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主泵飞轮结构优化设计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623
【部分图文】:
力来自于核电,捷克、乌克兰、比利时、瑞典、芬兰、韩国等核电发电比皆已超过三分??之一,西班牙、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接近四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也达到16%,然??而我国当前的核电发电比却仅为3.6%?(如图1.2所示),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在运行核电机组36台,在建机组20台,总装机容量达到2317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位列全球第四位。2016年我国核电发电量2105.2亿千瓦,相当于约节??省燃烧6568.2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17208.7万吨二氧化碳、55.8万吨二氧化硫和48.6??万吨氮氧化合物。大力发展核电不仅是我国厉行节能减排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确保能??源安全、改善能源结构的战略选择[17],而且对带动高科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着重要意义,“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地明确了在2020年实现“建??成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我国核电产业正处于高潮建设时期[18_19]。??France? ̄?卜?:?-*?'?*?:?72.^?;??Slovakia?_?.....
核反应堆冷却剂主循环泵(reactor?coolant?pump,?RCP),简称核主泵,是核电站一??回路冷却剂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喻为核电站的“心脏”?[4(M2]。核主泵的位置??在核反应堆(reactor?vessel)与蒸汽发生器(steam?generator)之间(如图1.3所示),??其功能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正常运行功能,为一回路的冷却剂循环提供驱动力,实现??反应堆跟蒸汽发生器之间的热能交换,再经由二回路的汽轮机(turbine)和发电机??(generator)实现核能发电;二是安全防护功能,核主粟属于核I级安全栗,其基本要??求之一便是能够在无人维护条件下长期、安全、稳定地运行,当电厂遭遇事故突然失去??外部电源时,核主泵必须能够持续惰转一段时间,驱动冷却剂循环,从而带走反应堆芯??余热,防止发生核事故,历史上很多核事故都是由于反应堆热量未能及时排出所致。由??此可见,核主栗的设计必须满足高度安全性和超长使用寿命要求,确保核主泵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保障反应堆安全以及防止核事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The?Pressurized-Water?Reactor?(PWR)??Cwtamment?Struclwe??3ressurizer?S+earnvl?l\/l??Ik?Pi?&ene<?J?
??核主泵根据密封形式可分为两种[4344](如图1.4所示):轴封式核主泵和屏蔽式核??主泵,简称轴封泵和屏蔽泵。针对轴封泵,其一般采用常规鼠笼式感应电机,电机与叶??轮是分开的,核主泵以高温、高压并带有放射性的水为工作介质,转轴之间需要采用复??杂的机械密封结构,轴封部件若出现损坏则很可能造成小破口失水事故,所以,轴封泵??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密封系统的性能不过目前的轴封泵技术较??为成熟、功率大、造价低和维修方便,二代核电站基本都采用轴封泵。??针对屏蔽泵,其叶轮和电机转子连成一体并密封在主泵壳体内,不仅解决了机械密??封问题,还大大简化了支撑系统。相对于轴封泵,屏蔽泵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噪音低等优点,但屏蔽泵不易拆卸和更换零部件,对稳定性要求较高,电机大部分??零部件需采用耐腐蚀材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海燕;李天斌;;核主泵飞轮结构及设计要求探讨[J];通用机械;2015年09期
2 伍浩松;郭志锋;;世界核电现状[J];国外核新闻;2015年07期
3 陈兴江;罗志远;唐堃;马玉杰;符伟;马家炯;;核电站轴封型主泵电机飞轮结构分析与研究[J];大电机技术;2015年04期
4 杨亚林;;昌江核电站主泵电机飞轮结构探讨[J];上海大中型电机;2015年01期
5 徐小杰;程覃思;;我国核电发展趋势和政策选择[J];中国能源;2015年01期
6 康晓文;;论我国核电发展的战略地位[J];中国能源;2014年10期
7 程拼拼;蒋成刚;吴承伟;;仿生二级微沟槽表面减阻特性数值模拟[J];中国科技论文;2014年08期
8 朱向东;李天斌;;浅谈核主泵的国产化[J];通用机械;2014年07期
9 江笑克;吕康;俞剑江;;AP 1000(第三代核电)屏蔽主泵与湿定子主泵结构特点分析[J];水泵技术;2014年01期
10 李文逸;宋以国;;储能飞轮转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机械工程师;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海龙;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朱同斌;传统发电企业产业升级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闫晓磊;储能飞轮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张成春;旋成体仿生非光滑表面流场控制减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杨志轶;飞轮电池储能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俊杰;核主泵脱离式飞轮完整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盛松;第三代核主泵脱离式飞轮试验台的设计与应用[D];大连大学;2015年
3 周正阳;表面微结构减阻的机理研究与优化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董洁;轮轴过盈配合面的有限元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苏胜伟;基于Optistruct拓扑优化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任利;基于iSIGHT的多学科设计优化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7 赵继妮;仿生非光滑表面旋成体减阻性能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35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3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