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太平洋有效重力位能及年代际变化成因初探

发布时间:2020-04-11 16:26
【摘要】: 根据有效重力位能的最新算法,利用WOA98和SODA1.4.2资料计算了太平洋各区域的有效重力位能,分析了其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各时间尺度上不同区域有效重力位能的变化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数值模式和已有理论,初步探讨了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原因。 利用WOA98计算的太平洋(所研究区域)的有效重力位能,仅占太平洋总位能的不到万分之一。另外,热带太平洋的有效重力位能密度要大于中纬度洋区的有效重力位能密度。从中尺度有效重力位能的计算结果来看,太平洋的有效重力位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黑潮延伸体以及南、北赤道流和南、北赤道逆流附近,在这些区域,较强的流速剪切或强的密度锋可能是导致局地有效重力位能偏大的原因。 结合SODA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太平洋有效重力位能的变化特征。北太平洋的有效重力位能与南太平洋有效重力位能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反。这主要是受太阳直射点的迁移所引起的海表净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所导致的。热带太平洋的有效重力位能季节变化规律与南太平洋的变化规律比较相似,这应该是由于南赤道流跨越赤道,热带地区有较多的南太平洋季节变化信号造成的。太平洋(整体)有效重力位能与PDO指数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都有较好的反位相关系,这一特征与热带太平洋有效重力位能的特征是一致的。研究还发现热带太平洋有效重力位能的年际变化与Nino3.4指数也有较好的反位相关系。ENSO现象与太平洋有效重力位能的年际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着眼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太平洋“冷暖”位相调整,太平洋(整体)有效重力位能和热带太平洋有效重力位能均表现为位相调整之后的均值要低于之前的。但北太平洋却表现为位相调整之后的均值要大于之前的均值,这一规律与热带地区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反。 在热带太平洋,1977年前后,热带太平洋的温跃层发生了年代际调整,温跃层“西深东浅”的趋势减弱;另外,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降低和上层海水增温也加强了该区域的层结稳定性。这些变化会导致热带太平洋整体的重力稳定度加强,因此有效重力位能减少。在北太平洋,1977年的气候跃迁发生后,海温发生了大面积的负异常,垂向从表层到500米的深度上均表现为异常变冷。这会导致上层海水增密,使得重力不稳定性加强,有效重力位能增大。从太平洋整体来看,1977年以后的平均重心位置要低于之前的平均重心位置。重心变低则可能意味着更多的较重的海水移向大洋深处,或者上层海水变轻,意味着海洋的稳定性加强,因此有效重力位能减少。风场、温跃层、温度结构、重心等的变化是导致各区域有效重力位能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原因。 热带太平洋受北太平洋海气耦合的影响较小,SST和有效重力位能的结果均证实了这一点。结合潜沉水质点的轨迹图可以发现,北太平洋混合层底部的水质点很难到达赤道海域,而南太平洋混合层底部的水质点则可以较为畅通的进入赤道海域。从1971年左右,随着海温异常在南太平洋的传播,有效位能的高值区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南太平洋副热带的东部开始,在大约200m的深度上,可以发现有效重力位能地高值区从南太平洋副热带的东部向热带西太平洋传播,并在1977年左右到达170°E,2°S的海域并进入赤道潜流区。这一结果从能量角度验证了Giese等人提出的南太平洋影响赤道太平洋的的观点。 本文工作的创新点为结合海洋模式同化资料,计算了太平洋各区域有效重力位能的变化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导致有效重力位能各时间尺度不同区域的变化原因。结合数值实验、水质点运动轨迹追踪方法研究了南、北太平洋对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贡献,并从能量角度对已有的学说进行了验证。
【图文】:

大洋环流,能量平衡,大气科学,参考态


图 0-1:大洋环流能量平衡图(引自 黄瑞新,,1999:论大洋环流的能量平衡. 大气科学, 第22 卷, pp563 图 1)ρρρ + ρρ + ρ物理态 参考态

