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川南地区观斗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9 23:02
【摘要】:观斗山构造处于四川盆地川东南褶皱构造带与川中隆起带南段的过渡部位,位于华蓥山断裂带西侧,同时受到川中硬性地块与华蓥山断裂带的共同影响。川南地区观斗山构造是川南帚状构造带西南边部典型的北东向褶皱,一直以来人们对观斗山构造所做的研究较薄弱,且多为地表地质特征研究,对其成因和演化并没有展开具体研究。本文从全球构造活动论的观点出发,以二维地震剖面解释与钻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等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通过平衡剖面技术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手段,对观斗山构造的特征和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符合实际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的构造地质认识,分析了研究区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与构造演化史,取得认识如下:(1)几何学特征:观斗山构造垂向上存在三套滑脱层,具有分层变形的特征。从下至上可分为三个变形层,下变形层为基底-震旦系,沿基底与盖层分界面附近滑脱形成的断层滑脱褶皱;中变形层为寒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沿中下寒武统滑脱层滑脱冲断形成断层,其后反向断层出现,两个断层围限成冲起构造,断层消失于嘉陵江组滑脱层中;上变形层为嘉陵江组至地表,沿嘉陵江组滑脱层滑脱形成的突破至地表的逆断层。(2)运动学特征:观斗山构造以中下寒武统主滑脱层为界,上下地层位移缩短量存在明显差距。滑脱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整体的构造变形变位特征与强度,吸收了一定的构造变形量与变位量,使上下构造特征产生明显差异。从北往南滑脱层对上覆地层的控制逐渐加强。对盖层整体而言从北往南,整体变形减弱。每条测线从下至上地层缩短量普遍增大,推测为上部地层经历的构造运动次数与强度较大,而盖层整体卷入的变形次数较少及中下寒武统主滑脱层存在导致深部变形微弱的缘故。(3)动力学特征:观斗山构造为中晚三叠世受到南东-北西向双向挤压力的作用沿中下寒武统滑脱层滑脱形成由背冲断层围限的冲起构造。(4)构造演化史:观斗山构造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受印支期北西-南东向的挤压沿中下寒武统软弱层滑脱形成断层,其后反向断层出现,构成冲起构造,为观斗山构造中最突出特征;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沿基底与盖层滑脱面形成断层滑脱褶皱,上部地层变形加强;新近纪,再次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沿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膏盐岩滑脱出现逆冲断层突破至地表;而后继续受喜马拉雅期的影响,盖层普遍发生变形加强与强烈隆升剥蚀;至今地表观斗山构造核部剥蚀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两翼为侏罗系地层。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42
【图文】:

构造纲要图,川东


据及意义东北侧的观斗山构造(图 1-1)位于川东构造区与川端,处于川中隆起带与川东高陡褶皱区的过渡地带并受其影响的背斜之一,是帚状构造向西南延伸的东向构造。在前人研究中认为观斗山构造几何学特造形态和它内部与附近发育的部分断层规模不一致斗山构造的形成而发育的,但是并未说明断层与褶皱造经过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但是只有一期南东-北用,形成了纵弯褶皱(李乐,2004)39,但是川南北的说法,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贾小乐,2016;赵向构造的观斗山构造是否为一期构造运动形成,还造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及构造演化史的研究,能程。

四川盆地,出露,川东


成都理工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及川东高陡褶皱区;从地貌角度来说,盆地内部也是以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为三部分,分别为盆西平原地貌、盆中丘陵地貌及盆东山地地貌;从现今地露地层角度来说,盆地也是大致以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主要出露白垩系与第四系地层,川中主要出露侏罗系地层,川东主要出露三一般为背斜核部与向斜翼部出露)与侏罗系地层(一般为向斜核部与背斜出露)。综上,盆地采用三分方案,是现在比较认可的划分方案,本文采用发 等(2011)591的分类方案,其划分方案相对完整,总结了前人的划分方法构造单元划分如图 2-2 所示。他主要以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田的分布特征为,将四川盆地分为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和九个三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川东高陡区、川中隆起带、川西坳陷三个二级构造单元,每个二级构造单元又划分为南、北三段。

基底岩性,基岩埋深,四川盆地,盆地


第 2 章 区域地质背景杂岩体,构成了盆地中部变质程度高、硬化强度大的硬性基底隆起带。盆地的东南部与西北部整体的磁场特征均为两个弱的磁场区,具体来说盆地西北部为降低的负异常区,东南部为负异常区。盆地西北部整体与黄水河群岩性相当,北段部分基底可能与米仓山及大巴山地区的火地垭群岩性相当,南段部分可能和峨边群开建桥组、苏雄组的火山岩系岩性相当。盆地东南部基底主要与板溪群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岩性相当。前述基底分带说明盆地内北东向展布的基底存在不均一的硬化,由此影响了盆地后期的构造沉积演化格局。盆地中部由于基底硬度大、稳定性强且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导致盖层厚度较薄,基底埋藏深度约 3-8km;盆地内东南与西北地区基底塑性较强且地质历史时期相对处于低处,地层的沉积厚度较大,基底埋深为8-11km。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会文;王春阳;王智斌;程晓敢;杜志利;师骏;陈汉林;李康;;基底滑脱层分布对褶皱冲断带变形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以塔西南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带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4期

2 王彤达;戴俊生;张继标;张振;陈红磊;商琳;;差异升降运动的物理模拟及其对黄珏南地区构造解释[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1年04期

3 何登发;李德生;张国伟;赵路子;樊春;鲁人齐;文竹;;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地质科学;2011年03期

4 赵仕俊;李晓东;;地质构造常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J];石油仪器;2010年06期

5 丁文龙;何登发;张金川;樊春;;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技术与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08期

6 杨蓉;尊珠桑姆;许长海;周祖翼;;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断裂滑动分析与古应力重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4期

7 郭安林;程顺有;张朝锋;李广;谷华;葛菲;张琳;;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刘启明;;观斗山隧道瓦斯地段施工技术研究[J];四川建材;2009年03期

9 黄香春;王鹰;;四川省宜宾某公路观斗山隧道断裂成因及构造应力场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2期

10 雍自权;刘庆松;李倩;;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J];天然气工业;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龙伟;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构造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2 林良彪;川东二叠纪层序充填与沉积物分布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丁啸;大庆长垣构造演化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2 何龙;龙门山北段唐王寨向斜构造特征及其物理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哲;川东南綦江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苏有财;观斗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稳定性分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庞崇友;蜀南西部地区嘉陵江组天然气的运移与聚集条件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李乐;川南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构造解析[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2763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3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4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