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输配电线路综合雷电防护措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08:10
【摘要】:我国电力行业飞快发展,配电和输电线路遍布各地,输电线路绝缘水平高,架设高度较高,更容易受到直击雷的影响;配电线路则更容易受到感应雷电的作用。在输电线路中,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跳闸事故占事故总数的一半;配电线路中,有些地区10kV配电线路一年内因感应雷过电压引起的闪络故障次数就高达近万次,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所以对输电线路和配电线路中雷电过电压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主要对输电线路和配电线路两方面遭受雷击进行研究,得出输配电线路雷电防护措施及方法。首先,对自然界中雷电放电的机理和雷击类型做了详细的阐述。介绍输电线路雷电侵入波计算中的数学模型及各电气设备模型,根据实际线路参数计算等效模型参数。选择合适的基电流模型和回击模型作为配电线路感应雷电的数学模型。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对空间中任一点在雷电通道回击电流作用下产生的电磁场进行求解,利用FDTD方法计算产生的电磁场与传输线耦合模型,得出线路上的散射电压和感应电流的迭代公式。随后,根据特高压变电站的基本参数,采用GIS变电站典型的单线-出线断路器开路和单线-单变-单母两种运行方式作为计算条件,对变电站遭受不同雷击方式作用时站内受到的雷电过电压进行计算。判断过电压能否对站内设备绝缘造成危害,并提出避雷器的布置方案,对设置避雷器后的变电站内遭受的雷电侵入波过电压进行计算,对避雷器方案进行校验,确定避雷器布置方案,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最后,验证感应雷过电压计算方法的可行性,计算10kV配电线路上的感应雷电过电压,并改变单一变量,分析大地电阻率、雷电流波形和雷击点距导线距离等因素对感应雷电过电压的影响。分析不同地线安装位置对线路三相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的抑制效果。为了研究整条配电线路的防雷效果,利用雷击跳闸率比较架空地线和耦合地线的防雷效果,得出安装地线的合理位置。又参照不同地区雷电活动的差异性,采用感应雷和直击雷不同比例的方式分析线路的雷电防护效果,得到合理的配电线路雷电防护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863
【图文】:

配电线路,现象,直击雷,感应雷过电压


雷击故障的情况的主要是因为遭受了雷电侵入波过电压的作用[13-15] 1.1.2 配电线路的雷害配电线路由于分布范围广,遍布各个城镇,架设避雷线耗资较大,故大多数区域没有架设避雷线,其线路的绝缘水平较低,遭受雷击后很容易发生绝缘事故 配电线路雷击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是直击雷过电压,即雷电直接作用于线路上产生的过电压;另一种是感应雷过电压,是由于雷击线路附近,雷电电磁场耦合在线路上产生的对于直击雷,一旦发生雷电直击线路,就会造成线路绝缘闪络或击穿 但直击雷过电压导致的故障所占比例很少(不超过 10%),所以在配电网的防雷计划中,直击雷不是防雷的重点 而对于感应雷过电压,其幅值可达到 400kV,远超过了配电线路的耐雷水平,会造成绝缘子闪络事故进而使线路跳闸停电 此外,配电线路中感应雷发生的概率远远大于直击雷,由于感应雷造成的线路跳闸事故经常发生 因此,与输电线路的防雷侧重点不同,配电线路中,感应雷过电压才是雷电防护的重点[16-19] 如图 1所示为配电线路附近的雷击现象

模型图,绝缘子,模型,绝缘子串


AZ3Z4Z3Z4ZR RT4RT3rT4rr4h3h2h1hgRa) b)(a) 杆塔示意图 (b) 杆图 2.5 杆塔的多波阻抗模型Fig.2.5 Multi-wave impedance model of the towe,绝缘子两端的电压会因为雷电流的作生闪络 计算常采用绝缘子的伏秒特性指绝缘子串上的最大电压和放电时间的模拟成一个电压控制开关,当两端的电此代表绝缘子串的闪络过程 本文 1000,如图 2.6 所示

