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水合物形成分解动力学及微生物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12 01:52
【摘要】:通过美国墨西哥湾GC185区BUSH HILL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的地质特征分析,建立了海底渗漏天然气沉淀水合物及分解的动力学模型。对Bush HILL渗漏系统内水合物形成和分解动力学过程和控制因素的研究表明,渗漏系统的天然气来源于邻近的Jolliet油气藏,渗漏天然气中约有9%在海底沉积物中形成了水合物,单个天然气渗漏通道在~600年后将被沉淀的水合物堵塞。在渗漏系统活动的1万年中,海底沉淀了~1.1×10~9m~3的水合物天然气。渗漏系统的天然气渗漏速度是影响海底渗漏和水合物天然气化学组成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在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演化的早期(高速渗漏,q>~20 kg/m~2-a),海底渗漏天然气几乎具有与气源天然气一致的天然气组成、形成的水合物具有最重的天然气组成。在渗漏系统的晚期(低速渗漏,q<~0.5 kg/m~2-a),在海底附近没有水合物沉淀。介于二者之间的中期是海底水合物和自养生物群的发育阶段,海底水合物和渗漏天然气的化学组成主要受渗漏速度的控制。10年来渗漏系统的海底直接观测表明,海底水合物天然气、渗漏天然气、天然气渗漏速度在时空上是多变的,并且,过去的渗漏速度比现今要慢。在系统渗漏速度降低的演化过程中,单个通道内化学组成上不稳定的水合物将分解。如果海底水温的短期突变,水合物分解不仅在动力学上是非常快的,而且,化学组成上不稳定的水合物分解所产生的天然气必须快速移出,否则分解天然气将阻碍水合物的进一步分解。 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甲烷氧化细菌特征及其产物-冷泉碳酸盐岩的微观分析表明,冷泉碳酸盐岩保存了大量的以纳米为主的细菌化石。这些化石形态和集合体结构表明可能是石化的甲烷氧化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这些微生物通过生命代谢过程,使渗漏系统中的CH_4被氧化转变为CO_2,同时孔隙水中的SO_4~(2-)还原成H_2S,与Ca和Fe离子结合沉淀冷泉碳酸盐岩。南海东沙附近海底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稳定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存在冷泉碳酸盐岩,碳酸盐岩特别负的碳同位素、及其保存的细菌化石是海底天然气渗漏活动的直接标志,可能是南海东沙附近海域水合物存在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对海底渗漏系统中热成因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应用热力学预测方法对我国南海琼东南盆地、青藏高原冻土带水合物分布有利区和资源 远景进行了探讨。琼东南盆地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条件,琼东南盆地 水合物分布于水深大于约450m的海底,稳定带最大厚度约300一400m,盆地内水 合物天然气远景为~1.65xl0‘丫。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带水合物埋藏于~40一 220枷,,计算表明青藏高原冻土带水合物天然气资源约1 .2 x10,’一2.4 xlo,丫。 在冻土层越厚·冻土层及冻土层之下沉积层的地温梯度越小的地区,最有利于 水合物发育。气温季节性变化对水合物影响不大。在全球气温快速上升的背景 下,青藏高原水合物将失稳,最终完全消失。
【图文】: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大陆坡,水合物结构,气体种类


大陆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有机碳,全球,分布特征,水合物


物天然气占全美国的6.7%①。根据美国目前的能源消耗量计算,布莱克海台水合物天然气可供美国使用100多年。图1一6美国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山在全球水合物发育区中墨西哥湾水合物研究工作程度最高,水合物主要有二种类型:盆地生物成因甲烷水合物和热和生物混合成因天然气水合物。前者发育于大陆坡次级小盆地沉积层中,以细分散状产出,甲烷水合物体积为一12xlo‘,一z7X10,m3,水合物甲烷气资源为~2xlo‘,一3xlo,,m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7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绍元;;我们向“海底捞”学什么[J];城市开发;2011年11期

2 ;向“海底捞”学习门店管理[J];21世纪建筑材料居业;2011年05期

3 李和昌;;去挪威看海底发电[J];科学大众(中学生);2011年09期

4 尹航;;我国首个海底管道封堵改线完工[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1年02期

5 金石;萧夏;;深海精灵——无人潜航器[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7期

6 ;深圳香港机场间将建海底快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年05期

7 波特;;登陆小行星从海底起步[J];太空探索;2011年07期

8 邓小青;;海底滑翔器[J];水雷战与舰船防护;2011年03期

9 庞维新;孙福街;李清平;陈光进;;甲烷水合物再汽化分解动力学模型建立[J];化工学报;2011年07期

10 孙晓立;;无人潜航器,最恶劣环境下的装备[J];工业设计;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博;潘福林;张福生;黄韶健;李赶先;;南沙群岛海底声学性质:分析与研究[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2 马力;;海底介质特性反演方法研究[A];2004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王迅;姚陈;;对海底径向波介质条件的理论地震图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顾汉明;王家映;宋先海;朱光明;李庆春;;从海底多分量记录中提取海底各层反射振幅系数方法[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严家斌;何继善;柳建新;;海底天然电磁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蒋立军;杜文萍;;海底浅地层剖面声呐的数字信号处理[A];中国声学学会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99]论文集[C];1999年

7 姚陈;陈祥国;;海底三分量反射地震的理论地震图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曾娟;郭圣明;陈耀明;;声场波数积分方法和数值计算[A];2004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彭朝晖;;粗糙海底中简正波耦合系数的计算[A];中国声学学会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99]论文集[C];1999年

10 蒯多杰;王长红;冯雷;汪玉玲;邱薇;;表面不平整性对海底回波空间相关函数的影响[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吴平;波罗的海惊现“死亡海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祝欣;波罗的海海底生态严重恶化[N];中国海洋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张超;谁在催生“海底沙漠”?[N];科技日报;2009年

4 吴江;别把“海底内阁会议”错当“行为艺术”[N];中国海洋报;2009年

5 杨孝文;世界最大海底监测网络启动[N];中国海洋报;2010年

6 陈惠玲 陈奇;我国新引进海底静力触探系统海试成功[N];中国海洋报;2010年

7 薛严;韩国加紧研发海底机器人[N];科技日报;2010年

8 本报特约撰稿 王清;谁在守护40万公里海底“高速公路”[N];南方周末;2010年

9 丁大海 实习记者 马铮;海底架起“连心桥”[N];边防警察报;2011年

10 黄铁鹰;海底捞的“嫁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多福;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水合物形成分解动力学及微生物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2 郭永刚;海底声参数反演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刘又年;含硫锑系热稳定剂的合成及其对PVC的热稳定作用与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4 赵红坤;硫酸钠-氯化钠-过氧化氢-水四元相平衡及其复合产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张明辉;海底声散射强度测量方法及不规则海域混响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刘学端;海底及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王世杰;水泥预分解窑系统内生料分解、煤粉燃烧与NO_X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罗维斌;伪随机海洋可控源多道电磁测深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张自力;海洋电磁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柏秀芳;海床原位监测及其动力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晓东;数字海底胜利油田海底信息数据库模型的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林冬冬;海底接驳盒运行监控与管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贺志远;海底观测网岸基站信息管理系统研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柏文;四轮驱动履带式海底钴结壳采矿车及其采集过程可视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罗道文;聚芳醚腈/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彭小斌;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贺永康;水下抛石基床整平机研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何旭;海底管道防腐状态检测的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云;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布比卡因在生物样品中的分解动力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10 翟科;埕岛海区海底不稳定性差异对工程设施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4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24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5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