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锂氧气电池高性能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18:21
【摘要】:锂氧气电池具有可与汽油相媲美的理论能量密度,有望被用在电动汽车等需要大型能量存储设备的体系中,被视为最具有开发潜力的能量存储系统之一。近些年,科研工作者对锂氧气电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锂氧气电池距离真正实现产业化仍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目前,制约锂氧气电池发展的最大难题是氧气电极的氧还原反应(ORR)与氧析出反应(OER)缓慢的本征动力学,这会导致电池充放电过电势较大,直接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催化剂的添加被认为可以提高其动力学进程,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达到减小电池过电势的目的。同时,催化剂的加入也会在电池充放电容量、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等方面有很大的改善。因此,本论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氮掺杂的碳修饰的碳化钼纳米棒作为锂氧气电池高效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研究表明,无粘结剂、自支撑的氧气电极可以有效地抑制锂氧气电池的副反应。因此,我们通过冷冻干燥和高温热处理法制备了氮掺杂的碳包覆的碳化钼纳米棒堆叠的三维泡沫状复合物——Mo_2C-NR@xNC(x=5,11,和16 wt%),并将其直接用作锂氧气电池的氧气电极(不使用任何粘结剂和集流体)。Mo_2C-NR@xNC呈现出纳米棒相互交联的网状结构,具有多级孔结构,这有利于锂离子的迁移、氧气的扩散、电解液的浸润以及Li_2O_2的沉积。同时,一个厚度适宜的氮掺杂的碳包覆层可以改善Mo_2C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电导率。当氮掺杂的碳质量百分含量为11 wt%时(即Mo_2C-NR@11NC),电池表现了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限制容量为500 mAh g~(-1),电流密度为100 mA g~(-1)的条件下,电池首次循环过电势仅为0.28 V,可以稳定循环200次,并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可逆性。此外,我们也对电池的电化学机理进行了探究。我们期待这个工作可以为自支撑、无粘结剂的泡沫状氧气电极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2.具有硫缺位的花瓣状的二硫化钼微球作为锂氧气电池高效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探究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关键因素和推断催化机理对电极材料的研发及电极结构的设计意义深远。在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含有硫缺位、花瓣状的二硫化钼修饰的碳布样品,并将其用在锂氧气电池中作为自支撑、无粘结剂的氧气电极。花瓣状的MoS_2微球具有多孔结构,可以有助于锂离子的迁移、氧气的传输、电解液的浸润以及Li_2O_2的存储。与以MoS_2@CTs(无硫缺位的MoS_2微球)为氧气电极的锂氧气电池相比,以Def-MoS_2@CTs为氧气电极的电池展示了较低的过电势、较稳定的循环能力以及更加优异的可逆性。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均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硫缺位的引入会影响MoS_2的催化活性和Li_2O_2的形貌及分布。我们继而推测了以MoS_2@CTs和Def-MoS_2@CTs作为氧气电极的电池催化机理,并揭示了影响Li_2O_2成核的关键因素。这些结果在开发氧气电极材料和理解锂氧气电池的催化机理方面有重要作用。3.溴化铟作为双功能的氧化还原媒介在锂氧气电池中的研究在锂氧气电池中引入氧化还原媒介(RM)可以促进Li_2O_2的高效分解,然而其还原穿梭现象会不可避免地侵蚀金属锂负极,降低RM的利用效率,导致电池循环稳定性变差。我们首次将InBr_3作为一种双功能的RM引入到锂氧气电池中。这种双功能特性体现在InBr_3不但可以溶解在有机电解质中作为RM有效地促进Li_2O_2分解,而且其含有的In~(3+)在电池循环过程中还会在锂负极表面形成一个复合的In基保护层。该保护层既可以有效地避免Br_3~-对金属锂负极的进攻,缓解还原穿梭问题,也可以改善金属锂负极的界面稳定性,抑制锂枝晶的产生,提高电池的循环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同以LiBr作为RM的电池相比,以InBr_3作为RM的锂氧气电池展现了更高的充放电效率和更稳定的循环性能,这均归功于InBr_3的双功能作用。我们期待这个工作可以为未来锂氧气电池多功能RM的研发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426;TM911.41
【图文】:

专利,空气,锂氧,电池


图 1-1 锂空气/氧气电池的文章和专利逐年发表数量图。1.2 锂氧气电池的分类和工作原理锂氧气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基于金属锂和氧气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半开放的体系。通常锂氧气电池主要由金属锂负极、多孔的氧气电极(即正极)、电解液三部分组成。[17]根据其所使用电解液的不同,锂氧气电池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8]有机体系锂氧气电池、水系锂氧气电池、全固态锂氧气电池、有机-水混合系锂氧气电池,它们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2 所示。由于四种电解液的性质不同,电池的组装方式、内部发生的电化学反应机理以及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各不相同。1.2.1 有机体系锂氧气电池1996 年,Abraham 和 Jiang 首次报道了有机体系锂氧气电池,[19]该电池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聚丙烯腈凝胶作为电解液,以多孔碳和酞箐钴催化剂组成氧气电极。测试结果发现该电池的开路电压接近 3V,能量密度可达到 250~300Whkg 1。由于该电池过电势较大,循环效果不佳,因此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直到 2006 年,Bruc

示意图,锂氧,电池结构,四种类型


图 1-2 四种类型锂氧气电池结构示意图。[18]目前,在有机体系锂氧气电池中,通常选用的电解液溶剂主要为四乙二醇二甲TEGDME)和二甲基亚砜(DMSO),氧气电极主要为多孔碳材料负载催化剂。该电系的反应机理可以描述为:放电时,氧气通过氧气电极的多孔通道,扩散到电池内部溶解在电解液中,溶解氧在三相界面,从氧气电极表面得到电子被还原,与电解液离子(Li+)结合生成 Li2O2,存储在氧气电极的多孔道内。充电时,Li2O2发生分解出氧气的同时,Li+在负极获得电子生成金属锂。[21]因此,有机体系锂氧气电池的反达式为:负极:2Li 2Li++ 2e ,E0= 3.05 V vs. SHE (1-1)正极:O2+ 2Li++ 2e Li2O2,E0= 0.09 V vs. SHE (1-2)电池总反应:2Li + O2 Li2O2,E0= 2.96 V vs. Li+/Li (1-3)然而,大量研究表明,电池的实际反应路径,往往比以上反应过程更为复杂。Lao等人在六氟磷酸锂(LiPF6)/DMSO 电解液中,通过循环伏安法(CV)发现了三个化峰(图 1-3),并根据峰位置确定其与超氧化锂(LiO2)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关。[22]外,Peng 等人利用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在电池氧还原反应(ORR)过

曲线图,电化学窗口,氧还原,CV曲线


图 1-3 在不同的电化学窗口下氧还原的 CV 曲线图。[22],科研工作者们针对有机体系锂氧气电池的反应机理,提出了不同的研究者认可的一种 ORR 过程模型为:[24] 过程:Li++ O2+ e → LiO2(1-4)Li++ LiO2+ e → Li2O2(1-5)或/和 LiO2+ LiO2→ Li2O2+ O2(1-6),对于氧析出反应(OER)的机理,也尚有争议。其中一些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铂—铼催化剂——催化重整的一个新的重要发展[J];炼油设计简讯;1972年01期

2 ;一种等长中型烟气脱硝催化剂性能检测装置及检测[J];化学分析计量;2017年02期

3 俞坚;张虹;戴擎镰;陈甘棠;;多组份MoBi催化剂上丙烯氨氧化反应Ⅰ.反应气氛对氧化还原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石油化工;1987年07期