模型图,避雷器,模型,电气设备


图 2.7 计算所用避雷器模型Fig. 2.7 Models of lightning arresters for calculation效模型的流过站内设备时间极短,在微秒级别,其等效电感,而将设备的模型设置为等效电容,站内的电气设备如断路器(CB) 隔离开值的入口电容 根据实验数据,Voribov 等人niC k S 变压器容量;在 1000kV GIS 中 n 4, k根据相关单位给出,容量为 3000MVA,通过 5900pF 的参数 线路图等资料,并参照文献[15]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入口电容值见表 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笑园;岑梁;周安仁;;10kV配电线路治理重点及其措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S1期

2 杨岩;;供电所配电线路管理的安全及保护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8年24期

3 张雷;石鹏;;配电线路保护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年24期

4 李子龙;;探究电力配电线路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J];智库时代;2018年47期

5 陈超;晏家俊;;配电线路的维护与抢修分析[J];冶金管理;2018年12期

6 胡景刚;;浅谈10kV配电线路的运行问题及维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年21期

7 徐晓东;齐桂颖;王建;;配电线路运行与管理探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8年04期

8 黄泳锋;;探讨10kV配电线路管理技术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8年50期

9 谢国栋;;10kV配电线路防雷技术及解决方案[J];企业技术开发;2018年12期

10 杨关龙;;关于农村配电线路常见故障问题的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静;车红燕;;浅析配电线路维护管理工作[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年

2 郭艳;谷慧慧;刘学峰;;浅析配电线路维护管理[A];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2016年

3 李纳新;;解析配电线路外力破坏隐患防控和整治工作[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4 董澜;;10kV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及检修工作[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5 张顺荣;马春彦;;浅谈配电线路的兼容性巡视[A];2015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5年

6 林晓珊;;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施工实例研究[A];“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7 隗笑;侯莉媛;崔国栋;;浅析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防范措施[A];2015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5年

8 杨婷婷;陈茂建;;浅析配电线路维护问题[A];2015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5年

9 赵光;;试论如何做好配电线路维护工作[A];2015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5年

10 胡顺程;吴威辰;;10kv配电线路的防雷措施探讨[A];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通讯员 白国颖 叶姗姗;为了万家灯火他天天仰望天空[N];西江日报;2017年

2 孙成刚;青浦配电线路穿上“护身甲”[N];国家电网报;2009年

3 王新斌 张丹莹 王力军;温岭供电局成立配电线路抢修中心[N];国家电网报;2011年

4 记者 陶涛;盐池麻黄山配电线路经受住强降温考验[N];宁夏日报;2009年

5 桐柏县电业局 乔东旗 李久青;简析10kV配电线路故障原因及防范措施[N];山西青年报;2014年

6 宁永林邋林春华;内蒙古敖汉旗农电局配电线路条图实现GIS系统管理[N];经理日报;2008年

7 杨文虎 周开楚;新模式带来新变化[N];中国电力报;2010年

8 特约记者 李灿斌 记者 辛向东;大理州送电线路配电线路“专业状元”出炉[N];大理日报(汉);2009年

9 张国光;电力设施盛夏注意防火[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10 高天宝;北京电力配电线路带电作业量突破8000次[N];中国电力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唐金锐;电力线路在线巡视监测及故障精确定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翟进乾;配电线路在线故障识别与诊断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迟长春;过载保护数学模型及其算法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文鹏;输配电线路综合雷电防护措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2 黄秀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湖北民族大学;2019年

3 陈耀铎;海拉尔油田配电线路差异化防雷的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4 刘冠兵;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配电线路故障分段定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5 于闯;沈阳地区10kV配电线路防雷措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

6 苏珊珊;电缆—架空线混合配电线路短路故障定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

7 戴娇龙;科右前旗跃进配电线路跳闸故障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年

8 王琨华;基于分布式智能的配电线路故障自愈技术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8年

9 杨申;配电线路故障辨识与诊断方法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10 应俊;具备配电线路自组网能力的配电终端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4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04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2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