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柴油机交叉孔喷嘴自由喷雾与平板碰撞特性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23:04

  本文关键词:柴油机交叉孔喷嘴自由喷雾与平板碰撞特性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定容弹 纹影法 交叉孔 自由喷雾 平板碰撞


【摘要】:柴油机喷雾雾化效果对燃烧有重要影响,优化柴油机喷雾对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改善排放是非常关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组提出的交叉孔喷雾特性,本文基于可视化定容弹系统,利用阴影法和纹影法,对交叉孔自由喷雾和平板碰撞特性进行研究。交叉孔自由喷雾实验采用阴影法,选取三个不同子孔交叉角度的交叉孔和单孔,在不同喷油压力,蒸发温度和背压下,探究自由喷雾特性。实验结果表明:15°到25°,随着子孔交叉角度的增大,交叉孔喷雾贯穿距离逐渐减短,而喷雾锥角逐渐增大;交叉孔喷雾蒸发强于单孔;15°交叉孔喷雾贯穿距离长于单孔,25°交叉孔喷雾贯穿距离最短,锥角最大,单孔喷雾锥角最小;交叉孔和单孔喷雾贯穿距离的差距随着喷射压力的提高而减小;较大子孔交叉角度的交叉孔喷雾锥角受喷射压力影响较大,喷射压力提高,锥角增大明显;低蒸发温度,喷雾前期单孔贯穿距离明显大于交叉孔,随着喷射压力增大,差距增大;高蒸发温度下,喷雾前期单孔和交叉孔贯穿距离差距较小,说明交叉孔喷雾前沿蒸发较强,气相扩展较快,温度升高对蒸发效果的提升程度,交叉孔优于单孔;背压提高,单孔喷雾贯穿距离缩短没有交叉孔明显,同时交叉孔喷雾锥角增大程度大于单孔,交叉角度越大,变化幅度越大;交叉孔喷雾液滴破碎更小,分布范围更大,气相扩展更广交叉孔喷雾平板碰撞特性实验采用纹影法,选取两个不同交叉角度的交叉孔和单孔,在环境温度760K,背压4MPa的高温高压下,研究不同喷射压力,碰撞距离和碰撞角度下喷雾平板碰撞特性,结果表明:单孔喷雾碰壁沿壁面扩展距离和碰撞厚度大于交叉孔,15°交叉孔大于25°交叉孔;随着喷射压力提高,碰撞距离增大和碰撞角度减小,单孔和交叉孔沿壁面扩展距离和厚度均增大,单孔增大程度大于交叉孔,15°交叉孔大于25°交叉孔;15°交叉孔喷雾扩展前期的碰壁特性和单孔相似,喷雾扩展后期雾化效果明显增强;25°交叉孔,在喷射压力,碰撞距离和碰撞角度变化过程中,喷雾沿壁面扩展距离和碰撞厚度始终明显小于单孔和15°交叉孔,说明较大子孔交叉角度的交叉孔喷雾破碎的液滴更小,沿壁面扩展速率更慢,动量更少,弹起高度更低,空间扩散范围更广。
【关键词】:定容弹 纹影法 交叉孔 自由喷雾 平板碰撞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38
  • 1.1 研究背景9-14
  • 1.1.1 石油资源危机9-11
  • 1.1.2 排放法规严格11-14
  • 1.2 柴油机典型喷雾结构14-19
  • 1.3 喷油嘴研究现状19-26
  • 1.3.1 伞喷喷油嘴19-22
  • 1.3.2 组孔喷油嘴22-24
  • 1.3.3 交叉孔喷油嘴24-26
  • 1.4 常用的光学诊断方法26-34
  • 1.5 喷雾碰撞的研究意义与方法34-37
  • 1.5.1 研究意义34
  • 1.5.2 研究方法34-37
  •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7-38
  • 2 可视化实验台布置38-47
  • 2.1 总体布置38-39
  • 2.2 定容弹系统39
  • 2.3 燃油供给系统39-41
  • 2.4 高速摄影系统41-42
  • 2.5 同步控制系统42-43
  • 2.6 纹影系统43-46
  • 2.7 本章小结46-47
  • 3 交叉孔喷嘴的喷雾特性研究47-66
  • 3.1 实验方案47-48
  • 3.2 自由喷雾特性48-65
  • 3.2.1 喷射压力对自由喷雾的影响49-58
  • 3.2.2 温度对自由喷雾的影响58-61
  • 3.2.3 背压对自由喷雾的影响61-64
  • 3.2.4 交叉角度对自由喷雾的影响64-65
  • 3.3 本章小结65-66
  • 4 交叉孔喷嘴喷雾平板碰撞实验特性研究66-79
  • 4.1 平板碰撞实验条件66-69
  • 4.2 喷雾平板碰撞特性研究69-78
  • 4.2.1 喷射压力对喷雾平板碰撞特性的影响69-72
  • 4.2.2 碰撞距离对喷雾平板碰撞特性的影响72-75
  • 4.2.3 碰撞角度对喷雾平板碰撞特性的影响75-78
  • 4.3 本章小结78-79
  • 5 总结与展望79-81
  • 5.1 全文总结79-80
  • 5.2 工作展望80-81
  • 参考文献81-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85-86
  • 致谢86-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延东;刘刚;;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外特性实验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1年17期

2 王洪伟;刘火星;王效葵;陈小龙;;工科研究生实验课程分析与考核方式探讨——基于“叶轮机特性实验”课程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39期

3 高瑞峰;控制翼高超音速湍流热流及压力特性实验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4年04期

4 孙常存;袁鹏;任志良;谭思炜;;水下电磁波频率变化特性实验研究[J];鱼雷技术;2014年01期

5 帅永;刘彬;杨果;谈和平;;微粗糙硬铝表面双向反射特性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4期

6 马其良;张秋婷;毕政益;;内混式油喷嘴流量特性实验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马志鸿;步锦;;新型燃气烧嘴高效低污染特性实验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07年05期

8 姜波;田茂诚;郝卫东;刘福国;;新型弹性管束固有振动特性实验及数值模拟[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年04期

9 曾青华;孔文俊;范慧杰;隋春杰;;微小流量喷嘴雾化特性实验方法[J];热能动力工程;2013年05期

10 刘乃玲;张旭;;压力式螺旋型喷嘴雾化特性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勇;高青;刘研;Yan YY;;路面太阳辐射集热的表面形态影响特性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2 曹立礼;张先汉;;Si_3N_4陶瓷摩擦化学特性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3 万强;陈常青;沈亚鹏;;Pb(Mg_(1/3)Nb_(2/3))O_3-0.32PbTiO_3弛豫铁电单晶[001],[011],[111]方向力、电耦合特性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王丽红;易维明;柏雪源;李永军;;两种农业废弃物闪速热解挥发特性实验[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金花;张伟;;传动带系统的振动特性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文青龙;超临界水堆燃料元件典型参数下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丁会晓;垂直棒束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实验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2 张宇t,

本文编号:1039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39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8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