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交通适应性管理——以定制公交为例
本文关键词: 城市交通 适应性管理 定制公交 北京 出处:《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城市面临的交通拥堵及灰霾效应等交通问题不断复杂化、严重化,造成城市的正常运转受阻、影响市民出行的质量。解决城市交通的问题,应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升一般普惠性公共交通和推行中高级模式公共交通。定制公交作为一种适应性管理的手段,能够有效替换部分小汽车出行,引导交通出行结构的改变,进而缓解交通拥堵及灰霾效应等问题。本文实地调研了北京定制公交的各项指标,并分析研究了相对于小汽车出行所带来的自然、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复合生态效应,为城市交通的管理及定制公交的推行提供了实践参考。
[Abstract]:Traffic congestion and haze effect in large cit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nd serious, resulting in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city being blocked and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travel.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traffic, we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As a means of adaptive management, custom-built public transport can effectively replace some car trips and guide the change of traffic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indexes of Beijing custom-built public transport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na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ecological effects brought by car travel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It provides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traffic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stomized public transpor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分类号】:U4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傅立新,郝吉明,马红,李锁强,胡伟;中国道路机动车10种污染物的排放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2期
2 刘小明;齐彤岩;刘冬梅;罗铭;;北京市道路交通资源占有率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5期
3 徐康明;李佳玲;冯浚;孟自云;;定制公交服务初探[J];城市交通;2013年05期
4 傅立新,郝吉明,何东全,贺克斌;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J];环境科学;2000年03期
5 王文杰;潘英姿;王明翠;罗海江;张峰;申文明;刘晓曼;;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概念、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02期
6 王细元;;超市免费班车最优路线的选择[J];技术与市场;2007年06期
7 陆化普;;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9期
8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9 景国胜;王硕;;中国小汽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环境影响比较[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年04期
10 郭强;李育安;郭耀煌;;社区儿童接送服务车辆的线路优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明皓;城市交通拥堵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2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3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5 张毅川;刘志红;;新检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6 乔丽芳;齐安国;王珊珊;;现代城市理想住区环境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7 乔丽芳;王珊珊;张毅川;;新乡市废弃地及其治理对策——以世利农业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8 贾良清;殷福才;王晓辉;;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9 郑纯辉;赵杰;;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10 董谦;刘秀娟;王军;;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10 王如松;刘晶茹;;复合生态与生态文明[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宗奉;生态学视角的农民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黄建玲;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后评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张攀;复合产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评价和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郝建华;山东省安丘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于瑞东;城市河道滨岸带改建与重构技术及应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学;生态城市经营模式及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妍竹;基于成本平衡关系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孟春梅;企业技术生态化的哲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贾鹏;山东淄博化工区循环经济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耿芳;基于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张毅川;郑州黄河滩地生态与景观重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宪娟;高自友;李克平;;考虑近邻和次近邻车辆影响的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刘慧;郭怀成;郁亚娟;王真;刘涛;;基于出行的城市客运交通环境系统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3 付蓬勃;吕永波;林琳;王永明;;高速公路意外事件所致堵塞的消散策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4 韩小亮,邓祖新;计算经济学与交通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7期
5 韩小亮;邓祖新;;城市交通拥堵的经济学分析——基于计算经济学的模拟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5期
6 姬杨蓓蓓;张小宁;孙立军;;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交通事件消散建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赵峰;;浅析浦东新区外高桥功能区域交通拥堵问题和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02期
8 刘丽;周亚平;;基于北京私车消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城市交通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9 刘志刚,申金升;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博弈分析[J];城市交通;2005年02期
10 林文浩;系统动力学模型关键参数的遗传算法估计[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爽;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大城市交通结构演变机理及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宇扬;求解城市交通拥堵困境的道路税费治理策略[D];厦门大学;2005年
2 谢琛;城市交通网络拥堵产生及传播的动态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宋波;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交通与经济的互动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02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50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