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桥上桥”系统的力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01:39
【摘要】:“桥上桥”系统是桥梁加固、临时提高桥梁载荷等级的常用方法。具有架设快速、便于建造、轻便、互换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在灾后重建、运输通行大型货物等临时交通架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对于“桥上桥”系统的架设还是以经验为主,富余系数极大,缺乏“桥上桥”系统的计算公式及动力特性、振动模态的力学特性研究。本文采用了推导公式求解精确解、有限元数值模拟求解数值解、搭建实验模型求解试验解三种方法,从“桥上桥”系统的极限承载能力、振动模态分析、在移动荷载工况下的振动模态三方面出发,研究了“桥上桥”系统的力学特性。并对比了传统振动模态检测方法和数字图像检测方法在该系统检测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叙述了“桥上桥”系统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桥上桥”系统在国防、军事、救灾、临时通行领域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现有计算方法在该系统计算中的的不适应性。(2)推导了“桥上桥”系统关于两梁间距、主梁刚度、结构跨径的挠度计算公式,并分别使用有限元软件和实验模型对该公式进行验证。(3)推导了“桥上桥”系统关于两梁间距、主梁刚度、结构跨径、集中荷载大小的挠度计算公式,并分别使用有限元软件和实验模型对该公式进行验证。证明了“桥上桥”系统1阶振型为上梁1阶振型、下梁1阶振型;2阶振型为上梁为1阶振型、下梁为2阶振型;3阶振型为上梁为2阶振型、下梁为2阶振型;4阶振型为上梁3阶振型、下梁2阶振型;5阶振型为上梁3阶振型、下梁3阶振型。(4)阐述了视频图像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基本流程,并分别使用传统检测方法和图像检测技术对模型的振动模态进行对比检测分析,研究表明在保准精确度的情况下,使用数字图像检测技术具有方便、快捷、适应性强等特点,体现了该方法在“桥上桥”系统检测中的优越性。(5)从系统的极限承载力、振动模态性能、移动荷载工况下动力响应三方面,验证了“桥上桥”系统加固的可行性。
【图文】:

分布图,分布图,桥梁建设,五年计划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交通部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提出了“五纵七横”的公路网建设目标。如今 2019年,,已经基本贯通。实现了我国一二三线城市全部高速公路连接,及四五线国道连接。形成了高速连接特大城市、包含大中城市、辐射小城市的全方位、多层面的国道主干线系统。建成了里程最长,人口辐射最多,投资最大,工程难度最高的交通运输系统。其中桥梁建设是道路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了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1]。

桥梁,西陵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鹦鹉


我国著名桥梁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斐然;;临时支点对“桥上桥”承载能力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15年10期

2 胡帮义;袁向荣;杨勇;陈泽贤;刘辉;;4等跨连续梁模态试验分析及冲击因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年08期

3 张家雄;何咏梅;张华山;张辉;李飞;;基于PolyMAX法的飞行器工作模态分析技术与应用[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5年01期

4 庄卫林;蒋劲松;江大兴;马洪生;杨昌风;殷强;刘振宇;;汶川地震震后公路桥梁地质灾害及对策研究[J];西南公路;2015年01期

5 郑仰坤;袁向荣;;不同跨径比的两跨连续梁的模态分析试验[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4年04期

6 曾勇;张旭慧;王智勇;张浩;;东沙河大桥通行超重车临时加固效果评价[J];中外公路;2014年03期

7 金剑;雷冬;朱飞鹏;章青;;混凝土损伤应变与微裂纹的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14期

8 曾彦;曾勇;李斐然;;非标准件组拼的“桥上桥”加固关键技术研究[J];中外公路;2014年01期

9 袁向荣;;边缘识别的二维正交多项式拟合及结构变形检测[J];图学学报;2014年01期

10 胡迅;;基于模态分析的水轮机故障诊断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云腾;毛灵涛;;数字图像相关法在花岗岩变形测量中的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伟;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在热结构材料高温变形测试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余其鑫;基于历史震害的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年

3 张生;基于振动信号处理及模态分析的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4 蔡坤;数字散斑相关法非接触动态位移与振动测量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25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625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4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