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陆西凹陷构造及演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22:05

  本文关键词:陆西凹陷构造及演化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凹陷 构造 构造体系演化 陆西凹陷 平衡剖面技术


【摘要】:凹陷,大型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隆起和坳陷内进一步划分出的次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与其对应的正向构造单元是凸起。构造,是指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构造体系演化,是指从时间的角度探讨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本文在搭建陆西凹陷层序格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特征开展了研究,陆西凹陷发育一级断裂-西绍根断裂,控制了整个凹陷的形成和演化;2条二级断裂(包括包日温都断裂、包24井南断裂)控制了凹陷的断裂展布,依次将凹陷划分为5个二级构造带。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把陆西凹陷演化过程分为初始断陷、张裂深陷、稳定下沉和回返萎缩4个期次,陆西凹陷历经4个期次演化,最终形成现今构造格局。通过分析陆西凹陷钻井及油藏形成规律,可以看出凹陷的构造及演化对油藏的形成起着重要控制作用。
【关键词】:凹陷 构造 构造体系演化 陆西凹陷 平衡剖面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12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12-15
  • 1.1 区域构造背景12
  • 1.2 外部主要构造带12-13
  • 1.3 内部主要构造带13-15
  • 第二章 层序地层特征15-26
  • 2.1 层序地层分析思路与方法15-19
  • 2.1.1 层序界面类型及特征15-16
  • 2.1.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16-19
  • 2.2 层序地层格架及层序内部沉积体系19-26
  • 2.2.1 地层岩性组合特征19
  • 2.2.2 层序格架建立及体系域划分19-23
  • 2.2.3 体系域沉积体系研究23-26
  • 第三章 构造特征研究26-38
  • 3.1 断裂体系类型及构造样式27-33
  • 3.1.1 断裂类型27-30
  • 3.1.2 构造样式30-33
  • 3.2 断层分级33-34
  • 3.3 断裂形成与分布规律34-35
  • 3.4 构造单元及特征35-38
  • 3.4.1 构造单元划分35
  • 3.4.2 各构造单元基本特征35-38
  • 第四章 构造演化分析38-42
  • 4.1 构造运动的分期特征39-40
  • 4.1.l 初始断陷期(义县组-九下段沉积时期)39-40
  • 4.1.2 张裂深陷期(九上段沉积时期)40
  • 4.1.3 稳定下沉期(沙海沉积期)40
  • 4.1.4 回返萎缩期(阜新沉积期)40
  • 4.2 构造迁移的特征40-42
  • 第五章 构造对沉积体系及油藏的控制作用42-51
  • 5.1 构造演化与沉积体系42-45
  • 5.1.1 沉积体系特征42-43
  • 5.1.2 沉积相展布特征43
  • 5.1.3 构造演化与沉积体系43-45
  • 5.2 构造演化与油藏分布规律45-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5
  • 作者简介55-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构造地质名词小组初步建议[J];地质论评;1965年S1期

2 ;理论与应用构造地质研讨会(1988—1989)开展情况[J];现代地质;1990年01期

3 ;构造地质研讨会(1990—1991)开展情况[J];现代地质;1992年01期

4 马杏垣;中国构造地质学的回顾与展望——庆祝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开幕词[J];地质论评;1995年05期

5 喻明新;我校构造地质学科获准设置国家第一批特聘教授岗位[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6 喻明新;高山博士被聘为我校构造地质学科特聘教授[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7 万兰荪;;全国第一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筹备委员会已经组成[J];地质论评;1964年03期

8 李四光;;关于改进构造地质工作的几点意见[J];地质论评;1965年04期

9 李文范;;第一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J];科学通报;1965年05期

10 姚彦之;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在京召开[J];地震地质;197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长厚;;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前景[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一——“十五”地质行业各部门地质与找矿成果综述[C];2006年

2 孙岩;舒良树;陆现彩;郭断春;朱文斌;;破裂剪切面纳米级变形的探究厘定及其构造理念初议[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出版物[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4中英文合订本)[C];1984年

4 刘宏兵;熊绍柏;于桂生;;藏北高原西部地壳浅层速度结构及构造地质含义[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孙爱群;牛树银;杨秋荣;陈超;王春光;;创建地质构造园地 架设科研教学桥梁[A];和谐社会与地质教育质量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吕古贤;郭涛;舒斌;刘杜娟;夏林;;玲珑金矿田和焦家金矿田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艾海平;把构造、岩石、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江其勤;对南方构造提出新认识[N];中国石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玉贵;构造煤演化与力化学作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2 陈宁华;基于CORONA影像的构造定量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朝印;基于遥感影像的新疆西天山地区构造及岩性信息提取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师源凰;基于DEM的地表水系密度空间分异及其对构造等的响应[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俊斌;陆西凹陷构造及演化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毛磊;基于地质图的蓄水构造自动识别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妍;内蒙古构造地质遗迹特征及其科学价值[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瑞清;西昆仑山前皮牙曼构造中新世以来变形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许亚坤;构造煤的微观和超微观结构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荆雯;甲烷在构造煤中吸附和扩散的分子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宋文龙;太原西山煤田冶峪块体构造的形态学及运动学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10 简高明;四川盆地大邑构造的构造建模与构造解释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58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58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c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