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结合梁斜拉桥桥面板的剪力滞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3 04:21
  结合梁斜拉桥桥面板的实际受力与采用初等梁理论分析有两点差异:一是由于剪力连接件的连接,结合梁斜拉桥桥面板与钢主梁协同受力;二是拉索张拉力使得锚固点处的桥面板产生明显受力不均现象,局部受力不均增大了桥面板局部破坏的几率。因此,为了使结合梁斜拉桥的桥面板的应力安全可控,对其进行空间效应分析势在必行。虽然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结合梁斜拉桥成桥状态剪力滞效应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得出许多推动桥面板成桥状态剪力滞认识的重要理论,但是在对一次成桥模拟、分段施工、温度梯度、活载等影响成桥状态剪力滞的其他易忽略因素有所欠缺,结合梁斜拉桥施工过程极其复杂,桥面板应力在多种影响因素的控制下不断变化,导致某个施工阶段的内力可能超过成桥状态的内力。为了规避这种情况的出现,施工过程的剪力滞效应必须在结合梁斜拉桥设计时充分考虑,本文依托潼南涪江大桥为背景工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MIDAS/FEA与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对结合梁斜拉桥进行成桥以及施工阶段剪力滞效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简述结合梁斜拉桥自身的特点,和剪力滞效应衡量方式的引出。(2)工程背景为重庆潼南涪江大桥,分别建立结合梁斜拉桥杆...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结合梁斜拉桥概述
        1.1.1 结合梁斜拉桥发展历程
        1.1.2 结合梁结构的受力特性
        1.1.3 结合梁斜拉桥的结构特点
    1.2 结合梁斜拉桥剪力滞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结合梁斜拉桥桥面板剪力滞分析理论
    2.1 剪力滞效应概念
        2.1.1 剪力滞系数λ
        2.1.2 有效分布宽度计算方法
    2.2 剪力滞效应常用理论分析方法
        2.2.1 解析法
        2.2.2 数值分析法
        2.2.3 模型试验法
        2.2.4 剪力滞效应不同分析方法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结合梁斜拉桥施工阶段桥面板的精细模拟
    3.1 有限元的一般步骤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潼南涪江大桥工程背景
        3.2.2 建模思路及步骤
        3.2.3 计算参数的选取
        3.2.4 施工阶段划分
        3.2.5 有限元模型的简介
    3.3 实体单元模型与杆系单元模型模拟准确性分析
        3.3.1 MIDAS/Civil模型与MIDAS/FEA模型相关内容的模拟方法
        3.3.2MIDAS/Civil模型与MIDAS/FEA在0#桥面板中心截面正应力计算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桥状态桥面板剪力滞效应影响分析
    4.1 一次成桥桥面板剪力滞效应变化规律
        4.1.1 一次成桥桥面板横向剪力滞分布规律
        4.1.2 一次成桥桥面板剪力滞系数纵向分布规律
    4.2 考虑施工阶段的成桥状态桥面板剪力滞效应变化规律
        4.2.1 考虑施工阶段的成桥状态桥面板横向剪力滞分布规律
        4.2.2 考虑施工阶段的成桥状态桥面板纵向剪力滞分布规律
        4.2.3 一次成桥与分段施工对比
    4.3 成桥状态结构温度变化对桥面板剪力滞的影响
    4.4 活载作用下的成桥状态桥面板剪力滞变化规律
        4.4.1 关键面剪力滞效应横向分布
        4.4.2 活载作用下的剪力滞系数纵向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过程桥面板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分析
    5.1 不同施工阶段桥面板剪力滞的变化
        5.1.1 二次张拉GM4#块件二张索力后1 个循环工况桥面板的剪力滞效应
        5.1.2 二次张拉GM8#块件二张索力后1 个循环工况桥面板的剪力滞效应
        5.1.3 二次张拉 GM13#块件二张索力后 1 个循环工况桥面板的剪力滞效应
    5.2 最大单悬臂剪力滞系数纵向分布
    5.3 桥面板的不同形成方式对剪力滞的影响分析
        5.3.1 桥面板不同形成方式的划分
        5.3.2 不同形成方式对桥面板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一、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本文编号:3828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828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2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