4 杨均辉;邓云祥;闭海燕;林尚安;;共振磨载体催化剂中含钛量对丙烯聚合的影响[J];合成树脂及塑料;1987年03期

5 叶玉汉;范田村;;新型钛系催化剂在环保中的应用简介[J];化工环保;1987年05期

6 李焦峰;刘大壮;;积极开发钼在化学化工方面的应用[J];河南化工;1987年03期

7 郭章潮;;热分析技术用于Z_(102)转化催化剂性能考察[J];中氮肥;1987年01期

8 周邦荣;;国外Sohio丙烯腈制法发展概况[J];金山油化纤;1987年04期

9 万学兵;芦令芳;;大比重航煤二段加氢芳烃饱和催化剂的选择及改进[J];齐鲁石油化工;1987年01期

10 蒋齐礼;;氨厂变换节能与节能型催化剂[J];化肥设计;198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勤;;粒子大小、微区结构和组成对电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辛勤;;粒子大小、微区结构和组成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姜浩强;何润霞;王娜;王杰;智科端;刘全生;;镧掺杂对铜锰复合氧化物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孙欣欣;林强;李金兵;;载体预处理工艺对乙烯氧化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吴慧;樊金串;黄伟;谢克昌;;聚乙二醇对合成二甲醚浆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武芳;何润霞;智科端;刘全生;;稀土掺杂对煤制合成气用铜锰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赵晓争;高雄厚;张忠东;张莉;刘宏海;;不同类型稀土元素对原位晶化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苗婷;朱海燕;;活性炭载体结构及预处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王红岩;郑起;于政锡;林性贻;;钼助剂对乙炔法合成醋酸乙烯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苏茂;刘少光;戴炎彬;陈成武;张玉清;冯云桑;徐玉松;;稀土氧化物对钒钛类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于洋;DFAFC催化剂性能大幅提升[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记者 李晓岩;1,4-丁炔二醇催化剂国产化[N];中国化工报;2015年

3 郑见;以简驭繁 认识机理[N];科学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金鹭 通讯员 王虎羽;催化剂“混用”出大效益[N];宁波日报;2018年

5 肖萍 胡祖福;碳酸二甲酯新型催化剂性能优 有机硅聚酯改性树脂开发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0年

6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N];西安日报;2009年

7 记者肖宏斌;上海石化院成果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黄海涛;渣油加氢处理系列催化剂性能优良[N];中国石化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灿宇;用于光驱动化学转化的等离激元催化剂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王长来;基于电子结构调控设计高活性催化剂与催化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3 孙桂儒;锂氧气电池高性能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4 孙雍荣;碳基载体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刘小元;CeO_2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CO氧化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6 黄浩;用于太阳能—化学能转化的金属纳米结构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7 江彬彬;基于贵金属设计高效的电解水催化剂[D];苏州大学;2018年

8 张靖佳;碳基钼化合物复合载体的制备及对Pt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熊亚林;燃料电池催化剂用铂基纳米晶的可控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10 曲微丽;无机复合物载体对直接甲酸燃料电池Pd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博;溴掺杂碳材料负载钯催化剂制备及其甲酸电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2 何燕秋;铂基催化剂催化合成N-(1-乙基丙基)-3,4-二甲基苯胺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3 雷言言;Pd/CeO_2催化剂催化低浓度甲烷氧化的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谢君梁;室温去除甲醛用钴基催化剂的合成、性能及表征[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5 程天骄;复合尖晶石型催化剂对风排瓦斯气的催化燃烧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6 黄蕾;原位晶化催化剂的抗重金属性能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7 向富维;MnO_2/AC和多孔LaMnO_3的制备及其在铝—空气电池空气电极中的催化性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8 邓玉潇;核黄素制备的氧还原反应催化剂性能改进及活性中心探索[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9 王健宇;ZIF-8基氮掺杂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10 邢以晶;燃料电池Pt基催化剂的设计及其氧还原性能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4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04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b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