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海尖扎盆地晚中新世地层碳酸盐含量及其古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9 03:15
【摘要】:尖扎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内陆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交汇地带,同时又处在东亚季风和西风环流的汇聚地带,属于气候极度敏感区域。盆地内部沉积了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构造活动和古环境信息。为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隆升、东亚季风形成演化以及亚洲内陆干旱化之间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本文以青海省尖扎县城西,时间跨度为11.80~5.80 Ma的加让剖面沉积序列为主要研究对象,剖面主要以风尘红黏土沉积为主,但发生过多次沉积微相变化,其间夹杂着短暂的湖相及河流相沉积,红黏土中主要的碳酸盐矿物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选取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变化来反映尖扎盆地自晚中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化,通过对红黏土中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的实验测定,将其与剖面沉积物磁化率和粒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获得尖扎盆地在约11.80~5.80 Ma期间所反映的东亚季风的演化及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尖扎盆地与周边盆地的地层对比以及对加让剖面的岩性和地层观察,将尖扎盆地晚中新世沉积地层划分为下东山组和加让组。尖扎盆地加让剖面主要以风尘红黏土堆积为主体,其间夹杂着短暂的湖相及河流相沉积。通过野外对尖扎盆地加让剖面的岩性变化特征的观察,并结合室内粒度分析将该剖面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风尘红黏土堆积、浅湖相和风尘红黏土交替沉积、风尘红黏土堆积并夹有多个冲洪积薄层、河流相沉积4个沉积阶段。(2)尖扎盆地加让剖面沉积物中碳酸盐矿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红黏土中方解石的含量与次生方解石的含量相近,其含量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该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方解石含量越低表示风化淋滤和成壤作用加强,降水增多,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风增强;反之则表示风化淋滤和成壤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寒冷干燥,冬季风增强。根据方解石含量以及磁化率变化曲线的对比可将加让剖面约11.80~5.80 Ma沉积序列划分为以下4个气候阶段:约11.80~9.80 Ma气候干冷期;约9.80~8.57 Ma气候暖湿期;约8.57~6.15Ma气候暖润期及约6.15~5.80 Ma气候干冷期。(3)加让剖面中白云石主要是由源区携带而来,其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源区环境的变化,白云石含量在约10~8 Ma显著增加,可能是由于这一时期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盆地周缘山脉风化剥蚀加快,近源物质增多所致。在约8.57 Ma沉积物方解石含量和磁化率急剧变化,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夏季风明显加强,约7.20 Ma之后,夏季风的变化受到高原隆升、全球变冷和北极冰盖扩张的综合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32
【图文】:

地理位置,盆地,西秦岭北缘,盆山耦合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1 研究区自然地理状况尖扎盆地位于西秦岭北缘与祁连山的交接部位,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山耦合系统中一个次级沉积盆地(图 2.1)。地理坐标在 35°39′20″~36°10′00″N,101°37′43″~102°08′40″E之间。盆地呈北西向菱形展布,盆地南北长约 87 km,东西宽约 48 km,总面积约为 1714km2[125, 126]。

地带,盆地,东部季风区,夏季降雨


图 2.2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尖扎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接黄土高原(图 2.2),位于青藏高原寒旱区、西北内陆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交汇地带(图 2.3),同时又处在东亚季风和西风环流的汇聚地带,属于气候极度敏感区域。尖扎盆地海拔 1960~4616m,为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地势,年平均降水量为 340~495mm,冬季降雨量很小,夏季降雨较为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 6 成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 1923mm,年平均温度为 8.3℃,最低、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 1 月和 7 月,全年日照时间较长,在 2468~2860h 之间[124]。

分布图,季风,分布图


图 2.2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尖扎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接黄土高原(图 2.2),位于青藏高原寒旱区、西北内陆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交汇地带(图 2.3),同时又处在东亚季风和西风环流的汇聚地带,属于气候极度敏感区域。尖扎盆地海拔 1960~4616m,为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地势,年平均降水量为 340~495mm,冬季降雨量很小,夏季降雨较为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 6 成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 1923mm,年平均温度为 8.3℃,最低、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 1 月和 7 月,全年日照时间较长,在 2468~2860h 之间[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大文;张涛;张伟林;宋春晖;颜茂都;;柴西红沟子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山隆升的约束[J];第四纪研究;2016年04期

2 应红;宋春晖;鲍晶;冯盈;胡春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中中新世以来古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2016年04期

3 郑文俊;袁道阳;张培震;俞晶星;雷启云;王伟涛;郑德文;张会平;李新男;李传友;刘兴旺;;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转换与高原扩展[J];第四纪研究;2016年04期

4 李吉均;周尚哲;赵志军;张军;;论青藏运动主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10期

5 曾承;;湖泊化学碳酸盐与生物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差异的环境意义[J];盐湖研究;2015年02期

6 杨波;;X射线衍射在盐湖研究中的应用[J];盐湖研究;2014年04期

7 杨波;刘兴起;王永波;;湖泊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的XRD半定量分析[J];湖泊科学;2014年04期

8 曾蒙秀;宋友桂;安芷生;常宏;李越;;青海湖二郎剑钻孔的粘土矿物学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6期

9 梁莲姬;孙有斌;Christiaan J.Beets;宋友桂;;黄土中的碳酸盐矿物特征与化学风化[J];第四纪研究;2014年03期

10 曾蒙秀;宋友桂;;西风区昭苏黄土剖面中碳酸盐矿物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辨识[J];第四纪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佳;晚新生代天水盆地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D];兰州大学;2016年

2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何同;黄土高原晚中新世—上新世红粘土碳酸盐地球化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宋春晖;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高原构造隆升过程[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左俊;青藏高原东北缘尖扎盆地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D];长安大学;2016年

2 吴小斌;西宁、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与构造演化[D];兰州大学;2012年

3 刘彬;天水盆地沉积物记录的中新世气候演变[D];兰州大学;2010年

4 岳统波;甘肃西峰赵家川剖面凹凸棒石的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孙玉兵;西峰剖面夏季风替代性指标研究及古气候重建[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王勇;武都地区中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61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1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b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