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GWP混合工质水平小通道内冷凝换热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GWP混合工质水平小通道内冷凝换热特性研究
【摘要】:本文对:R32/R134a(55.5%/44.5%)、R32/R134a(23%/77%)、R32/R1234ze(60.5%/39.5%)和R32/R1234ze(26.5%/73.5%)四种低GWP混合工质在内径2 mm的水平光滑圆管内的冷凝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设定饱和温度为35℃和40℃,对四种混合工质在不同干度下的冷凝换热系数进行了测试,发现四种混合工质的冷凝换热系数在1~8 kW·m~(-2)·K~(-1)之间,且冷凝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升高而降低,随质量流量增加而增加;比较了相同工况、不同混合比下的混合工质换热系数,发现混合工质的传热恶化现象随着面积质量流量减小而变得明显。本文将实验得到的冷凝换热系数408个实验数据与8个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多数关联式的预测误差较大,仅有Fuji-Nagata关联式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较为接近。
【作者单位】: 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东京大学;
【关键词】: 低GWP 混合工质 小通道 冷凝 水平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176133) 天津市自然基金(No.12JCYBJC13800)
【分类号】:TK124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据统计,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已升高0.3?0.6°CW,而到2011年止,南极臭氧层也出现空洞。因此,研究零ODP和低GWP的环保冷媒迫在眉睫。同时换热器的微型化也为减少冷媒排放、强化换热性能提供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低温混合工质制冷研究获进展[J];机电设备;2002年02期
2 许名尧,吴沛宜;氮-烃类二元低温混合工质的工作机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3 乐子玲;微型J-T混合工质制冷研究的进展与水平[J];低温工程;1995年02期
4 许名尧,何雅玲,陈钟颀;多元氮-烃类混合工质的工作机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5 陈光明,,侯虞钧;基于最小传热熵增的混合工质最佳组成[J];低温物理学报;1996年04期
6 张镨;鹿来运;郭开华;;一种混合工质遴选、配比方法探讨及实验验证[J];低温工程;2013年06期
7 陈斌,陈光明,刘利华,洪峰,胡永亮;混合工质变容量调节技术及其应用[J];流体机械;2004年12期
8 谭连城,荫建民;混合工质制冷系统节能的热力学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5年02期
9 许名尧,吴沛宜;二元氮──烃类低温混合工质的最佳配比分析[J];低温与超导;1994年03期
10 李颂哲;制冷混合工质与替代问题[J];制冷;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明;张丽娜;陈斌;;变浓度混合工质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佳威;郭开华;曾丽;舒碧芬;蒙宗信;;环保型混合工质空调系统泄漏仿真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王勤;陈光明;;多元混合工质精馏循环的优化计算与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4 甘智华;程章展;黄永华;陈国邦;邱利民;;氦氢混合工质二级脉管制冷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吴裕庆;张华;;混合工质单级压缩回热制冷系统的设计与性能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韩荣梅;魏跃文;谷波;;三元混合工质HFC32/125/134a热力参数模型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赵力;涂光备;张启;梁岩;沈川彬;;混合工质在地热热泵系统中的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齐延峰;公茂琼;曹勇;吴剑峰;;混合工质制冷系统中节流元件毛细管的两种计算方法比较[A];第五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钱文波;晏刚;冯永斌;陶锴;张敏;杨一帆;阎承涛;;冷冻陈列柜应用混合工质R290/R134A替代R404A的实验研究[A];全国冷冻、冷藏行业制冷安全技术、节能、环保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裴秀英;李树林;;混合工质R32/R134a对环境的影响分析[A];2001福建省冷藏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伟;新型深冷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世界领先[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丛;有机朗肯循环系统集成及蒸发过程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许雄文;非共沸混合工质制冷系统工质浓度变化及其性能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方;基于传热窄点的热泵用HFC125/HCs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朱洪波;深冷温区多元混合工质汽液相平衡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7年
5 张仙平;热泵系统用R744混合工质特性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陈建新;混合工质热物性推算新方法及PVTx测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王勤;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张丽娜;变浓度热泵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东;丙酮-乙醇二元混合液相热力学性质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邹晓超;多元混合工质相平衡及传热模拟与系统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方锦;新工质饱和蒸气压实验及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胡永亮;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热泵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张永磊;两相非共沸混合工质逆布莱顿循环热泵应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周阿龙;非共沸混合工质自复叠制冷系统气液相平衡与循环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莫依璃;工业余热发电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ORC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8 苏健;多元混合工质自动充注装置的研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洪峰;变浓度容量调节热泵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刘飞;氦-3热力学性质和氦-3/氦-4混合工质脉管制冷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30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13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