;;掺加旧料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孙亦纯;许志鸿;胡尚军;黎炬锋;;硬质沥青混凝土疲劳性能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09期

4 倪富健,郭咏梅,刘斌,唐祖萍;城市道路交叉口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5 陈俊;黄晓明;;路面加铺后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孙志林;黄晓明;;沥青路面线性疲劳损伤特性及形变规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7 陈先华,黄卫,王建伟;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轴载换算的初步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11期

8 谢军;郭忠印;;沥青混合料疲劳响应模型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5期

9 潘学政;拾方治;;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8期

10 罗辉;朱宏平;陈传尧;黄民水;;基于FE/EFG耦合方法的沥青路面裂纹扩展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倪富健;;聚酯玻纤布加筋沥青混合料应力疲劳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保良;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李明国;混凝土梁桥沥青铺装结构分析与材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张清平;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静;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预测模型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5 吕文江;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一体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林广平;基于断裂力学的钢桥面铺装层疲劳寿命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刘小明;导电沥青混凝土的机敏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贾侃;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疲劳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徐金枝;泡沫沥青及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10 姜海涛;层状硅酸盐纳米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3 马静;水泥稳定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4 朱建平;基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的沥青混合料疲劳阀值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闫青玮;橡胶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参数的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李燕;半刚性沥青路面两阶段设计方法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7 刘国柱;沥青混合料拌和流变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马强;基于使用性能的沥青路面面层结构与材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陈成;高速公路隧道路面半柔性结构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10 蒋丽君;重复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与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英豪;曹东伟;刘清泉;;沥青路面表面宏观构造与抗滑性能间的关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张争奇;聚乙烯塑料改性沥青[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张争奇,张登良;用 J-积分法评价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J];东北公路;1997年04期

4 葛折圣,黄晓明,许国光;用弯曲应变能方法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李明国;牛晓霞;;外部条件对沥青路面抗车辙能力影响分析[J];广东公路交通;2006年04期

6 张争奇;陶晶;;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分析[J];公路;2009年04期

7 张恒龙;余剑英;李启刚;雷荣;;TLA改性沥青的性能与改性机理研究[J];公路;2010年03期

8 葛折圣,黄朝晖,黄晓明;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6期

9 严军,叶奋,黄彭,王仪融,沈平;排水沥青混合料透水性能的评价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6期

10 陆长兵,黄晓明,陈兴;大粒径碎石沥青稳定排水基层混合料设计方法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旭东;严卫兵;;超薄沥青混凝土抗滑表层技术研究[A];2002年道路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满杰;沥青路面光热效应机理及热反射涂层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史建;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长军,杨光;水泥在沥青混合料中的作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7期

2 刘爱;沥青混合料质量分析及控制[J];山西建筑;2003年04期

3 马云朗;彩色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施工简介[J];市政技术;2003年01期

4 陈耀典;沥青混合料产生离析的原因及改善措施[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3年02期

5 李智,徐伟,王绍怀,张肖宁;沥青混合料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6期

6 张淼;李凯峰;刘福坤;;浅谈沥青混合料产生离析的症状及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年01期

7 李立寒,曹林涛,罗芳艳,郭亚兵;沥青混合料劈裂抗拉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1期

8 蔡建伟;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控制与配合比调试[J];山西建筑;2004年07期

9 马立军,谭积青,姚学昌;体积法设计沥青混合料在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广东公路交通;2004年01期

10 王捷,吴建浩;关于沥青混合料密度测试计算方法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枫;杨新华;陈传尧;;粒径和骨料级配对沥青混合料流变行为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蔡绪梅;王芳;;利用试验数据有效指导沥青混合料生产[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3 丁育青;刘海;汤文辉;冉宪文;;一种沥青混合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本构关系[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宋晓燕;李源渊;周卫峰;;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建昌;;热铺沥青混合料变异分析与控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6 喻光华;喻荣华;黄善华;曾辉;;沥青混合料施工配筛[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赵可;史炳中;卢永贵;;沥青混合料的力学特性与强度机理[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8 柳浩;李自明;李桂军;冯润;苏玉昆;李宝生;黄颂昌;秦咏春;;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技术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9 刘至飞;吴少鹏;陈美祝;;温拌沥青混合料现状及存在问题[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高云龙;何唯平;;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在云南普炭公路的施工应用研究[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中华;沥青混合料力学机理研究取得突破[N];中国交通报;2007年

2 李铮;环保沥青混合料扮靓长安街[N];科技日报;2009年

3 项煜虹;长安街披上环保衣[N];大众科技报;2009年

4 郭少言 刘崭;西安公路院成功研制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车[N];中国交通报;2010年

5 首席记者 齐泽萍;我省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张林山 贺正懿 记者 牛彦君;天祝公路段研制出沥青混合料保温箱[N];甘肃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袁岚;长安街大修工程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N];中国建材报;2009年

8 交轩;应用温拌技术 筑路节能无污染[N];中国交通报;2010年

9 葛玲玲邋徐亚栋;南理工研发成功沥青混合料搅拌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10 任晓明;温拌沥青混合料首次用于省城道路养护[N];太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蕾;基于细观分析的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刘建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吕得保;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苑苗苗;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沥青混合料疲劳破坏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周长红;沥青混合料非连续力学计算模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锁利军;沥青混合料强度理论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常明丰;基于颗粒物质力学的沥青混合料细观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肖鑫;排水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及排水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叶永;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乔英娟;沥青混合料位移场测定与流动性车辙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杨;沥青混合料多功能剪切仪的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朱磊;沥青混合料粘弹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3 蓝碧武;冰冻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残余寿命评估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苏明;新疆地区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张媛;基于能量法的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姚秋玲;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沥青混合料组成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欧阳岚;沥青混合料剪切性能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8 谢泽华;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三轴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9 马翔;高速公路修复工程中多种类型沥青混合料性能对比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10 汤存占;旧路沥青混合料再生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14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014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8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