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云南金顶铅锌矿二元结构的地球化学证据

发布时间:2017-07-06 22:11

  本文关键词:云南金顶铅锌矿二元结构的地球化学证据


  更多相关文章: 金顶铅锌矿 二元结构 成因机制


【摘要】:云南金顶铅锌矿床位于西南三江褶皱系南段兰坪中新生代盆地的北部,属于处在澜沧江与金沙江-哀牢山2个构造带之间的昌都-思茅微板块。本文在对金顶铅锌矿床架崖山和北厂砂岩露天采场主要控矿构造、赋矿围岩、容矿岩石及矿石(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展开了系统的野外考察和室内测试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岩石地球化学、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并最终探讨了该矿床的成因机制并划分了矿床的二元结构。金顶铅锌矿具有二元结构。二元地层结构:原地系统和外来系统;二元容矿岩石:灰岩角砾岩型和砂岩型矿石;二元矿体结构:层状、似层状、板状和脉状、囊状、柱状等;二元矿石结构构造:准同生沉积的化学或生物结构构造和交代破裂、充填和交代结构构造为代表的后生结构构造。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闪锌矿S/Zn=0.947~1.062,平均值为1,基本达到平衡。黄铁矿S/Fe=1.86~2.056,平均1.958,黄铁矿呈贫硫特点;成矿流体基本不含高温成矿元素,代表成矿环境的中低温特点。微量元素主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了明显的Eu的正异常,;δCe=0.45~0.86,平均0.74,黄铁矿Co/Ni比值落在了热液黄铁矿区域,说明成矿阶段形成于还原环境,经历了后期热液改造的过程。硫同位素研究表明硫的来源主要是三叠系的膏盐硫,可能有幔源硫的参与。大部分H2S来自于BSR作用,少部分产生于TSR作用。成矿流体的锶同位素比值不仅高于石膏,还高于全球同时期碳酸盐岩的Sr同位素比值,代表了成矿流体与其他地层高锶同位素比值流体发生混合。碳氧同位素指示方解石中的CO32-主要来自沉积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或沉积有机物质的氧化作用和脱羧基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盆地卤水混合深部流体的特征。闪锌矿均一温度115~380℃范围内,主要集中在120~210℃。盐度4%~26%Na Cleqv,呈现“双峰式”特点,主要集中于4%~10%Na Cleqv、12%~20%Na Cleqv,在闪锌矿均一温度-盐度散点图上,闪锌矿主要落在了典型MVT型矿床、盆地卤水系统和其与大气降水混合的范围内。天青石均一温度80~400℃范围内,峰值出现“双峰式”特点,主要集中在120~180℃、230~350℃之间。盐度范围在1%~18%Na Cleqv,主要集中于8%~16%Na Cleqv。方解石均一温度范围在80~380℃范围内,峰值出现“双峰式”特点,主要集中在80~140℃、180~300℃之间。盐度范围在1%~19%Na Cleqv,呈现“双峰式”特点,主要集中于3%~5%Na Cleqv、11%~17%Na Cleqv两个范围内。综合地质构造和成矿年代学认识认为,金顶铅锌矿晚三叠纪第一期成矿流体为低温高盐度性质,BSR作用普遍发生。底辟作用使成矿环境由封闭转向开放,TSR作用主导产生H2S,成矿热液交代充填角砾形成灰岩角砾岩型矿石,成矿热液沿着角砾岩筒上升在砂岩中弥散开来,交代溶蚀碎屑石英、长石,充填在裂隙中形成砂岩型矿石。
【关键词】:金顶铅锌矿 二元结构 成因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11-16
  • 1.1.1 成矿物质来源11-13
  • 1.1.2 成矿流体性质13-15
  • 1.1.3 矿化机制15
  • 1.1.4 矿床成因类型15
  • 1.1.5 存在问题15-16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16-17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17-18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18-19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19-26
  • 2.1 地理位置19-20
  • 2.2 地层20-21
  • 2.2.1 中生界20
  • 2.2.2 新生界20-21
  • 2.3 构造21-23
  • 2.3.1 澜沧江断裂带22
  • 2.3.2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22
  • 2.3.3 中轴断裂带22-23
  • 2.4 岩浆岩23
  • 2.5 区域矿产分布23-26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26-37
  • 3.1 二元地层结构26-29
  • 3.2 二元容矿岩石29-32
  • 3.3 二元矿体结构32-33
  • 3.4 二元矿石结构构造33-37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37-49
  • 4.1 样品的选取与方法37
  • 4.2 元素地球化学37-41
  • 4.2.1 电子探针成分分析37-38
  • 4.2.2 微量稀土元素特征38-41
  • 4.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41-47
  • 4.3.1 硫同位素特征41-44
  • 4.3.2 锶同位素特征44-46
  • 4.3.3 碳氧同位素特征46-47
  • 4.4 成矿年代47-49
  • 第5章 成矿流体性质研究49-54
  • 5.1 样品实验方法49
  • 5.2 样品制备49
  • 5.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49-51
  • 5.4 流体显温测温与盐度51-54
  • 5.4.1 闪锌矿51-52
  • 5.4.2 天青石52
  • 5.4.3 方解石52-54
  • 第6章 成矿过程推断54-56
  • 6.1 构造演化54
  • 6.2 物质来源和流体特征54-55
  • 6.3 金属矿化机制55-56
  • 第7章 结论56-58
  • 7.1 取得的认识56-57
  •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4
  • 附录 164-66
  • 附录 266-68
  • 附录 3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永文,,孙世雄;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方铅矿溶解实验及紫外吸收光谱特征[J];矿物岩石;1994年02期

2 赵兴元;云南金顶铅锌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科学;1989年05期

3 牟传龙,余谦;金顶铅锌矿床相关地质问题及成因探讨[J];矿物岩石;2004年01期

4 付修根,庞艳春;金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世界地质;2004年03期

5 付修根;林丽;庞艳春;朱利东;王新利;;云南金顶铅锌矿床中的有机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6 赵兴元;;兰坪金顶铅锌矿床铅源探讨[J];云南地质;1990年01期

7 王江海;常向阳;;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新的喷流成因机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3年04期

8 李小明,谭凯旋,龚文君,龚革联;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金顶铅锌矿成矿时代[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年03期

9 常象春,张金亮;金顶铅锌矿区中原油地化特征及其意义[J];特种油气藏;2003年05期

10 李航;叶霖;肖唐付;潘自平;何立斌;孙嘉龙;宁增平;彭景权;;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区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J];矿物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永永;毕献武;武丽艳;冯彩霞;邹志超;;滇西北兰坪金顶铅锌矿不同矿化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叶霖;潘自平;程增涛;刘铁庚;;云南金顶铅锌矿床中镉分布特征初步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家勇;金顶铅锌矿地球物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颖辉;云南金顶铅锌矿床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马莉;云南金顶铅锌矿二元结构的地球化学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姜凯;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床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付修根;金顶铅锌矿床的有机成矿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5 张萌;滇西北兰坪金顶铅锌矿有机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高炳宇;滇西北金顶铅锌矿床有机质及Re-Os法测年[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李彬;兰坪金顶铅锌矿区古地质流体特征及其演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27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27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8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