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区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及渗流场计算边界研究
本文关键词:富水区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及渗流场计算边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隧道 轴对称解析解 富水区 水压力 渗流场计算边界
【摘要】:在隧道工程中,渗流量与水压力互为原因。隧道施工期及运营期会受到渗流场水压力的不利影响,由此造成隧道病害。研究富水区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规律及渗流场计算边界,首先理解隧道渗流场相关理论及隧道渗水控制措施,其次根据之前的理论将一般轴对称解析解及等效轴对称解析解推广至马蹄形隧道断面并推导更加适用于复合型衬砌的分别考虑初支与二衬轴对称解析解,再研究水头高度是断面高度10倍左右情况的渗流场计算边界范围,由上述对理论公式、渗水控制措施及计算边界的探究,进行富水区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规律研究,最后总结富水区在不同渗水控制措施下的水压力规律、对比分析三种轴对称解析解、提出计算初支与二衬水压力分配比例与水荷载正反算在工程中的应用。本文依托新建成昆铁路米易至攀枝花段冉家湾隧道项目,按上述步骤研究富水区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及渗流场边界范围,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1)各向均质同性围岩隧道渗流场理论计算可采用轴对称解析解与保角映射理论,根据假设方法不同,得到三种轴对称解析解并将其推广应用于马蹄形隧道断面。(2)全排水衬砌下,根据单层衬砌假设得到的一般轴对称解析解与等效轴对称解析解,推导出更适用于复合型衬砌的分别考虑初支与二衬的轴对称解析解。分析三个轴对称解析解,得到影响水压力与渗流量的相关因素,其中包括衬砌厚度及其渗透系数、注浆圈厚度及其渗透系数、围岩渗透系数与地下水位置。(3)通过计算不同计算边界的仰拱处第一主应力、墙脚处水压力、拱顶与仰拱位移及墙脚处沿线围岩水压力,对比力学特性,得到透水边界情况下的建议计算边界范围为隧道宽度3-4.5倍,不透水边界情况下的建议计算边界范围为隧道宽度3-3.5倍。(4)通过数值模拟全排水与全封堵衬砌情况下的水压力,研究富水区隧道结构体系不同渗水控制措施的水压力与渗流量变化。研究表明,全封堵衬砌时,改变初支渗透系数、二衬与注浆圈厚度,对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基本无影响;全排水衬砌下,衬砌渗透系数减小,二衬与注浆圈厚度增大,均会导致隧道衬砌背后水压力增大,渗流量减小。此时三种理论解与数值解规律相同,且一般轴对称解析解与分别考虑初支与二衬轴对称解析解的渗流量误差为15%左右,水压力误差为10%左右,等效轴对称解析解渗流量误差为5%左右,水压力误差为8%左右。(5)将分别考虑初支与二衬轴对称解析解推广至工程应用,利用该公式得到初支与二衬水压力比例,并通过数值模拟予以验证;另外引入水荷载折减系数对水荷载进行正反算,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调整设计水荷载。
【关键词】:隧道 轴对称解析解 富水区 水压力 渗流场计算边界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概述12-14
- 1.1.1 我国铁路与公路隧道建设现状12-13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5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8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3.2 主要研究方法16
- 1.3.3 研究技术路线16-18
- 第2章 隧道渗水与水压力研究及渗水控制措施18-26
- 2.1 引言18
- 2.2 隧道渗水与水压力理论研究18-22
- 2.2.1 水下隧道渗水模型研究18-20
- 2.2.2 非均质各向异性渗透的形成及渗透张量20
- 2.2.3 隧道渗流场分布的理论推导20-21
- 2.2.4 基于稳定流理论分析水压力与涌水量的解析解21-22
- 2.3 隧道渗水控制措施22-24
- 2.3.1 隧道二次衬砌防渗混凝土22
- 2.3.2 地表水下渗防治22-23
- 2.3.3 排水方法23-24
- 2.4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围岩力学参数与三种轴对称解析解研究26-41
- 3.1 引言26
- 3.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26-27
- 3.2.1 工程地质概况26-27
- 3.2.2 水文地质概况27
- 3.3 围岩室内实验27-29
- 3.3.1 围岩物理性质27-29
- 3.3.2 围岩力学参数29
- 3.4 轴对称解析解计算公式推导29-33
- 3.4.1 基本假设29-30
- 3.4.2 公式推导结果30-33
- 3.5 等效轴对称解析解计算公式推导33-34
- 3.6 分别考虑初支与二衬情况的轴对称解析解计算公式推导34-40
- 3.6.1 基本假设35
- 3.6.2 公式推导35-40
- 3.7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隧道渗流场围岩计算边界研究41-61
- 4.1 引言41
- 4.2 软件选取与模型建立41-43
- 4.2.1 数值模拟软件选取41
- 4.2.2 模型建立41-43
- 4.3 透水边界模型计算边界研究43-51
- 4.3.1 仰拱处第一主应力分析43-44
- 4.3.2 墙脚处水压力分析44-46
- 4.3.3 拱顶与仰拱处位移分析46-50
- 4.3.4 墙脚处沿线围岩水压力分析50-51
- 4.4 不透水边界模型计算边界研究51-59
- 4.4.1 仰拱处第一主应力分析51-53
- 4.4.2 墙脚处水压力分析53-55
- 4.4.3 拱顶与仰拱处位移分析55-58
- 4.4.4 墙脚处沿线围岩水压力分析58-59
- 4.5 本章小结59-61
- 第5章 富水区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规律研究61-100
