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的斯亚贝巴轻轨行车密度优化及运行方案综合评价
发布时间:2017-09-14 10:01
本文关键词:亚的斯亚贝巴轻轨行车密度优化及运行方案综合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轨道交通 行车密度 列车交路 运营组织评价
【摘要】:本文运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组织理论,从客流分析出发,研究了亚的斯亚贝巴轻轨线路的车辆编组和列车运行交路方案;建立了满足客流需求条件下以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行车密度优化模型,计算确定了亚的斯亚贝巴轻轨线路初期、近期和远期高峰小时的最优行车密度方案;从输送能力、速度指标、车底运用、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五个指标入手,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方案评价模型,并对亚的斯亚贝巴轻轨线路的运营组织方案进行了评价。论文主要研究和结论如下:通过对亚的斯亚贝巴轻轨线路——东西线(EW Line)和南北线(NS Line)的客流量进行计算分析发现:EW Line. NS Line上下行客流分布不均衡系数分别为1.02、1.01,表明这两条轻轨线路上下行客流基本平衡,呈现出明显的方向均衡性;EW Line. NS Line线路断面客流分布不均衡系数初期分别为1.4、1.2,近期和远期分别为2.0,2.0和1.6,1.6,表明这两条轻轨线路断面客流分布不均衡,尤其是近期和远期远郊区段建成运营后,断面客流不均衡将更为突出。通过分析亚的斯亚贝巴轻轨线路条件,从线网规划协调统一、车辆运用资源共享等方面统筹考虑,研究提出其列车编组和运行交路方案。在满足客流需求的前提下,建立了行车密度优化模型,确定出亚的斯亚贝巴轻轨的最优开行方案:初期EW Line. NS Line均采用单一交路运行,高峰小时列车开行对数都为9对;近期在高峰时段开行长短交路运行方案,长交路高峰小时列车开行对数都为3对,短交路运行EW Line. NS Line高峰小时列车开行对数分别为6对和5对;远期采用和近期同样的交路方案,长交路运行EW Line. NS Line高峰小时列车开行对数分别为3对和4对,短交路运行EW Line. NS Line高峰小时列车开行对数分别为6对和5对。最后通过建立灰色评价模型,对亚的斯亚贝巴轻轨线路运营组织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亚的斯亚贝巴轻轨运营方案在很好与较好之间,说明该方案可行。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行车密度 列车交路 运营组织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2.43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1 国外研究概况12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4 主要研究内容14
- 1.5 技术路线14-16
- 2 客流分析16-26
- 2.1 客流的基本概念16-17
- 2.2 客流分布特征的描述17-21
- 2.2.1 客流分布不均衡性分析17-18
- 2.2.2 客流时空分布特性18-20
- 2.2.3 解决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衡性的运营组织原则20-21
- 2.3 亚的斯亚贝巴轻轨客流需求分析21-26
- 2.3.1 主要客流预测指标21-23
- 2.3.2 断面客流特征分析23
- 2.3.3 客流分布特征23-26
- 3 列车编组及列车交路26-32
- 3.1 车辆型式及列车编组26-27
- 3.2 亚的斯亚贝巴轻轨各区段运营需求分析27-29
- 3.3 列车交路29-32
- 3.3.1 列车交路种类和适用范围29-31
- 3.3.2 亚的斯亚贝巴轻轨列车交路方案31-32
- 4 列车行车密度优化模型32-43
- 4.1 列车行车密度优化模型32-38
- 4.1.1 初期行车密度优化模型33-35
- 4.1.2 近期行车密度优化模型35-37
- 4.1.3 远期行车密度优化模型37-38
- 4.2 模型求解38-43
- 4.2.1 乘客出行成本38-39
- 4.2.2 企业运营成本39-40
- 4.2.3 优化模型计算40-43
- 5 运营组织方案评价43-54
- 5.1 概述43
- 5.2 评价模型的建立43-49
- 5.2.1 评价指标的选择43-44
- 5.2.2 指标权重的确立44-46
- 5.2.3 模糊评价矩阵46
- 5.2.4 灰色评价模型46-49
- 5.3 亚的斯亚贝巴轻轨运营方案评价49-54
- 6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58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8-60
- 学位论文数据集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媛媛;倪少权;;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模式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J];铁道学报;2013年07期
2 朱蓓玲;;轨道交通车辆选型要素分析[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7年01期
3 袁博晖,王英涛;针对断面客流量差异的行车组织适应性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05期
4 金菊良,魏一鸣,丁晶;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水利学报;2004年03期
5 聂英杰;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特性分析[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3年04期
6 李宇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开行“短列”可行性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7 徐维祥,张全寿;一种基于灰色理论和模糊数学的综合集成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849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4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