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复合结构磁隐形及力学特性
本文关键词:高温超导复合结构磁隐形及力学特性
更多相关文章: 高温超导体 磁隐形 力磁耦合 临界态模型 变分不等式 电磁体力 界面裂纹 虚拟裂纹闭合法
【摘要】:超导材料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由于具有普通材料不具备的特性使超导材料自身的电磁行为较为复杂。一方面,超导材料因具有显著的抗磁性而被应用于电磁屏蔽装置中,可实现电磁场中的隐形。另一方面,磁通钉扎作用使高温超导体在变化磁场中受到电磁体力,导致超导体内产生应力和变形。强磁场中的复杂电磁体力会使原本脆性且含有较多缺陷的高温超导体发生裂纹扩展甚至结构破坏。保证超导设备和器件在电磁场中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始终是超导研究中长期关注的基础性课题。本论文针对高温超导复合结构在磁场及载荷作用下的静磁隐形、电磁行为和断裂特性展开研究。首先,本文考虑了超导-铁磁层状结构的隐形特性。假设超导材料具有完全抗磁性,基于铁磁材料力磁耦合本构关系推导了在均匀磁场下实现完美磁隐形时铁磁材料磁导率需满足的关系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仅通过对铁磁材料施加剪应力便可改变超导体的电磁响应。非均匀磁场情形下该结构的隐形性能会受到力学载荷的影响,本部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通过施加恰当的力学载荷来调节超导体电磁行为的方法。其次,基于线弹性压磁耦合模型和反平面剪切变形,研究了力学载荷对超导-铁磁结构的电磁响应的影响。通过数值求解力磁耦合方程得到铁磁体在力学载荷作用下自身及周围的磁场分布。利用临界态Bean模型给出了超导带材的电流密度和磁场强度分布,进一步讨论了剪应力对超导带材磁化的影响。此外,利用临界态Kim模型讨论了超导体中的临界电流密度,通过对比不同超导-铁磁结构发现,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密度与几何形状和力学载荷密切相关。对于不同结构,施加恰当的力学载荷可以提升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密度。最后,研究了含有界面裂纹的超导涂层导体堆叠结构在磁场作用下裂纹尖端应变能释放率。应用虚拟裂纹闭合法(VCCT法)求解经典的界面裂纹问题且获得了较高的计算精度,证明此方法的可靠性。忽略裂纹对感应电流和磁场的影响,建立超导涂层导体堆叠结构模型,基于临界态Bean模型,借助Abaqus数值求解并采用VCCT法后处理,讨论了超导涂层导体堆叠结构的断裂行为,得到不同磁化过程、裂纹长度、裂纹位置、基底厚度等情况下结构界面裂纹尖端应变能释放率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堆叠结构的安全稳定性设计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温超导体 磁隐形 力磁耦合 临界态模型 变分不等式 电磁体力 界面裂纹 虚拟裂纹闭合法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3
- 1.1 超导材料研究背景10-16
- 1.1.1 超导现象的发现及发展历程10-12
- 1.1.2 超导材料的分类12-14
- 1.1.3 高温超导体的应用14-16
-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16-21
- 1.2.1 电磁隐形行为研究现状与进展16-18
- 1.2.2 高温超导材料力学问题研究现状18-21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21-23
- 第二章 超导-铁磁结构的磁隐形行为23-33
- 2.1 基本原理23-25
- 2.1.1 Maxwell电磁理论23-24
- 2.1.2 临界态模型24-25
- 2.2 模型建立25-26
- 2.3 基本方程26-29
- 2.3.1 极坐标系下力磁耦合本构关系26-27
- 2.3.2 边界条件27-28
- 2.3.3 铁磁体磁导率推导28-29
- 2.4 静磁隐形效果分析29-32
- 2.4.1 均匀磁场下隐形29-30
- 2.4.2 非均匀磁场下隐形30-32
- 2.5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力学载荷下超导-铁磁结构的电磁行为33-45
- 3.1 基本方程33-35
- 3.2 力学载荷下简单超导-铁磁结构电磁响应35-37
- 3.2.1 建立模型35
- 3.2.2 模型分析35-36
- 3.2.3 磁化强度36-37
- 3.3 不同超导-铁磁结构下的临界电流密度37-44
- 3.3.1 Kim模型下临界电流密度计算37-38
- 3.3.2 F-S-F结构38-42
- 3.3.3 S-F结构42-44
- 3.4 本章小结44-45
- 第四章 含界面裂纹超导带材堆叠结构断裂特性45-63
- 4.1 断裂力学知识46-49
- 4.1.1 裂纹模式46
- 4.1.2 应变能释放率46-48
- 4.1.3 虚拟裂纹闭合法48-49
- 4.2 经典案例验证49-52
- 4.3 模型建立52-58
- 4.3.1 超导带材堆叠结构52-54
- 4.3.2 不同磁场下磁场强度和电流密度54-55
- 4.3.3 无裂纹时超导带材应力分析55-58
