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东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

发布时间:2021-07-14 02:22
  利用从IRIS上下载的青藏高原东北缘238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喜马拉雅一期350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采用剪切波分裂方法,获取各个台站下方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φ)和分裂时差(δt),从而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东南缘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北部,快波方向为NNW-SSE,明显不同于GPS测量得到的近NE-SW的地表位移场方向,延迟时间平均~0.85 s;羌塘块体以及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西部,快波方向呈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并且与GPS测量得到的地表位移场方向一致,延迟时间平均为~1.24 s;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块体南部的交界处,快波方向呈现无序分布,与GPS方向表现出不一致的分布,延迟时间平均~1.08 s;川滇块体北部,快波方向近似N-S方向,与GPS测量得到的地表位移场方向相同,平均延迟时间为~0.925 s;位于北纬26°以南的川滇块体南部,快波方向近E-W方向分布,明显不同于GPS地表位移场方向,平均延迟时间~1.065 s。综合分析推测,羌塘块体、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西部以及川... 

【文章来源】:地震工程学报. 2020,4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东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


本研究所用地震事件的分布图

分布图,青藏高原,研究所,事件


青藏高原东北缘分裂结果

青藏高原,昆仑,祁连,塔里木


我们将Wüstefeld等[55]和Becker等[58]搜集的全球SKS波分裂数据库在青藏东北缘、东南缘内每个台站的SKS波单个事件分裂参数和平均分裂参数,与我们得到的SKS波分裂参数进行了比对。整体来看,在相近台站位置上,本文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性较好。由于本文台站间距更加密集,使得结果在部分区域更为丰富,可以体现更多的细节信息(图7)。在青藏高原的东北缘,我们每个台站单个事件得到的分裂结果明显多于前人。结果显示,a区φ沿着断裂走向、b区φ自西向东顺时针旋转,与前人结果较为一致[55];c区的部分结果存在差异,推测与分裂评判标准、结果数量较少以及交汇处复杂活跃的地质构造有关。在塔里木块体与昆仑—祁连褶皱带的交汇处,φ与该区域断裂走向相同,与Herquel等[59]在柴达木块体和塔里木块体的观测相似。在祁连块体西侧及其与阿拉善块体的交界处,平均φ为NW-SE、NWW-SEE,大致平行于区内主要断裂(例如昆仑断裂)和造山带(例如祁连、昆仑造山带)的走向,与先前观测相一致[59-6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各向异性的构造含义[J]. 郭桂红,张智,程建武,董治平,闫建萍,马亚维.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2]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J].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尤惠川,楼海,邵翠茹.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5)
[3]青藏高原东缘地应变演化特征[J]. 姜永涛,张永志,吴然,王帅.  地震工程学报. 2015(01)
[4]中国大陆上地幔各向异性和壳幔变形模式[J]. 王椿镛,常利军,丁志峰,刘琼林,廖武林,Lucy M FLESCH.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1)
[5]云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意义[J]. 孙长青,雷建设,李聪,张广伟,查小惠,李飞.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6]柴达木—祁连山地块内部震间上地壳块体运动特征与变形模式研究[J]. 葛伟鹏,王敏,沈正康,袁道阳,郑文俊.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9)
[7]扬子克拉通西缘1.73Ga非造山型花岗斑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王子正,郭阳,杨斌,王生伟,孙晓明,侯林,周邦国,廖震文.  地质学报. 2013(07)
[8]地震学百科知识(五)——地震各向异性[J]. 张忠杰,许忠淮.  国际地震动态. 2013(06)
[9]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自SKS、PKS和SKKS震相分裂的证据[J]. 王琼,高原,石玉涛,吴晶.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3)
[10]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厚度与上地幔各向异性[J]. 张洪双,滕吉文,田小波,张中杰,高锐.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中国西南地区的接收函数和面波层析成像研究[D]. 王未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4



本文编号:3283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283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5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