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裂缝带路基土的压缩特性及防治对策
本文关键词:地裂缝带路基土的压缩特性及防治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地裂缝带 压缩试验 路基土 防治 路面变形破坏
【摘要】:通过侧限压缩和三轴压缩试验以及野外调查,分析了裂隙和含水率对裂缝带土压缩性质的影响,总结了地裂缝带路面的4种变形破坏形式,提出了公路地裂缝灾害的避绕、适应和减缓等综合防治措施。试验结果表明:侧限压缩条件下,裂缝带土在0~50kPa和大于200kPa时的压缩性明显大于非裂缝带土;三轴压缩条件下,裂缝带土中裂隙的变形方式有压缩变形、剪切变形、纵向拉张变形、横向拉张变形和旋转变形5种,裂隙的局部变形特征决定了裂缝带土的整体变形方式;同一裂缝带土的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降低。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系;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地裂缝带 压缩试验 路基土 防治 路面变形破坏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项目(2014CB7447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30753,41272284)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13004900)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1KTZB03-02-02)
【分类号】:U416.1
【正文快照】: 0引言中国是世界上地裂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安徽和北京等省市均有发育,分布广泛[1-2]。由于地裂缝呈线状延伸,一些工程不可避免要穿过地裂缝带,由此会引起相应的危害或灾害[3-4]。西安至铜川高速公路穿越陕西三原县双槐树地裂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全中;彭建兵;范文;马润勇;李喜安;;陕西三原双槐树地裂缝的发育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2 王启耀;蒋臻蔚;彭建兵;;全新活动断裂和地裂缝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及对策[J];公路;2006年02期
3 卢全中;彭建兵;范文;高晓辉;;三轴压缩条件下裂隙性黄土的变形特征[J];公路;2006年08期
4 宋彦辉;李忠生;;地裂缝活动对两侧土体性质的影响[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年S1期
5 党进谦,李靖;非饱和黄土的结构强度与抗剪强度[J];水利学报;2001年07期
6 李新生;王万平;王静;李忠生;张福忠;;西安地裂缝两盘地层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2期
7 闫芙蓉;范文;邓龙胜;熊炜;;地表水沿裂缝带入渗对路基路面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胡志平;赵振荣;朱启东;马玉平;;西安某地裂缝两侧黄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9 胡再强,沈珠江,谢定义;非饱和黄土的结构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6期
10 卢全中;葛修润;彭建兵;冯利斌;;三轴压缩条件下裂隙性黄土的破坏特征[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明山,冯翠霞,谢永利,刘保健;原状黄土连续加荷k_0固结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2 党进谦;蒋仓兰;吉中亮;;剪切速率对结构性黄土力学性状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3 刘秀萍;陈丽华;宋维峰;;林木根系与黄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姚涛;邵龙潭;;三轴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在黄土力学特性研究中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梁德佩;;浅谈黄土物理力学特性与湿陷性关系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04期
6 杨磊;;黄土抗剪强度特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7 周跃进;汪云甲;张吉雄;刘展;;综采充填黄土侧限压缩特性试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8 何青峰;林斌;赵法锁;王雷;;马兰黄土的应力-应变本构方程[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1期
9 黄强兵;刘悦;彭建兵;;黄土路堑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的三轴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6期
10 韩爱民;乔春元;丁长阳;;南京下蜀土结构强度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永跃;李新生;尚彦军;;试样面积和黄土各向异性对湿陷性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2 庞旭卿;倪万魁;;黄土的湿陷特性研究及湿陷等级评判[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章吉青;詹松;;桥址断裂带工程效应及工程对策[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彦辉;王颖;席学涛;;地裂缝带土的工程特性及影响宽度数值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敏;刘小丽;李白;;滑带土残余抗剪强度与再生抗剪强度的关系探讨[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马富丽;白晓红;王梅;;黄土微观结构与湿陷性的定量分析[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立朝;胡瑞林;;非饱和土含水量对强劳加固效率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于心然;曹茂杰;;高速公路护栏立柱断桩处理[A];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学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和礼红;汪稔;;特殊土结构性研究之现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齐明山;;原状黄土连续加荷k_0固结试验研究[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凌霞;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效应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帆宇;黄土的剪切行为和黄土滑坡[D];兰州大学;2011年
3 庞小朝;深圳原状全风化花岗岩的试验和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赵占厂;黄土公路隧道结构工程性状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5 骆亚生;非饱和黄土在动、静复杂应力条件下的结构变化特性及结构性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6 刘保健;公路路基沉降过程试验与理论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 夏旺民;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8 姚裕春;边坡开挖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林斌;考虑损伤效应的黄土流变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10 杨惠林;黄土地区路基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龙胜;范文;彭建兵;闫芙蓉;熊炜;;倾滑断层对公路的致灾机理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2 毛应生,柳丽英,王德信,丁元林,周新强;西安市地裂对市政构筑物的破坏机理与对策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年02期
3 冯启民,赵林;跨越断层埋地管道屈曲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4 林均岐;胡明yN;;跨越断层地下管道地震反应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5期
5 高金川,刘娟;西安地裂缝活动多因素影响的GM(1,N)数学模型[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1期
6 滕志宏,惠超英;扫描电子显微镜在黄土微结构研究上的初步应用[J];第四纪研究;1991年03期
7 张素灵,许建东,曹华明,王春华;地震断层作用对地下输油(气)管道破坏的分析[J];地震地质;2001年03期
8 易学发,苏刚,王卫东,唐俊昌;西安地裂缝带的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J];地震地质;1997年04期
9 孙建中,张景昭,鼓建兵,张骏,李秉成;关中活断层和地裂缝的年代学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10 刘爱文,胡聿贤,赵凤新,李小军,高田至郎,赵雷;地震断层作用下埋地管线壳有限元分析的等效边界方法[J];地震学报;2004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萍;黄土破裂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亮;地裂缝带黄土的渗透变形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正帅;邓喀中;谭志祥;;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2 徐在雄;;稔子坪煤矿导水裂缝带计算公式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2年23期
3 王东;段克信;李强;;单一综放开采导水裂缝带形成机制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4 吴明;彭建兵;黄强兵;吴迪;臧明东;孟舒然;;小角度穿越地裂缝带的地铁隧道衬砌性状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年07期
5 李s,
本文编号:846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46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