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冰-水相变对寒区隧道动态温度场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7 14:23
【摘要】:为了揭示冰-水相变对寒区隧道动态温度场的影响,通过建立隧道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考虑相变与否两种情况下隧道温度场的动态变化,研究隧道在内部气温变化作用下的冰-水相变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围岩内部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年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变化相位逐渐滞后;考虑冰-水相变后,隧道温度场年动态变化过程改变较大,温度年变化幅度显著减小;在外界低温的作用下,主洞与导洞部位均有结冰现象,衬砌和围岩内部在1月份开始结冰,4月份之后完全冻结区消失,仅在衬砌和围岩存在冰水混合区,至7月份完全解冻,解冻后重新冻结的月份为10月份,之后冻结范围逐渐扩大,全年冻结发展最快的时间为11月份。
【图文】:

公路隧道,断面,单位,隧道


P屠炊员?分析冰-水相变对围岩温度场动态变化的影响。2含相变隧道温度场有限元模型2.1隧道温度场模型选取四川地区某一高海拔公路隧道为对象,基于传热和相变理论,模拟隧道在洞内气温作用下,考虑相变时的温度场动态变化情况。为了对比分析,同时模拟隧道在不考虑相变时的温度场动态变化情况,以揭示冰-水相变对于隧道温度场的影响。隧道主洞全长7079m,为双向通车公路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形式,净空面积69.72m2,同时,为了满足施工和通风要求,在与主洞中线距离33m处设有导洞,主洞与导洞断面形式如图1所示。隧道围岩主要为花岗岩,岩质坚硬,岩体多呈裂隙块状~块碎状镶嵌结构。图1公路隧道断面(单位:cm)取隧道入口洞深15m处截面建立二维平面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长、宽分别为80、50m,上下边界为热流量边界,热流量分别取-0.06W/m2和0.06W/m2,左右边界距隧道较远,影响较小,取为绝热边界[13],根据现场钻孔测试,隧道所处部位原始地温为9.5℃,隧道内表面与空气进行对流换热,换热系数取第10期李彬嘉,晏启祥,曾勤,,等—冰-水相变对寒区隧道动态温度场影响研究91

曲线,温度场,有限元模型,隧道


15W/m2·K[14]。利用多孔介质模型对围岩和衬砌结构区域进行模拟,多孔介质中固体介质为已定义的固体材料(围岩、混凝土),流体介质则为水;同时,定义水的热物理参数在相变温度处发生改变,当低于相变温度时变为冰的相关参数,高于相变温度时重新变为水,假设多孔介质为饱和材料,其孔隙率可由含水率计算而得。根据相关规范[15]和现场实测,模型所采用的材料热物理参数如表1所示,其中水的相变潜热取334560J/kg[16]。图2隧道温度场有限元模型表1材料热物理参数材料名称密度/(kg/m3)含水率/%比热容/(J/kg·℃)导热系数/(W/m·℃)围岩245012.58001.91初期支护混凝土240089201.74二次衬砌混凝土245019201.74水1000—41800.56冰917—20902.24根据现场实测气象数据,所取截面洞内气温年变化曲线可拟合为下式T1=272.3-9.15sin(2πt/8640+π/2)(1)T2=272.9-8.75sin(2πt/8640+π/2)(2)式中,T1为主洞气温;T2为导洞气温;t为时间,h。2.2相变模拟方法冰-水相变对于隧道温度场的影响主要在于相变潜热的吸收与释放,目前相变的模拟方法主要有显热容法和热焓法,显热容法将相变潜热的影响等效为比热容的变化,通过定义相变区域的显热容来模拟相变的发生。热焓法则直接定义围岩在各个状态的热焓,将相变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包含在焓中。本次模拟所采用的即为热焓法,当考虑相变时,便计算潜热的吸收与释放,不考虑相变时,则不计算潜热的吸收与释放。单位质量衬砌和围岩中水的相变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可按下式计算[16]Q=Lρd(W-Wu)(3)式中,L为水的相变潜热;ρd为衬砌结构或围岩的干密度;W为衬砌结构或围岩中水的总质量分数,即为衬砌结构或围岩的含水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8500)
【分类号】:U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煜;张建明;金会军;张明义;;寒区对研究设计施工的影响——第14届寒区工程学术会议综述[J];冰川冻土;2010年03期

2 刘宗超;吴申燕;;理论与工程并举的佳作——《Heat Transfer in Cold Climates》一书简介[J];干旱区地理;1988年01期

3 刘福然,陈爱琳,徐秋石;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寒区公路桥梁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0年03期

4 马桂军;夏岩昆;;寒区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及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年06期

5 郑阳;王道远;朱永全;;寒区运营隧道温度场数值模拟[J];公路工程;2014年01期

6 杨化奎;;《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乔红彦;于苹;;寒区隧道防冻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信息;2010年11期

8 ;寒区路面(英)[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9 张学富;喻文兵;刘志强;;寒区隧道渗流场和温度场耦合问题的三维非线性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10 张国柱;夏才初;殷卓;;寒区隧道轴向及径向温度分布理论解[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毕仁忠 张韶军;多项成果指导寒区公路建设走环境友好之路[N];中国交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强;季节性寒区隧道围岩温度场与变形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继科;高速铁路寒区隧道围岩温度场及保温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2 贾辉;气象要素对寒区隧道温度场影响及纵向分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杨天春;寒区铁路隧道围岩传热规律与中心深埋水沟设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陈明全;寒区隧道地源热泵型防冻保暖系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5 范建国;寒区公路隧道施工期温度传播规律及抗防冻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6 刘强;寒区隧道衬砌抗冻混凝土试验与防冻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7 韩风雷;寒区隧道融化盘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8 郑阳;寒区隧道温度场数值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9 晏懿波;寒区隧道抗防冻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李永刚;寒区护坡工程界面摩擦特性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6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36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6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