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现代有轨电车轨道路基联合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12 18:40
【摘要】:为得到有轨电车典型轨道路基最优设计参数组合,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轨道路基空间耦合模型,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扣件刚度、轨道板厚度、支承层厚度、基床总厚度、基床压实指标K_(30)这5种因素对轨道路基的受力和变形分布规律的影响。根据极差分析方法,确定影响轨道路基设计方案技术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的因素重要性次序,同时以基床总厚度为指标对比分析轨道路基联合设计方法与传统路基设计方法之间的区别。结果表明:采用轨道路基联合设计方法得到的轨道路基方案较传统单独设计方法获得的方案更加经济合理;综合考虑轨道路基设计的技术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确定最佳轨道路基设计方案为扣件刚度40 k N/mm、轨道板厚度0.2 m、支承层厚度0.4 m、基床总厚度0.8 m、基床压实指标K_(30)(110 MPa/m)。
[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the optimal design parameter combination of typical railway subgrade of tram, the spatial coupling model of track roadbed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large-scal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NSYS, and the stiffness of fastener, thickness of track plate and thickness of supporting layer are studied by orthogonal test method. The influence of the total bed thickness and the compaction index K _ (30) on the stress and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track subgrade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ange analysis method, the importance order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echnical index and economic index of track subgrade design is determin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bined design method of track subgrade and the traditional subgrade design method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ck subgrade scheme obtained by the combined design method is more economical and reasonable than that obt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single design method, and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exes of the track roadbed design are considered synthetically. The optimum design scheme of track subgrade is as follows: stiffness of fastener 40 KN / mm, thickness of track plate 0.2 m, thickness of supporting layer 0.4 m, total thickness of base bed 0.8 m, compaction index K _ (30) of base bed (110 MPa/m).
【作者单位】: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交通大学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分类号】:U492.4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鑫;;处理路基翻浆的几个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年07期

2 叶正英;关于粉煤灰纯灰路基的施工[J];山西交通科技;2003年04期

3 蒋武军,葛修润;通风路基温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4期

4 俞祁浩;潘喜才;程国栋;何乃武;;通风路基主要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5 陈磊;陆海源;陈育民;艾艳梅;;原有路基荷载作用对加宽工程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6 张坤;李东庆;李建宇;童刚强;;青藏高等级公路通风管试验路基降温效果[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10期

7 王继伦;王文刚;袁海平;赵科;;煤矸石填筑高速公路路基的稳定性模拟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陈若祥;;路基翻浆的防治措施[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年10期

9 马印怀;;保证路基长期稳定性的技术措施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2年09期

10 张普纲;;采空区高速公路路基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J];煤矿开采;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志武;宁建国;;土体路基热力耦合数值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2 张伟;;砌石路基在山区陡坡道路中的应用研究[A];岩土力学研究与工程实践[C];1998年

3 李志勇;万剑平;;花岗岩残积土路基动强度设计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4 陈伯奎;卢波;沈小俊;;道路结构基层的渗水软化与损伤技术分析和评估[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会场:山区高速公路技术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晓成;路基结构的动力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孙晏一;道桥结构健康监测中的数据甄别处理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颖慎;滨海淤泥固化填筑路基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闫小旗;道路加宽中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正瑞;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侧向防渗新结构模型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4 赵秀璞;路基智能压实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唐洪军;复杂环境因素关联下路基平衡湿度状态精细表征[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6 杨燕;加筋路基在重复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性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7 路军富;多荷载作用下路基土的力学行为研究[D];西华大学;2007年

8 王蒙;季冻区路基水温状况监测及强度变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9 黄志才;山区公路沿河路基冲刷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年

10 周炜;山区改扩建路基施工及运行期变形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67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267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7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