- 4.4 边缘裂纹分析58-61
- 4.4.1 应力分布58-59
- 4.4.2 不同条件下的应变能释放率59-61
- 4.5 本章小结61-63
- 第五章 结束语63-65
- 参考文献65-7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77-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贞礼;韩征和;;高温超导复杂产品国外近期应用态势及对我们的启示[J];新材料产业;2009年01期
2 张沂年;韩征和;;高温超导: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技术之一[J];新材料产业;2010年03期
3 李明丽;;培育创新科研团队 推动高温超导行业发展[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年05期
4 王兴五;1988年美国物理学年会重视高温超导[J];物理;1988年09期
5 邢旭;顾恩友;王锡绂;;高温超导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6 李福祯;中国国际夏季物理学校北京国际高温超导物理研讨会介绍[J];物理;1991年02期
7 郑树湘;欧洲高温超导开发计划[J];低温与超导;1992年02期
8 何建鄂,宋伯润;高温超导的一种配对机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9 路爱民 ,朱巧玲;无限风光在险峰——记张裕恒教授和他的高温超导研究组[J];教育与现代化;1992年03期
10 杨国桢,聂玉昕;《高温超导》书评[J];物理;199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信;谢毅立;;高温超导技术在国外军事装备中的应用综述[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2 林良真;;高温超导体及其电力应用研究[A];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CTEE'2001)论文集[C];2001年
3 秦晓梅;杨留响;李凤英;靳常青;;高温高压下无限层CaCuO_2的p型掺杂[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孙本哲;张影;李茂林;张炳森;何宁;祁阳;;La掺杂对Bi系高温超导体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王金星;;高温超导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陈彦斌;王涛;李申阳;;基于高温超导的遥感接收技术研究[A];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林良真;;超导电力技术发展动态与前景[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张国民;;高温超导储能技术[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9 栾广富;项立峥;黄定忠;王德丰;;高温超导电动机研制和试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金建勋;郑陆海;;基于LabVIEW的高温超导伏安特性测试系统[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祝福 通讯员 关雷 樊宇;包头高温超导产品生产线开工[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2 本报记者 贾婧;为高温超导应用护航[N];科技日报;2006年
3 莫文;掌握前沿技术 创造一流成果[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4 记者白茂槐;包头开建高温超导产品生产线[N];中国冶金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石珊珊 马亮;美国超导:高温超导技术商业化的领军者[N];机电商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佳星;从铜导线到高温超导[N];科技日报;2009年
7 刘东然;我国首个高温超导通信基地连续运行超3年[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8 学生记者 季耿 李荣沙 付东篱 吴婷婷;微波通信低功耗 高温超导送“福音”[N];新清华;2010年
9 见习记者 潘高颖;英纳超导:重点布局转向工业领域[N];上海证券报;2011年
10 记者 赵姝婧;我国高温超导应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新清华;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婧;不同外磁场中高温超导块材悬浮特性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郑s,
本文编号:860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86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