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纪地幔柱与地表系统演变
本文选题:大火成岩省 + 地幔柱 ; 参考:《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年03期
【摘要】: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二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的主要研究进展:(1)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于~259 Ma,持续时间小于1 Ma,是地幔柱头熔融的产物;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为多阶段喷发(~300,~290,280 Ma),持续时间超过20 Ma,是孕育地幔柱活动的产物。(2)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发现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上下地壳界面"消失"、下地壳增厚且具高波速特征、岩石圈地幔减薄,是地幔柱熔融产物在地壳不同深度底侵和内侵的结果。(3)完善了大火成岩省岩浆矿床的形成机理,构建了地幔柱成矿系统的基本框架,提出地幔柱结构、岩浆源区特征、结晶分异过程、硫化物饱和、地壳混染和岩浆侵位过程等是地幔柱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4)从相对和绝对时间角度确证了西伯利亚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分别对应于二叠纪末(PTB)和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GLB)生物灭绝事件;重建了华南二叠-三叠纪海水温度和p H值的演变历史,使甄别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直接诱因成为可能。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main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Permian mantle plume structure and surface system evolution": (1) the Emeishan great igneous province was formed at 259Maand lasted less than 1 Ma. it is the mantle. The product of columnar melting; The large igneous rock province of Tarim is a multi-stage eruption (290280 Ma) with a duration of more than 20 Ma,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mantle plume activity. (2) 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al interface of the Emeishan great igneous rock province has been found to be "disappeared" by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method, and the lower and lower crust has disappeared. The shell is thickened and characterized by high wave velocity.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thinning is the result of mantle plume melting products transgression and internal transgression at different depths of the crust. (3)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agmatic deposits in great igneous provinces is improv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mantle plume metallogenic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the mantle plume structure is proposed. Characteristics of magma source region, crystallization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sulphide saturation, Crustal mixing and magmatic emplacement are the key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antle plume mineralization. (4) it is confirmed that Siberia and Emeishan igneous provinces correspond to the late Permian (PTB) and Guadrop series-Le respectively from the angle of relative and absolute time. GLB extinction event;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Permian-Triassic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pH value in South China has been reconstructed,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end Permian biological extin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CB808900) 中国科学院先导B专项(XDB18000000)
【分类号】:P534.46;P54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登红;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对中国西南部的探讨[J];地学前缘;2001年03期
2 贺世杰,郭锋;地幔柱的识别和演化研究述评[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3 王登红,李建康,刘峰,陈振宇;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其找矿意义[J];地球学报;2004年05期
4 李建康,王登红;峨眉地幔柱动力学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J];地球学报;2004年05期
5 Gillian R. Foulger;地幔柱:为什么现在怀疑?[J];科学通报;2005年17期
6 徐义刚;何斌;黄小龙;罗震宇;朱丹;马金龙;邵辉;;地幔柱大辩论及如何验证地幔柱假说[J];地学前缘;2007年02期
7 童航寿;;华南地幔柱构造与成矿[J];铀矿地质;2010年02期
8 李东卓;;地幔柱形态,源区及构造理论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1年03期
9 李晖;朱貌贤;;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2年01期
10 李宏博;张招崇;李永生;汪云峰;;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讨论[J];地质论评;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业;石耀霖;杨晓松;;地幔柱柱尾结构及其对地幔柱演化的意义[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王登红;;关于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峨眉地幔柱与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C];2003年
3 李建康;;峨眉地幔柱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A];峨眉地幔柱与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C];2003年
4 雷建设;赵大鹏;李志雄;;海南地幔柱的新的成像结果[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登红;;地幔柱的识别及其在大规模成矿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童航寿;田建吉;;环太平洋极性超级地幔柱及其成矿效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程华冬;黄金水;;地幔底部化学层高生热率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黄金水;钟世杰;;地幔中的多尺度对流与板块模型的物理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招崇;周刚;王福生;柴凤梅;闫升好;;地幔柱型苦橄岩和弧型苦橄岩的特征比较[A];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陈建业;石耀霖;杨晓松;;地幔柱柱尾结构及其对地幔柱演化的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段歆涔;书写新的“地心游记”[N];中国矿业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宏博;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动力学:基性岩墙群、地球化学及沉积地层学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余星;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演化与深部地质作用[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晓青;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的地幔柱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林瑶;峨眉山苦橄岩岩石地球化学及流体组成对地幔柱岩浆来源的制约[D];兰州大学;2014年
3 裘碧波;藏东南措美残余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新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吕劲松;滇西北晚二叠世玄武岩成因及地幔柱岩浆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55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5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