- 5.1 引言61
- 5.2 软件选取与模型建立61-64
- 5.2.1 数值模拟软件选取61
- 5.2.2 模型建立61-64
- 5.3 隧道衬砌结构渗水规律研究64-73
- 5.3.1 不同工况隧道衬砌结构渗流量定性分析64-70
- 5.3.2 不同工况隧道衬砌结构墙脚渗流量定量分析70-73
- 5.4 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数值解规律研究73-85
- 5.4.1 全封堵衬砌下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分析73-77
- 5.4.2 全排水衬砌下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定性分析77-81
- 5.4.3 全排水衬砌下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定量分析81-85
- 5.5 全排水衬砌下隧道衬砌及注浆圈水压力理论解规律研究85-98
- 5.5.1 初支背面墙脚处水压力规律研究85-88
- 5.5.2 墙脚处注浆圈背面水压力规律研究88-89
- 5.5.3 初支与二衬墙脚处水压力比例规律研究及应用89-94
- 5.5.4 初支背面水荷载折减系数及水荷载正反算应用94-98
- 5.6 本章小结98-100
- 结论与展望100-102
- 结论100-101
- 研究展望101-102
- 致谢102-104
- 参考文献104-10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信;;再议水压率[J];岩土工程界;2008年02期
2 方玉树;;水压率理论释疑[J];岩土工程界;2008年04期
3 阎铮;不容忽视的板后水压力[J];水利天地;1994年03期
4 方玉树;;基于水压率讨论土中孔隙水压力及有关问题[J];岩土工程界;2007年05期
5 邬爱清,朱虹,李信广;一种考虑块体侧面一般水压分布模式下的块体稳定性计算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6 崔红军,陆士强;基坑围护结构承受的水压力计算理论的试验验证和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年01期
7 郑卫锋,洪帅,邵龙潭,陈继光,张元良;精密水压力发生器的研制与应用[J];实验力学;2003年03期
8 李柏乔;;结合水能否传递静水压力——与方玉树先生探讨水压率问题[J];岩土工程界;2009年12期
9 梁勇然;;土钉墙设计中的水压力[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10 李雪莲;曹斌;刘小勇;;智能精密水压力发生器的设计与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强;张晓科;李厚恩;;考虑水压效应的基坑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2 杨天鸿;于庆磊;王善勇;梁正召;唐春安;谭国焕;;荷载和水压力作用下岩石裂纹贯通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贺学海;孙保卫;徐宏声;;弱透水层中抗浮验算水压力值的确定[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1999年
4 陈秀铜;李璐;;高围压高水压渗流条件下岩石的力学性质试验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程庆迎;黄炳香;;圆孔孔壁水压裂缝扩张的断裂力学分析[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付金伟;含三维裂隙试件在双轴压力和水压作用下压裂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高新强;高水压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郑波;隧道衬砌水压力荷载的实用化计算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任文峰;高水压隧道应力场—位移场—渗流场耦合理论及注浆防水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晟亚;富水区隧道结构体系水压力及渗流场计算边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李刚;循环水压力发生器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关微微;智能水压力发生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陈继光;智能精密水压力发生器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赵静毅;正弦动态调幅调频水压力发生装置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郭海防;水压力作用下煤岩损伤弱化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7 姚俊峰;富水区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及结构受力特性的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8 袁哲;基坑开挖水土分算水压力简化计算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任耀谱;高压富水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折减系数相关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王一鸣;高水压岩溶隧道衬砌结构受力特征和防排水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98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98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