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洱源地区早三叠世双峰式火山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11:10
本文关键词:滇西洱源地区早三叠世双峰式火山岩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峰式火山岩 构造意义 锆石U-Pb年龄 洱源 滇西
【摘要】:洱源地区位于甘孜-理塘结合带南部的末端,分布于洱源县城西,罗平山东坡及大南积等地,为一套由片理化的变质流纹岩、绿泥阳起片岩、云母片岩、结晶灰岩、结晶白云岩等组成的浅变质岩系。本文以洱源地区的双峰式火山岩作为研究主体,利用岩石主微量数据分析了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利用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技术获得其成岩年龄。结合前人关于洱源地区双峰式该地区双峰式火山岩的研究资料,探讨了洱源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与构造特征。(1)主量元素特征为,A1203较介于0.428~27.24,碱(K2O+Na2O=0.49~9.02。由TAS图解和Zr/TiO2-SiO2可以看出在构造变形强烈地区,火山岩中的碱质(包括Si02等活性组份)可以被较多的排除到变质流体中形成长英质脉体。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存在指示其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2)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酸性火山岩稀土总量ΣREE值的范围为36.73~620.39,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系数(La/Yb)N为4.31到11.49之间,平均值为7.034。(La/Sm)N为2.1到5.23之间,轻稀土分馏不明显,(Gd/Yb)N为0.76到2.23之间,重稀土的分馏不明显,δEu值为0.32到0.79之间,岩石的铀负异常较强,这说明了源区有斜长石残留。基性火山岩稀土总量∑REE偏低,值得范围为38到166.07之间;轻稀土元素具有富集的右倾特征,而且轻稀土元素富集,同时轻、重稀土间存在较强的分馏作用,分馏系数(La/Yb)N为2.14到9.27,轻稀土元素的内部发生了一定的分馏作用,(La/Sm)N值为1.34到2.84,重稀土则分馏较弱(Gd/Yb)N为1.42到2.66,负Eu异常不明显8Eu为0.82到1.29。(3)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研究区酸性火山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的曲线分布形式相似,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和LREE相对富集,Ba、Sr出现强烈的负异常。火山岩Sr的亏损说明斜长石作为熔融残留相或结晶分离相的存在。P、Ti的亏损跟钛铁矿、磷灰石的分离结晶关系密切。岩石的Rb/Sr比值较高为2.11到14.72,平均值为9.61。其中洱源地区的基性火山岩的微量元素表现为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的曲线的分布特征相似,它们都表现为有LIEE相对富集的特征,并且HREE相对亏损,都亏损高厂强元素Nb和Ta。由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可看出研究区的双峰式火山岩的两个端员并非同源。(4)在Zr/Y-Zr图解上落入板内玄武岩区及其附近,Yb-Ta图解中花岗岩也大部分落入板内花岗岩区内,表明其为大陆板内玄武岩。(5)利用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的年龄数据为246.5±1.9Ma,推测该地区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中生代的早-中三叠世。结合区域上中生代火山岩的空间展布特征,洱源地区中生代三叠系双峰式火山岩经喜马拉雅期的挤压构造和伸展,具强烈的糜棱岩化作用和热液叠加,是研究西南三江缝合带和伸展的窗口。
【关键词】:双峰式火山岩 构造意义 锆石U-Pb年龄 洱源 滇西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88.1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选题的背景12
- 1.2 项目依托12-13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13-18
- 1.3.1 研究现状13-17
- 1.3.2 洱源双峰式火山岩的研究意义17-18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18-19
- 1.4.1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8-19
- 1.5 分析方法与完成的工作量19-21
- 1.5.1 岩石薄片观察19
- 1.5.2 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19
- 1.5.3 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19-20
- 1.5.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20-21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21-31
-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21-22
- 2.2 区域地质背景22-31
- 2.2.1 扬子地台西缘26-27
- 2.2.2 甘孜理塘缝合带27
- 2.2.3 中咱地块27
- 2.2.4 金沙江-红河断裂(洱海-红河断裂)27-28
- 2.2.5 金沙江-哀牢山蛇绿岩带28
- 2.2.6 罗平山-点苍山逆冲推覆基底28-29
- 2.2.7 黑惠江断裂29-30
- 2.2.8 兰坪盆地30-31
- 第三章 洱源地区地质特征31-37
- 3.1 概述31
- 3.3 地层31-35
- 3.4 地质发展历史35-37
- 第四章 洱源双峰式火山岩样品特征与岩相学37-46
- 4.1 野外特征37-41
- 4.2 显微镜下观察特征41-46
- 4.2.1 酸性火山岩41-43
- 4.2.2 变基性火山岩43-46
- 第五章 洱源双峰式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46-54
- 5.1 分析方法与测试结果46-50
- 5.2 主量元素特征50-51
- 5.2.1 岩石类型划分50-51
- 5.2.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51
- 5.2.3 岩石中碱质(活动性组分)降低的原因分析51
- 5.3 稀土元素特征与微量元素特征51-53
- 5.4 构造环境判别53
- 5.5 讨论53-54
- 第六章 洱源双峰式火山岩的年代学特征54-55
- 第七章 洱源双峰式火山岩变形特征与构造意义55-58
- 7.1 洱源地区双峰式火山岩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55
- 7.2 洱源双峰式火山岩变形特征与构造意义55-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5
- 总结与体会65-66
- 致谢66-67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67-68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青,王焰;不同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地球化学;1999年04期
2 周刚;秦纪华;张招崇;张立武;应立娟;阿合买提·加尼木汗;毛伟民;何斌;邓江;蔡永彪;;新疆富蕴县苏普特一带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7年03期
3 黄增保;李葆华;刘明强;金霞;;甘肃天祝地区乌鞘岭一带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及其构造环境[J];地质通报;2011年09期
4 樊金涛;苏北海州双峰式火山岩稀土组成及其成因[J];地球化学;1994年S1期
5 杨晓春;云和盆地早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特征[J];浙江地质;1996年02期
6 刘宇淳,李志伟;洱源地区三叠系双峰式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J];云南地质;1999年04期
7 王焰,钱青,刘良,张旗;不同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山岩的主要特征[J];岩石学报;2000年02期
8 耿新霞;柴凤梅;杨富全;左文U,
本文编号:941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4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