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槽回淤物粒度变化对航道回淤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挖槽回淤物粒度变化对航道回淤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吕四海域 试挖槽 航道回淤 悬沙沉降 底质粗化 粒度谱
【摘要】:根据吕四海域地形、水文、泥沙和浅层柱状样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航道浚深后回淤物的粒度变化过程及其对航道回淤的影响。研究表明,航道浚深后,航槽内底质呈明显粗化现象,底质中值粒径由浚前的0.045~0.071 mm增加至浚后的0.128~0.135 mm,0.005~0.062 mm的细颗粒组分由36.0%减小至8.9%,0.075~0.250 mm粗颗粒组分由37.9%增加至78.2%,疏浚船舶的水力分选是泥沙组分变化的主要因素。吕四海域航道泥沙回淤形式为悬沙沉降和底沙推移共同作用的结果,夏季7—8月试挖槽内回淤强度较大,回淤泥沙颗粒较细,冬季10—12月回淤强度较小,回淤泥沙颗粒较粗。根据粒度谱计算结果,正常天条件下悬沙沉降对航道回淤的贡献率约为15%,夏季贡献率高于冬季,大风天可增至30%~40%。回淤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可为类似工程的回淤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单位】: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吕四海域 试挖槽 航道回淤 悬沙沉降 底质粗化 粒度谱
【基金】: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EC-KF201201)
【分类号】:U612
【正文快照】: 上海200062)试挖槽回淤观测是航道回淤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不少重大航道工程建设前均进行了试挖观测研究,如长江口深水航道[1]、杭州湾东(西)航道[2]、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3]等,这些区域的试挖工程均为航道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随着江苏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青超;试论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发育[J];地理学报;1986年02期
2 刘红;何青;Gert Jan Weltje;陈吉余;;长江入海泥沙的交换和输移过程——兼论泥质区的“泥库”效应[J];地理学报;2011年03期
3 洪国军;王健;林风;;自航耙吸挖泥船耙头模型试验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08年04期
4 杨瑞敏;徐桂中;丁建文;耿威;洪振舜;;堆场疏浚泥颗粒分选规律及机理[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5 万新宁,李九发,沈焕庭;长江口外海滨典型断面悬沙通量计算[J];泥沙研究;2004年06期
6 虞志英;淤泥质海岸挖槽回淤预测的沉积动力学途径——以杭州湾试挖槽为例[J];泥沙研究;1999年05期
7 虞志英,陈德昌,金撔;江苏北部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形成及其侵蚀改造[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2期
8 窦国仁;长江口深水航道泥沙回淤问题的分析[J];水运工程;1999年10期
9 应铭;张华;马兴华;黄志扬;;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回淤观测研究[J];水运工程;2012年01期
10 黄志扬;丁健;刘红;张建锋;郑德海;;南通港吕四港区进港航道试挖工程回淤监测研究[J];水运工程;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许歌辛,李洪星,黎肖平,王振儒,罗立丽,苏晓光,姜桂霞;降雨引起的坡面黑土侵蚀厚度的计算[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黄荣敏;陈立;王家生;张炯;;金属离子浓度对泥沙淤积干重度影响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3期
3 龚士良;吴继红;;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防治对策[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6期
4 黄仁勇;黄悦;;三峡水库干支流河道一维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初步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2期
5 高幼华;范北林;侯卫国;胡石华;;不同判别方法在长江水流挟沙力公式检验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2期
6 孟震;杨文俊;;泥沙颗粒相对隐蔽度在散体沙起动研究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7期
7 黄仁勇;李飞;张细兵;;三峡水库运用初期库区水沙输移数值模拟[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年01期
8 车越,何青,吴阿娜;河口泥沙再悬浮对悬沙中重金属元素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9 曾海鳌;吴敬禄;;太湖m东流域陆地侵蚀与入湖物质通量的定量关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6期
10 冯凌旋;李占海;李九发;周云轩;陈炜;徐敏;;基于机制分解法长江口南汇潮滩悬移质泥沙通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坤;吴梅桂;杜金洲;;长江口~(238)U、~(232)Th入海通量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C];2009年
2 余明辉;段文忠;;大型水利枢纽下游冲积河流水流动力轴线变化趋势[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3 胡嘉镗;李适宇;;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区水沙年通量及其收支[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4 左卫广;李小平;郑艳爽;;细泥沙对粗泥沙输移能力影响认识[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题论坛文集[C];2008年
5 余明辉;段文忠;;大型水利枢纽下游冲积河流水流动力轴线变化趋势[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专题论坛——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6 刘林双;杨国录;王党伟;余明辉;;淤泥絮凝沉降中清浑界面沉速计算[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汪亚平;潘少明;高建华;杨e,
本文编号:1014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01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