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典型战斗部作用下桥梁易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16:02

  本文关键词:典型战斗部作用下桥梁易损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斜拉桥 爆炸载荷 易损性 毁伤评估


【摘要】:大型战略性桥梁作为连接海陆交通的咽喉,在战时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对其进行战斗部作用下的易损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战时典型侵爆式战斗部攻击下大型战略性桥梁中的斜拉桥易损性进行了研究。在分析斜拉桥的结构特性、载荷特性以及受力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化模型。基于作战战术需求,对桥梁进行毁伤等级的划分,指出斜拉桥在典型战斗部攻击下的关键易损部件。研究典型战斗部在桥梁结构中的毁伤效应,提出合适的毁伤效果评价方式,建立易损部件毁伤效果与桥梁整体承载能力的关系,以此作为毁伤判据,进行毁伤评估。为反桥梁战斗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1.通过简化桥梁结构,建立了适用于战时战斗部作用下的斜拉桥简化模型。通过分析斜拉桥各部件在战斗部作用下的损伤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毁伤树。基于桥梁承载能力和可修复的时间等战术需求,对桥梁的毁伤等级进行了划分。在对比同一战斗部在不同部件的毁伤情况,以及对整个桥梁承载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找到了毁伤桥梁的关键部件:索塔。2.从理论方面分析并简化了战斗部对索塔结构中爆炸毁伤机理和毁伤效应,通过计算最大等效毁伤横截面积,给出了一种评估战斗部毁伤索塔面积的方法。基于AUTODYN有限元程序,对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对装药形状、壳体、战斗部侵彻产生的孔洞泄压以及预损伤等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进一步修正了计算方法,使其更加符合真实战斗部毁伤情况。3.从静力学角度分析斜拉桥索塔在被毁伤前后的受力变化,得到了斜拉桥承载能力与战斗部毁伤位置及重量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评估桥梁毁伤的判据。将毁伤等级细化到索塔上,建立相应的毁伤概率模型,完成毁伤评估。本文主要是提供了研究战斗部对斜拉桥毁伤的评估方法和思路,研究成果对于反桥梁战斗部的研究设计及战斗部作用下桥梁目标的毁伤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战时桥梁目标的防护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J410.33;U4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春林,谢乐平;单兵攻坚战斗部的试验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3年01期

2 张新伟;吕红超;;飞散姿态可控离散杆战斗部算法研究[J];航空兵器;2005年06期

3 黎远忠;胡健;徐明利;王少龙;唐西生;;战斗部结构优化对燃料抛撒速度的提高[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03期

4 陈霞;;新型水下高效毁伤战斗部技术发展趋势[J];水雷战与舰船防护;2013年01期

5 许;;连续细杆战斗部[J];航空兵器;1967年06期

6 ;对海防导弹小型化问题的一些初步意见 第一部份:战斗部问题——战例的统计与分析[J];飞航科技参考消息;1971年S4期

7 乐侍;;细杆式战斗部[J];航空兵器;1976年02期

8 史侍;;连续细杆式战斗部[J];航空兵器;1976年02期

9 ;空中目标战斗部[J];外国海军导弹科技动态;1976年S8期

10 盛德林;;反舰战斗部作用的浅说[J];外国海军导弹科技动态;197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敬臻;周岩;卢永刚;;串联弹后级战斗部穿靶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2 谭多望;王志兵;张振宇;曾新吾;卢芳云;王广军;刘雨生;;爆炸变形战斗部的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3 杨云斌;卢永刚;;基于面元检测方法的反导战斗部毁伤评估系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4 杨世全;;典型战斗部对整体靶和叠层靶穿甲性能对比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钱立新;杨云斌;刘彤;;防空导弹引信与战斗部配合仿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6 王守乾;卢永刚;张展骊;;串联战斗部前级聚能装药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7 卢永刚;杨世全;;杆条类杀伤元素终点毁伤威力[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8 张庆明;刘雨;;前级装药的爆炸物理场对随进战斗部的影响[A];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金建明;;杀爆战斗部冲击波超压与破片初速度计算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10 桂毓林;黄文斌;庞勇;谢刚;;旋转式离散杆战斗部的杆条旋转角速度试验测量[A];第四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海军 叶奇佳 孙秀忠;新概念战斗部:信息化战场新宠[N];解放军报;2010年

2 朱如华;“飞毛腿”能否登上明天的“客船”[N];中国国防报;2003年

3 达砾;热压弹,高热高压逞凶[N];中国国防报;2003年

4 ;ANSYS在航空工业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02年

5 宋书杰;空战利器俄新型航空导弹直击[N];解放军报;2011年

6 乐俊淮;空投精导武器竞时尚[N];中国国防报;2003年

7 王雯;末敏弹专打坦克“天灵盖”[N];中国国防报;2011年

8 苏德刚 高基耀;顶装甲攻击[N];解放军报;2002年

9 王学智 彭振华;联合空地防区外打击[N];解放军报;2002年

10 王铁 吴艳冰 王孝年;在布靶趟雷中开垦科技荒原[N];解放军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学永;云爆战斗部基础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潘绪超;反混凝土目标套式串联战斗部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3 李刚;紧凑型末敏弹EFP战斗部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4 齐振伟;反机场跑道串联随进弹终点效应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利瑞;战斗部壳体用β20C钛合金精细组织调控及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聂峥;串联侵彻战斗部引信系统总体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尤杨;多点偏心起爆战斗部的旋转定向及杀伤效应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高元浩;榴弹战斗部动爆条件下毁伤评估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5 刘麒峰;一种新型聚焦成型战斗部仿真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6 武敬博;破片战斗部增益设计技术[D];中北大学;2016年

7 李德贵;战斗部抗破片冲击引爆感度评价方法与实验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郑鸿强;典型战斗部作用下桥梁易损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谢传波;轴向增强战斗部对空目标毁伤效果的仿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10 蔡薇;战斗部分离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55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255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d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