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龙门山断层地震周期行为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11:18
  龙门山断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西南地区一个典型的大型逆冲断裂带,与成都平原交界分布。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地震之后,有关青藏高原变形机制等相关动力学科学问题,成为受到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依据汶川地震前后在龙门山断层附近所累积的丰富的GPS观测、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构造物理实验结果和龙门山断层地震复发周期研究成果,对模型几何结构、介质参数和断层几何以及断层面摩擦系数进行了约束。调研了国内外龙门山地区有关岩石圈介质结构的研究现状,给出本模型介质参数的可调节范围。考虑重力条件,利用在龙门山断层附近观测的GPS数据给出模型边界条件,断层面遵循速率—状态相依的摩擦本构关系,建立二维黏弹性—弹塑性有限元动力学模型,并进一步模拟了龙门山断层上大震准周期复发行为、分析了断层上地震孕育位置、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应力应变场演化特征,论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铲形逆冲断层上的地震复发行为是准周期行为;(2)龙门山断层最大库仑应力位于断层1720km深处,应力长期积累和同震释放都住此深度达到最大,说明地震会在此处孕育、发动...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龙门山断层地震周期行为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龙门山断裂带构造背景图

二维,模拟结果,下地壳层,黏性


、 为 = 处 、 方向的流动速率,T为地貌高度, 为地加速度, 、 、 、 、 分别为 、 方向的一阶、二厚度。对上下地壳流动方程式进行两边积分, 方向进行叠加,得的变化情况: = ( ) ( ) ( ) ( ) 面式(5)中,有 3 个变量参数用来约束二维黏性地壳模型的厚度 b、上地壳均匀分布的黏性系数 、衰减系数 。另外一地壳厚度 ,其中 为初始下地壳层厚度。简化模型,研究过程中假定印度板块岩石圈向北俯冲到欧亚板/yr,并且初步假定模型下地壳层厚度 = 。现在仅考虑量(b、 、 )分别对青藏高原高度及坡度的影响。

剖面图,四川盆地,黏性,系数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论文表 1 不同地壳层表征岩石及其参数e representation of diffenerent layers of rocks with (MP ) n E (д 1.995 10-4 Ё 3.8 10-2 Ё 岩 8.0 10-2 1.0 104 2.0 103 方面,Zhu et al. (2006)将拉格朗日算法和最大剪切应变速率可作为等效黏滞系数条件下,即可得到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粘弹性数值模拟龙门山断裂带应力积累及大震复发周期[J]. 柳畅,朱伯靖,石耀霖.  地质学报. 2012(01)
[2]2010年玉树地震震前甘孜-玉树断裂形变场分析[J]. 王阎昭,王敏,沈正康,葛伟鹏,王康,王凡,孙建宝.  地震地质. 2011(03)
[3]铲形逆冲断层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启示[J]. 陶玮,胡才博,万永革,沈正康,王康.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5)
[4]2008年汶川MS8.0地震多断裂破裂的近地表同震滑移及滑移分解[J]. 陈桂华,徐锡伟,于贵华,安艳芬,袁仁茂,郭婷婷,高翔,杨虎,谭锡斌.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5)
[5]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J]. 张培震,闻学泽,徐锡伟,甘卫军,王敏,沈正康,王庆良,黄媛,郑勇,李小军,张竹琪,马胜利,冉勇康,刘启元,丁志峰,吴建平.  科学通报. 2009(07)
[6]汶川Ms8.0地震: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J]. 刘启元,李昱,陈九辉,郭飚,李顺成,王峻,张绪奇,齐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2)
[7]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J]. 朱守彪,张培震.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2)
[8]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的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J]. 闻学泽,张培震,杜方,龙锋.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2)
[9]汶川Ms 8.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J]. 陈九辉,刘启元,李顺成,郭飚,李昱,王峻,齐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2)
[10]汶川地震区的流变结构与发震高角度逆断层滑动的力学条件[J]. 周永胜,何昌荣.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2)



本文编号:3068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068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a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