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宁波软土地区MJS工法桩施工对临近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23 07:35
【摘要】:为解决围护桩施工时的挤土效应对临近既有建筑物变形的影响,基于宁波地区首例MJS工法桩应用实例,详细介绍了MJS工法桩的施工原理,并提出了一套适合宁波软土地区的施工和设计参数。最后,采用建筑物沉降位移、建筑物倾斜、地表沉降和深层土体位移等动态跟踪监测手段得到了MJS工法桩施工期间临近既有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变化规律、周边地表的沉降变化规律以及深层土体的变形规律,并进行了MJS工法成桩质量情况分析。结果表明:1)MJS工法桩施工期间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2)MJS工法桩的水泥掺量大于50%时,其单轴抗压强度大于1.49 MPa;3)在淤泥质土中MJS工法的成桩质量会随着加固深度的增大而降低。
【图文】:

拟建地道的位置及监测平面图


工法桩施工的现场试验,采用跟踪监测手段初步总结了MJS工法桩的挤土特征;赵香山等[12]通过数值模拟手段讨论了软土中MJS工法桩施工时的环境效应。对于MJS工法在宁波软土地区的适用性以及MJS工法施工对周围环境的挤土效应和MJS工法挤土效应的定量描述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根据宁波地区首例MJS工法保护实例,在MJS工法桩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并从成桩质量角度评估MJS工法在宁波地区的应用效果。1问题提出1.1工程背景拟建的过街地道位于宁波核心城区。拟建地道的位置及监测平面图如图1所示。场地东侧为新华联商厦,西侧为东方商厦,南侧为中山东路。中山东路路面以下为地铁1号线天一广场站。拟建过街地道的挖深为10.06~15.6m,采用咬合桩+多道支撑的支护形式。场地内的土层主要以淤泥质土为主,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DZCX、GX、FW和QX分别代表测斜监测点、地表沉降监测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和建筑物倾斜监测点。图1拟建地道的位置及监测平面图Fig.1Planoflocationandmonitoringofundergroundpassagetobebuilt表1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Table1Physico-mechanicalparametersofsoils土层名称含水量w/%重度γ/(kN/m3)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φ/(°)①1杂填土18.005.015.0①3淤泥质黏土50.417.2012.68.0②1黏土37.218.3021.411.6②2b淤泥质粉质黏土43.717.6011.08.6②3淤泥质黏土48.717.3012.78.1②4淤泥质粉质黏土40.917.8011.78.6③2粉质黏土31.318.9014.19.5④2淤泥质黏土48.217.2013.88.3④2a黏土45.417.5020.711.6⑤1黏土29.719.2034.616.01.2临近

东方商厦建造情况


图2东方商厦建造情况Fig.2ConstructioncircumstancesofDongfangMansion1985年建造的1期工程为地上9层框架结构+预应力空心板,基础为400mm×400mm的预制方桩,工程桩桩长27.4m,桩底位于⑤1黏土层。1994年建造的1期扩建工程为地上9层框架结构+现浇板,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为800mm,桩的长度为30m,桩底位于⑤1黏土层,与1期工程之间设置了沉降缝。受南侧地铁车站施工的影响,东方商厦1期工程以及1期扩建工程产生了明显的不均匀沉降。根据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的监测结果显示:1)东方商厦的最大总沉降量为90.58mm,位于建筑物的西南角;2)建筑物整体发生了南北倾斜,北侧沉降量孝南侧沉降量大,南北向倾斜率为3.21‰~3.54‰,大于规范[13]要求的建筑地基变形允许倾斜率(3‰);3)西侧沉降大、东侧沉降小,东西向倾斜率为0.149‰~0.89‰。由于倾斜率是通过监测点的沉降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反算出来的,且所监测的建筑结构之间设有沉降缝,因此实际建筑的倾斜率比计算值校考虑到目前东方商厦的不均匀沉降较大,且后期地道的施工容易造成东方商厦进一步变形,在地道施工前对东方商厦进行了基础预加固处理,即在1期工程的西侧、南侧和东侧以及1期扩建工程东南角处的基础外侧进行了补桩(补桩采用21根鐖800mm的钻孔灌注桩,全套筒施工),并对建筑物进行了纠偏处理,使得加固后的南北倾斜率为0.359‰~1.991‰,东西向倾斜率保持不变。2临近既有建筑物保护及监测方案2.1影响临近既有建筑物安全性的因素由于东方商厦已产生不均匀沉降,为了保证东方商厦在临近地道施工期间的安全性,需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影响东方商厦安全性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地道施工期间。地道施工期间影响东方商厦安全性的?
【作者单位】: 宁波市市政工程前期办公室;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工程勘察院;
【分类号】:U45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曹仁文;;地铁工程中既有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及加固纠偏措施[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4年S1期

2 孙华;;采用水平MJS工法的盾构端头加固技术[J];建筑机械化;2013年07期

3 ;MJS工法大直径施工新突破 地下管线保护事半功倍有新招[J];隧道建设;2013年11期

4 刘辉;;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的施工数值模拟与分析[J];安徽建筑;2012年06期

5 王国龙;夏炳炳;谢子奇;;地铁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彦斌;;隧道与基坑对既有建筑物影响叠加分析[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孔文涛;城市隧道施工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及安全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梅;地铁隧道对上部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及加固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2 刘康辉;下穿既有建筑物暗挖地铁隧道围岩及地表变形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3 朱超杨;贵阳黔春大道七冲村二号隧道施工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518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18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c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