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西沙和东沙海区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指示意义
本文关键词: 南海 天然气水合物 沉积物孔隙水 地球化学 硫同位素 出处:《南京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选取了2012年10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航次所采的西沙(XS-2012)和东沙(DS-2012-A, DS-2012-B)三个站位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的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测试,包括元素浓度、阴阳离子浓度、溶解无机碳(DIC)碳同位素值以及溶解硫酸盐硫同位素值。并试图通过研究沉积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来揭示研究区可能存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甲烷厌氧氧化反应(AOM)和沉积有机质的氧化作用(SOM),指示该区的微生物活动强弱及流体运移过程,为我国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西沙海槽XS-2012站位沉积物孔隙水Cl-、Na+、K+等盐度元素浓度随深度基本不变,未发现明显异常,其值与海水基本一致,表明该站位所在区域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盐度特征主要还是继承了海水的基本特征,并没有受到其他外来流体(如生物甲烷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所改造过的流体)的干扰。孔隙水溶解无机碳(DIC)碳同位素δ13c值总体来讲稳定在-20‰附近,只有0-1.5m由于受到海水扩散作用的扰动,存在-15--20%o的波动。这一特征表明该站位溶解无机碳的来源主要为原地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作用(SOM),该站位所在区域主要受到SOM作用控制。Ca2+、Mg2+、Sr2+浓度随沉积物埋藏深度增加而表现出减小的趋势,尤其是Mg2+和Sr2+,这与自生碳酸盐的形成有关,说明该站位所在区域具有有机质分解并提供碳源(HCO3-或C032-)。该站位的碘通量计算值为13.09×10-3μmol·cm-2a-1,要明显高于布莱克海台997站位的碘通量值(7.2×10-3μmol·cm-2a-1),说明该区域具有强烈的有机质分解作用,并释放出生物碘。硫酸盐浓度曲线拟合计算得到XS-2012站位SMI深度为14.5m,但从其他浅表层地球化学数据来看,该区域不存在甲烷厌氧氧化(AOM)作用,造成硫酸根消耗的主要因素是原地有机质的氧化(SOM)作用。计算所得的该站位孔隙水较高的硫酸盐还原速率(2.53×10-11μmol·m-3s-1)似乎说明该区域具有异常强烈的微生物活动,导致原地有机质大量地消耗硫酸根。另外,该站位具有较低的硫同位素富集因子(s=21.3‰),较低的硫同位素分馏系数(α=1.021),同前人获得的西沙地区的硫同位素数据相比,进一步印证了该区域存在高活性的有机质,微生物活动强烈,SOM特征明显。东沙海域DS-2012-A和DS-2012-B站位的沉积物孔隙水Cl-、Na+、K+等盐度元素随深度变化未见明显异常,说明这两个站位孔隙水也继承了海水的盐度特征,没有受到其他外来流体的干扰。对比两个站位Ca2+、Mg2+、Sr2+特征,DS-2012-B站位比DS-2012-A站位显示更加强烈的梯度负异常。DS-2012-A站位碘通量为4.60×10-3 μmol·cm-2a-1,DS-2012-B站位为11.50×10-3μmol·cm-2a-1,前者明显低于布莱克海台碘通量值,后者则要明显高于布莱克海台。DS-2012-A站位孔隙水溶解无机碳(DIC)碳同位素δ13c值随埋藏深度增加而减小(-5-25‰),底部δ13C值略低于沉积有机质(-21‰),说明该站位DIC来源主要为对流海水和一定程度的有机质分解(SOM)作用释放,以及伴随有不明显的AOM作用。DS-2012-B站位碳同位素δ13C值随深度具有剧烈的梯度负异常(0~42‰),底部δ13C值接近生物甲烷气碳同位素值(-50%0),表明该站位DIC来源主要为生物甲烷气厌氧氧化作用(AOM)。通过线性拟合计算得到两个站位的SMI深度分别为18.6m和8.4m。两个站位距离相近,DS-2012-A站位存在一定程度的SOM和不明显的AOM作用,我们可以将该站位假定为能够代表整个区域初始沉积环境的参考站位。通过对两个站位硫酸根还原速率的对比,可以定性-半定量地计算出DS-2012-B站位所在区域AOM过程所带来的影响占据了整个硫酸根消耗的91.3%,说明在DS-2012-B站位存在剧烈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相同的沉积环境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硫同位素分馏特征,因此,抛开温压条件和酸碱度条件,微生物活动是影响两个站位发生不同程度硫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因素,而具体一点来讲主要是AOM过程导致。另外,DS-2012-A和DS-2012-B站位硫同位素富集因子分别为27.2%0和16.7%o(对应硫同位素分馏系数为1.027和1.017),说明后者具有更高的硫酸盐还原速率,这也与我们计算所得的两个站位的硫酸盐还原速率相吻合(分别为0.66×10-11 mol m-3s-1和7.63×10-11molm-3s-1),进一步说明了DS-2012-B站位所在区域具备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618.13;P7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红,刘守全,王建桥,蔡乾忠;国际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现状及其主要技术构成[J];海洋地质动态;2000年11期
2 ;我国海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J];新材料产业;2000年06期
3 方银霞;;可燃烧的冰 天然气水合物[J];船舶物资与市场;2000年06期
4 姚伯初;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J];热带海洋学报;2001年02期
5 戚学贵,陈则韶;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J];自然杂志;2001年02期
6 石磊;21世纪的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J];河南地质;2001年01期
7 高爱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及我国的对策[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3期
8 金庆焕;天然气水合物几个值得考虑的问题[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7期
9 吴克勤;;海底藏着巨量“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将成为21世纪新(?)源[J];海洋世界;2001年08期
