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大桥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隔震研究
本文选题:MIDAS/civil + 斜拉桥 ; 参考:《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建荆岳铁路洞庭湖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三塔双柱跨斜拉桥,跨度布置为(98+140+406+406+140+98)m。主梁采用钢箱钢桁组合梁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了斜拉桥的发展历程、地震的震害以及减隔震装置的概况,介绍了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所采用的四种种理论——静力法、反应谱法、动力时程分析法和随机振动法,并在此基础上,以洞庭湖大桥为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了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对该桥进行了弹性时程分析和减震技术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动力特性进行分析,计算自振周期及频率,并给出了前十阶振型图。(2)选取三条地震波,运用时程分析法,分别计算纵桥向、横桥向和竖向的地震响应。(3)分别讨论了中塔支座弹性刚度、粘滞阻尼器参数以及两者组合作用对该桥地震反应的影响。分别对弹性装置与粘滞阻尼器的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弹性刚度、阻尼系数、阻尼指数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给出三个参数建议值。(4)最后对三种减隔震方案的减隔震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调整中塔支座弹性刚度会减小地震反应,但梁端位移过大;只设置阻尼器,减震效果有限。两者的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减隔震效果。
[Abstract]:Dongting Lake Bridge of Jingyue Railway is the first three-tower two-column span cable-stayed bridge in the world, with a span of (98 140 406 406 140 98) m. The main beam adopts steel box steel truss composite beam form.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able-stayed bridge, earthquake damage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isolation device, and introduces four kinds of theories used in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bridges, such as static method, response spectrum method, dynamic time-history analysis method and random vibration method. On this basis, taking Dongting Lake Bridge as an engineering example, the spati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whole bridg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software, and the e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and seismic absorption technology of the bridge are studied.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1) using Midas / civil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o establish the full bridge spatial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to analyze its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o calculate the natural vibration period and frequency, and to give the first ten vibration mode diagrams. (2) three seismic waves are selected, and the time-history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longitudinal, transverse and vertical bridges a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3) the effects of elastic stiffness, viscous damper parameter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factors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bridge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he main design parameters of elastic device and viscous damper are discussed, and the effects of elastic stiffness, damping coefficient and damping index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justing the elastic stiffness of the middle tower support will reduce the seismic response, but the beam end displacement is too large. The damping effect is limite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achieve better seismic isolation effect.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国庆;黄庆祥;;减隔震桥梁的能力谱分析方法[J];山西交通科技;2008年01期
2 刘延芳;叶爱君;;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2期
3 乔治.李;扎克.梁;;罕遇地震作用下当前减隔震技术的局限性[J];公路;2009年05期
4 邵楠楠;;桥梁结构减隔震技术的研究[J];北方交通;2009年06期
5 王统宁;刘健新;于泳波;;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减隔震桥梁空间动力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6 燕斌;冯云成;;厦漳跨海大桥南汊北引桥减隔震方案设计[J];建筑结构;2010年S2期
7 吴运达;;浅析桥梁减隔震设计[J];科技资讯;2010年30期
8 张宁;Marioni;吴惠卿;;桥梁减隔震设计与新型减隔震装置[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0年06期
9 孔令俊;陈彦北;姜其斌;;太白路桥减隔震设计分析[J];铁道建筑;2012年09期
10 侯冠文;;矮墩大跨连续梁体系桥纵向减隔震设计[J];中国市政工程;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燕斌;冯云成;;厦漳跨海大桥南汊北引桥减隔震方案设计[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志强;;减隔震技术在我国桥梁中的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王淑波;袁万城;范立础;;桥梁减隔震分析的弹性反应谱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6年
4 袁万诚;盛善定;胡世德;范立础;;悬索桥支座的减隔震效能分析[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5 李峰;柳建设;刘鹏;;分离式减隔震技术在高烈度区半中承式系杆拱桥的应用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6 管仲国;李建中;;城市快速路高架桥抗震体系选择与经济性对比——上海浦东内环线改扩建工程[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杜仲莹;保障房建设将用上减隔震技术[N];昆明日报;2012年
2 记者 蒋敏;我省全面推进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N];云南日报;2012年
3 李萌;减隔震技术助力云南“防震减灾”[N];云南科技报;2014年
4 记者 杜仲莹;全国近半减隔震建筑在云南[N];昆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石岩;减隔震桥梁性能设计方法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于泳波;减隔震桥梁的空间动力分析及动力试验[D];长安大学;2004年
3 王炎;铁路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及易损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杨风利;铁路桥梁减隔震设计方法及设计参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波;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铁路梁桥减隔震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袁兴东;洞庭湖大桥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隔震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3 郝超珊;高地震烈度区多跨连续梁桥的减隔震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4 巩雯;高烈度地震区连续梁桥减隔震设计初步分析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5 钟洪江;中小跨径梁桥减隔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刘洋;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基础减隔震分析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7 刘锡媛;山区桥梁减隔震技术的适用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刘丹;等截面多跨连续梁桥减隔震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张显杰;塘汉快速路工程永定新河桥减隔震效果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10 范效贵;桥梁减隔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5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08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