示意图,密度剖面,位势,重力位能


图 0-3: 150°E北太上 900m的位势密度剖面 单位:kg/m3图0-4: 水体受到冷却作用后表面密度增加,整体体积收缩示意图注1) 如果在Boussinesq近似下,A到B的体积不变,相当于质量增加,重力位能增加注2) 状态B层结不稳定,稍稍受到扰动即释放出重力位能ρ + ρρρAB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育才;;关于太平洋的政治原则和发展的阶段[J];世界知识;1935年03期

2 王纪元;;太平洋民族问题的形成及其进程[J];世界知识;1935年04期

3 柏W;;R娮邮譃タ税⑸猣鳳砙J];世界知识;1951年08期

4 ;国际札记[J];世界知识;1951年09期

5 曼;;恬不知`e的季里婠[J];世界知识;1952年38期

6 徐学炎;;一警报系统可向太平洋国家发布海啸警报[J];国际地震动态;1977年10期

7 蔡秉及;;太平洋热带水域磷虾类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1983年02期

8 永亮;;深海狼鱼[J];科学与文化;1994年03期

9 ;国际太平洋海洋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在美国召开[J];东海海洋;1996年03期

10 李学山,张海峰;关于太平洋经济学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开会?流会?——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届会议开幕之前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瞿秋白;;在武汉召开的太平洋劳动大会上的演说词[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3 吴蕴山;侯衔正;;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4 瞿秋白;;在武汉召开的太平洋劳动大会上的演说词[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5 许执文;;太平洋寿险浙江分公司开辟校企合作新模式[A];浙江省保险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郭沫若;;君子国[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7 潘家华;刘淑琴;杨忆;;太平洋沉积的富钴结壳矿床[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王佩祺;;我学了茶艺以后[A];茶香铺就成长路——小茶人十周年纪念册[C];2003年

9 黄菲;;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黄菲;;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昌成;严介和从领袖时代向团队时代转变[N];中国企业报;2006年

2 赵虎;美森推出太平洋航线时间承诺[N];中国水运报;2007年

3 本报综合报道;严介和:2006,挥别富豪榜[N];市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丁秀洪 苏江 黄婕 左志坚;严介和“救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何珊;荷兰:单人划船跨大洋 极限挑战为募捐[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赵剑波;“富豪”严介和的四十八小时[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秦利邋通讯员 程稳;吴宗敏出任太保产险总经理[N];证券时报;2007年

8 晨明;客户满意 我们的责任[N];金融时报;2007年

9 龙鸣 曹爱永 黄中福;蒂莫西·基廷:要当明星的太平洋美军司令[N];中国国防报;2008年

10 ;大摩建议“增持”中远太平洋[N];中国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津;低温条件下过渡族元素同位素分馏及其在古海洋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2 刁一娜;Ⅰ.新的阻塞指数及其应用研究 Ⅱ.时间变化的气象及流场开边界条件强迫下黄渤东海流场演变的研究的初步工作[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孔晓瑜;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特蛎Crassostre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蔡毅华;太平洋富钴结壳的生长与元素富集机理[D];厦门大学;2002年

5 王伟;一. 中国红豆杉紫杉醇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 二. 银杏二萜环化酶克隆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6 韩永利;美国“先德后日”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D];武汉大学;2000年

7 孔祥宇;《现代评论》与中国政治[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石家铸;海权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6年

9 马伟宁;中美军事合作: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袁炳强;北冰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珂;太平洋有效重力位能及年代际变化成因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马雅斌;对太平洋寿险营销管理模式的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李强;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其非线性作用机制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王立新;太平洋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英外交[D];吉林大学;2004年

5 陈涛;太平洋SSTA与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关系的初步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冯洋;大洋有效位能及浮力通量对其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郑理;《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一种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余贞寿;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及其与太平洋SSTA的关系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9 裴耀文;热带太平洋深海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4年

10 祝兴宏;辽宁太平洋合作公司移民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23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23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c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