10 陈荣发;;可燃烧的冰[J];化工之友;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锡武;;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雷兴林;何丽娟;;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聚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卢振权;;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前景浅析[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吴应湘;;天然气水合物的性质、勘探及开采[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雷怀彦;王先彬;郑艳红;;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战略与“西气东输”相关的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韩月旺;苏现波;;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A];瓦斯地质研究与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C];2003年
7 许红;刘守全;吴琳;蔡乾忠;闫桂京;孙和清;吴志强;李刚;龚建明;;国际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实践与资源经济战略对策[A];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C];2003年
8 陈多福;L.M.Cathles;;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及对海底天然气排放的控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淑红;颜文;;天然气水合物的三大环境效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张永勤;孙建华;赵海涛;刘秀美;王汉宝;;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钻具的试验研究及施工方案研究[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彬;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利与弊[N];中国海洋报;2004年
2 张卫东;天然气水合物:一朵带刺的玫瑰[N];中国石化报;2005年
3 记者 安丰;国家应加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4 记者胡创伟、张勇;台湾西南海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记者 江书程;天然气水合物将走进我们生活[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张浩;俄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7 赵艳霞;青岛所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扩建[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8 记者 张立;我国成功申办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N];中国矿业报;2011年
9 通讯员 杨惠晴 特约记者 曹雪晴;青岛所建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少勇;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终身成就奖和青年奖揭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黛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马立杰;利用卫星遥感探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郭威;天然气水合物孔底冷冻取样方法的室内试验及传热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贾瑞;天然气水合物热管式孔底快速冷冻机构及蒸汽法试开采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王志远;含天然气水合物相变的环空多相流流型转化机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张凌;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地层钻井液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7 孙璐;天然气水合物准三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刘晓兰;深水钻井井筒内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及预防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徐宁;东海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及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龚建明;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资源潜力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伟;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及其表面张力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2 张凌;天然气水合物钻进时井内温度分布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3 盛堰;水深通信技术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环境监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健;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保真器结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邹常伟;青海南祁连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评价方法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陈晓庆;置换结合降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栾奕;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识别及成因机理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8 李攀峰;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海水溶解甲烷地球化学特征和提取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张志冰;海水中甲烷浓度原位地球化学探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梁裕扬;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识别新方法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1477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7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