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尖扎盆地晚中新世地层碳酸盐含量及其古环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32
【图文】: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1 研究区自然地理状况尖扎盆地位于西秦岭北缘与祁连山的交接部位,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山耦合系统中一个次级沉积盆地(图 2.1)。地理坐标在 35°39′20″~36°10′00″N,101°37′43″~102°08′40″E之间。盆地呈北西向菱形展布,盆地南北长约 87 km,东西宽约 48 km,总面积约为 1714km2[125, 126]。
图 2.2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尖扎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接黄土高原(图 2.2),位于青藏高原寒旱区、西北内陆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交汇地带(图 2.3),同时又处在东亚季风和西风环流的汇聚地带,属于气候极度敏感区域。尖扎盆地海拔 1960~4616m,为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地势,年平均降水量为 340~495mm,冬季降雨量很小,夏季降雨较为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 6 成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 1923mm,年平均温度为 8.3℃,最低、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 1 月和 7 月,全年日照时间较长,在 2468~2860h 之间[124]。
图 2.2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尖扎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接黄土高原(图 2.2),位于青藏高原寒旱区、西北内陆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交汇地带(图 2.3),同时又处在东亚季风和西风环流的汇聚地带,属于气候极度敏感区域。尖扎盆地海拔 1960~4616m,为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地势,年平均降水量为 340~495mm,冬季降雨量很小,夏季降雨较为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 6 成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 1923mm,年平均温度为 8.3℃,最低、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 1 月和 7 月,全年日照时间较长,在 2468~2860h 之间[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大文;张涛;张伟林;宋春晖;颜茂都;;柴西红沟子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山隆升的约束[J];第四纪研究;2016年04期
2 应红;宋春晖;鲍晶;冯盈;胡春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中中新世以来古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2016年04期
3 郑文俊;袁道阳;张培震;俞晶星;雷启云;王伟涛;郑德文;张会平;李新男;李传友;刘兴旺;;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转换与高原扩展[J];第四纪研究;2016年04期
4 李吉均;周尚哲;赵志军;张军;;论青藏运动主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10期
5 曾承;;湖泊化学碳酸盐与生物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差异的环境意义[J];盐湖研究;2015年02期
6 杨波;;X射线衍射在盐湖研究中的应用[J];盐湖研究;2014年04期
7 杨波;刘兴起;王永波;;湖泊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的XRD半定量分析[J];湖泊科学;2014年04期
8 曾蒙秀;宋友桂;安芷生;常宏;李越;;青海湖二郎剑钻孔的粘土矿物学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6期
9 梁莲姬;孙有斌;Christiaan J.Beets;宋友桂;;黄土中的碳酸盐矿物特征与化学风化[J];第四纪研究;2014年03期
10 曾蒙秀;宋友桂;;西风区昭苏黄土剖面中碳酸盐矿物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辨识[J];第四纪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佳;晚新生代天水盆地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D];兰州大学;2016年
2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何同;黄土高原晚中新世—上新世红粘土碳酸盐地球化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宋春晖;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高原构造隆升过程[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左俊;青藏高原东北缘尖扎盆地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D];长安大学;2016年
2 吴小斌;西宁、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与构造演化[D];兰州大学;2012年
3 刘彬;天水盆地沉积物记录的中新世气候演变[D];兰州大学;2010年
4 岳统波;甘肃西峰赵家川剖面凹凸棒石的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孙玉兵;西峰剖面夏季风替代性指标研究及古气候重建[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王勇;武都地区中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61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